任一加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从文化生活复兴谈旧城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
——以中小城市为例
任一加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近年来,中小城市旧城区大拆大建、空间活力衰退、文化趋同等问题涌现。本文研究了中小城市旧城区公共空间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从文化生活复兴这一角度出发,期望通过一些低影响、可操作性强的改造手段提升公共空间活力, 同时延续城市特色。结合对梅州市一旧城片区相关调研结果提出:增强现有公共空间地域特色、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地特色产业相协调、主题活动的组织策划等与文化生活复兴密切相关的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公共空间;活力;文化生活;中小城市;旧城区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城发展取代旧城成为城市的重心,现代建筑取代了传统街区,承载城市历史与美好记忆的旧城区正日渐衰退。粗暴快速的旧城改造也导致以往生机勃勃、亲切宜人的旧城区不复存在,人口流失与老龄化现象愈加严峻,公共空间品质低下,使城市活力衰退。
1.1相关概念
1.1.1中小城市旧城区
我国中小城市是指市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相比于大城市,中小城市人口结构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受本土文化影响较强,城市特色鲜明。旧城区历史相对长久,整体风貌是近代的,但留有部分历史遗迹。这类旧城区经济开发价值不高,建筑密度大、产权复杂,建筑内外环境进入老化期,居住环境较为恶劣。由于改造难度较大,往往没有受到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视。
1.1.2公共空间活力
公共空间是中小城市旧城区人工开放空间,是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等。这些空间环境承载着市民日常社会生活,蕴含着记忆和情感,积淀着当地历史与文化。
“活力”可以描述场所带给受众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积极反应。简·雅各布斯从城市街道的角度,认为人与人活动及生活场所相互交织的过程赋予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从而使城市获得了活力。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在于处于其中的人以及人们的活动”。他指出:城市公共空间活力体现的载体是人的活动、日常需要等。综合景观学和城市规划领域中“活力”的研究,本文将公共空间活力定义为:公共空间能够促使人在所处场所进行多功能使用、频繁交流、活动的一种能力。
1.2旧城区公共空间的特征
中小城市旧城区内的公共空间通常是该地区历史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同时也承载着市民、街坊、住区的内在各类社会关系。它包含以下特征:
(1)地域性特征。
与城市新区不同,中小城市旧城区在过去是城市的核心,是在其特定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中缓慢发展起来的,公共空间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特色。
(2)历史人文特征。
公共空间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文化记忆是一个城市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旧城区最值得保护的部分。尤其在当今中小城市新城建设日趋雷同的情况下,保护好旧城区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记忆是城市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
(3)生活性特征。
旧城区公共空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居民社会生活和邻里交往等,大多数中小城市旧城区不同于旅游城市,依然以生活性功能为主,商业、居住功能混合,生活氛围浓厚,富有人情味。
1.3旧城区公共空间活力衰退的主要原因
(1)数量少且分布不均。
中小城市旧城中公共空间大多分布不均匀,总体数量上也更加贫乏,无法为居民公共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尤其在以居住为主的街区,建筑密度大,公共空间往往零碎局促。
(2)物质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旧城区建成时间较长,基础设施水平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水平较低,缺乏吸引力,不利于公共交往活动的开展。
(3)管理力度不足。
旧城区公共空间乱搭乱建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自发行为缺少监管,使得原本就很局促的公共空间品质更加恶劣。此外,一些旧城区由于缺少管理,安全性和开放度不高,造成部分公共空间的闲置浪费。
(4)邻里关系淡漠。
(5)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很多城市地区的传统文化影响力逐渐下降。在旧城区,破坏传统肌理,漠视历史建筑任由其自生自灭的现象随处可见,影响城市文化传承的同时,也降低了地区空间活力。
2.1文化生活对旧城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
文化生活是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的体现。我国中小城市众多,各地的文化生活不尽相同。在城镇化背景下,保存地方特色,突出文化多样性,增强居民的归属感,是旧城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所指的文化生活主要是公共文化生活,包括文娱、体育及其它艺术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发生在公共空间中,往往可以促进人们交流活动的产生,提升该地区的活力。文化生活对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增加集体活动的机会,促进邻里交往
现代生活方式对中小城市旧城区中的传统生活习惯带来了强烈冲击,尤其是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依赖于虚拟社交活动,导致公共空间集体活动减少。文化生活的复兴,可以为居民提供集体参与活动的机会,增多公共空间内活动的人数,这种协作方式也可以增进邻里关系。
压块净水活性炭的孔容积与其孔径的关系如图3所示。与图2曲线相似,孔容积增量曲线也有两处峰值,同样出现在0.929 nm和1.483 nm处,峰值分别为0.0708 cm3/g和0.01544 cm3/g。这不仅进一步验证了压块净水活性炭的内部以两种不同孔径范围的微孔为主,而中、大孔结构很少的结果;也说明压块活性炭在炭化、活化过程中主要以人们所期望的造新孔为主,扩孔速率相对较小。依据累积孔容积曲线计算得,孔直径d小于0.858 nm的为微孔,容积为0.01149 cm3/g,孔直径d不大于63.442 nm的总孔容积为0.34751 cm3/g。
2.1.2传承城市文化,延续民俗活动
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够,造成旧城区的乱拆乱建,有些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物质空间已被破坏甚至消亡,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渐被削弱,使得旧城区公共空间失去了很多开展传统风俗活动的机会。文化生活复兴与其发生的场所联系紧密,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均有积极意义。
2.1.3形成城市名片,增强公共空间吸引力
旧城区内的文化生活体现了该城市特定的生活氛围,是城市个性的表现,其中蕴含着原汁原味的特色和旧时的文化传统。文化生活的复兴能形成城市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辐射周边甚至更远地区,体现了城市个性,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2.2文化生活复兴提升旧城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原则
2.2.1基于旧城区原有公共空间营造文化生活场所
文化生活场所营造就是将城市人文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特定空间呈现出来,要尽可能利用原有的公共空间来塑造活动场所,让居民及旅游者能感知历史与文化记忆的存在,感知城市的特色文化和传统,使市民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人与文化生活场所之间的稳定、长久、联系和谐关系,能够唤醒空间活力,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和魅力的地方。具体来讲,在文化生活场所的构建上,主要物质空间载体有:(1)重要景观节点广场公园,是旧城区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2)传统建筑或宗祠,是旧城区重要的历史积淀,在特定时间会举行特定活动。公共空间物质环境是文化生活的载体,使用者能够在相应的活动场所中找到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2.2.2基于城市特色文化的主题活动组织与策划
中小城市旧城区文化生活复兴的另一原则是从城市特色文化传承、市民的集体记忆等角度出发,进行低影响非物质改造,提升公共空间活力。通过相关主题活动组织与策划丰富的居民文化生活,延续旧城区的历史文脉,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起把旧城区变成一个有记忆和有意义的场所,并将城市过去与现在共同演化成一种场景化的活力。主题活动包括文化展示交流、传统民俗节庆、日常文娱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将有效提升旧城区文化生活品质,增强该地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同时增多邻里交往机会。
3.1背景介绍及现状调研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市辖区常住人口42万(2012年)。1994年梅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典型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小城市。梅州有着“世界客都”之称,被誉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此外,梅州也是中国公认的三大足球之乡,足球文化底蕴深厚。梅州市江北旧城区老体育场周边正是这样一个记载着梅州客家文化与足球文化、文体建筑密布的区域。
该片区位于梅州城市发展的主轴线上,西临城北片区,南依凌风路历史街区,东与攀桂坊片区相望,北与教育片区相邻。片区内有梅县区人民体育场,城北中央绿地文化公园等大型公共活动空间,散布着几座客家围龙屋。更有梅州市广播电视台、梅县业余体校、梅州电影院、南国牡丹汉剧院、电影公司等等,文体建筑林立,承载着众多市民的美好记忆。如今随着城市重心向江南新区的偏移,江北旧城区公共空间活力日渐衰落,片区内以居住和低端商业功能为主,居住环境较差。
通过调研:该片区公共文化生活匮乏,居民活动以打牌、遛狗、聊天、广场舞为主;文化活动设施老旧,如体育场馆、业余体校、电影院、剧院等均已荒废;地域性建筑缺乏维护,片区内几座围龙屋保存状况不佳。
3.2基于文化生活复兴的旧城区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基于文化生活复兴提升旧城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原则,结合调研相关情况,本文提出了增强现有公共空间地域特色、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地特色产业相协调、主题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3.2.1增强现有公共空间地域特色
旧城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公共空间质量较低,地域特色不够突出。如梅州老体育场周边片区内的文化公园,基础设施较为老旧,品质较低,缺乏当地特色。片区内的老体育场,结构完整但建筑质量不佳,场馆使用效率极低,开放程度不高。场地内不定期举办足球赛事,整体功能单一,空间活力较差。建议对公园进行针对性改造,如结合客家文化元素符号,改善公厕、垃圾桶、指示牌、小品家具等。对老体育场适度改造,营建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加强管理,对公众开放,恢复以往的文体活动场景来重塑集体记忆和城市精神。这类开放空间是记录和开展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能够吸引各类人群在此交流活动,从而激发整个地区的公共空间活力。
3.2.2整合传统文化资源
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的公共空间是城市魅力与特色的重要表征。传统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彰显出老城区深厚的底蕴,它的价值和内涵是其它资源所无法比拟的。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是复兴文化生活的核心内容。通过公共空间这一物质载体,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也是激活公共空间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梅州老体育场片区内客家文化内涵丰富,拥有几座形制完整的围龙屋以及当地独有的对联文化、客家特色建筑构件等。可以将围龙屋作为仪式性以及文化展示性的活动场所,通过举行集体活动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依托公共文化生活形成地区特色,增强区域对外的吸引力。
3.2.3与当地特色产业相协调
旧城区内的特色产业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经济活力是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旧城区内传统特色产业推向市场也能对其自身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动力。梅州老体育场周边旧城区内拥有传统手工艺和当地特色饮食等产业,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在旧城发展中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特色产业,将其与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结合,形成富有活力和生活气息的城市人文景观。
3.2.4主题活动的组织策划
与城市文化契合的主题活动能够促进和吸引多样化群体到特定的公共空间,对于公共空间的活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应梳理旧城区内的城市文化传统,进行主题活动策划,并为各类公共活动规定特定的活动空间。围绕保存的客家围龙屋可以举行客家文化展示等主题活动,延展城市文化的影响力。这些主题活动是公共空间活力的催化剂,能够赋予地区鲜活的生命力。
公共空间活力代表着城市的生命力,是旧城区能够健康发展的基础。文化生活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公共空间活力,使市民面向更为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未来旧城更新的重点所在。中小城市地域性的文化生活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应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对其充分挖掘保护,使文化生活复兴与公共空间活力提升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1]李婧,刘晓辰,陈天.基于文化生活建构的旅游小城镇城市设计路径初探——以承德御道口镇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5(3):91-93.
[2]李岩,陈伟新.基于保存城市记忆的旧城更新规划设计策略——以阜新市解放大街城市更新为例[J].规划师,2014(5):42-47.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扬·盖尔.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汤羽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赵强.重庆市民习俗文化与街巷休闲空间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3.
[7]吴森.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促进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Vitality of old town public space from revival of cultural life——A case stud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REN Yi-jia
(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641,China)
The old tow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s experiencing the process of being demolished and constructed,leading to problems such as public spaces vitality decline and culture convergence.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old town public space,on the view of cultural life revival, to improve the vitality of the public space and keep the city features through a number of low-impact,with operational transformation means.Four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vitality of public spac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Mei Zhou:To enhanc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public spaces;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To coordinate with local industries;To organize theme activities,which can be expected to alleviate the plight of the current recession and make the citizens’ life more active and healthy.
public space;vitality;cultural life;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es;old town
2016-01-25
任一加(1990—),女,安徽宣城人,硕士研究生。
1674-7046(2016)02-0007-05
10.14140/j.cnki.hncjxb.2016.02.002
TU984.11+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