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辉 文黛薇莫 湘*余宜平 朱展田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南宁 530000)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研究概况*
李燕辉 文黛薇**莫 湘***余宜平 朱展田
(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2014级·南宁 530000)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也是胃癌的协同致病因子。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将幽门螺杆菌列为第1类致癌原。因此,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杆菌是防治胃病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查阅近5年来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文献,从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经方验方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总结各医家对本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成果。
幽门螺杆菌 胃炎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综述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菌,主要存在于胃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可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已成为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有密切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升高,多项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该病比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中医药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方面取得很好进展,现将近5年的研究综述如下。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主要归属于“胃痛”、“胃脘痛”、“痞满”、“呃逆”、“吞酸”等范畴。中医《素问》曾指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络急引故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书中对胃病的病因病机描述为“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仁斋直指方》将胃痛病因有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等不同。杜刚林[1]将恩师杨仁德治疗经验总结为: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不畅有关,认为饮食不节、饥饱失常、劳倦太过均可伤及脾胃,导致脾虚运化失常,不能化生气血津液,加之饮食不节,食滞不化,脾虚胃脘气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情志不遂,肝气不疏,肝郁久病,化火伤阴液,可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而发病。而张照兰[2]本病病因病机归结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药物伐中、外邪伤中、脾胃素虚六个方面。总之,本病发病与外邪入侵、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及脾胃虚弱有关,病机可总结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本病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胃虚为本,可出现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痰湿、气滞、血瘀。本病初起病位主要在胃,进一步发展可累及肝;病久主要在脾,或者脾胃同病,肝脾同病。
2.1 辨证论治
中医对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尚不统一,从古至今各医家都在不断补充和完善。最新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消化学组制定的《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3]主要从辨寒热、辨虚实、辨气血及辨脏腑等辨证要点方面,将胃痛分为7型:即胃中蕴热证、胃气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阻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有学者发现中医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西医无显著性差异[4],也有许研究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比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如贾永强[5]将慢性胃炎中医辩证分型分为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肝胃郁热型、阴虚胃燥型5种,根据证型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进行中药治疗,结果证明中药治疗组不仅治愈率较西医组高(治愈率为54%,总有效率为82%,西药治疗组治愈率52%,总有效率82%,P>0.05),而且中药治疗组不良反应比西药治疗组小,证明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有效。宋和平[6]经过运用中医综合方法(中医辨证论治、健康宣教、体质辨识、情志疏导)与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发现中医不仅有更显著疗效,而且还可以有效预防本病。黄正桥[7]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得出,中医辨证治疗组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总有效率(90.0%)远高于西医治疗组。束昇阳[8]研究发现乌芍散联合西医序贯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单纯西医序贯疗法。卢世全[9]发现加味六君子汤合三联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炎症表现。马雪方[10]研究也证明益胃汤联合三联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比单纯三联疗法效果好。王熙等[11]研究发现柴胡疏肝散不仅可以缓解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症状,而且还有提高生活质量作用。
近年来在经验方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也取得一定成果。高建[12]利用自拟中药与西药治疗的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发现中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效果好,而且方法安全,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敬国敏[13]经过研究发现自拟健脾养胃方联合三联疗法不仅可以改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萎缩性胃炎,而且还可以调整胃粘膜血管活性因子及营养因子,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汪楠[14]研究发现抗幽合剂联合西药四联疗法不仅可以减轻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有些专方不仅比单纯西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有效,而且比常用中成药效果更好[15]。
2.2 针灸及其他外治
国内不少专家在研究针灸对Hp相关性胃炎的防治作用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李学军等[16]收集50例的脾胃虚弱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健脾培元联合针灸疗法对本病的治疗作用,结果发现健脾培元联合针灸疗法比单纯三联疗法治疗效果好,而且可以减少疾病复发。赵昕[17]通过研究Hp相关性胃炎患儿探讨针灸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炎疗效与安全性,最终发现与常规三联疗法相比,针灸联合西药治疗在减轻症状及Hp转阴方面有更多优势。孙丽香等[18]认为穴位埋线Hp能有效根除Hp及降低复发率。
近年来许多实验研究证明中药在治疗Hp相关性胃炎有效性。杨行堂等[19]发现黄连素抗Hp效果剂量相关。喻斌等[20]发现灭幽汤治疗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发病的机制可能与NF-κBp65蛋白过度表达及IL-8升高而引发炎症反应相关。曲智威等[21]通过收集胃黏膜标本对半夏泻心汤及其单味中药对Hp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实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目前幽门螺杆菌耐药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国内,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更为严重,而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无论是在实验研究,还是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中医药在根除幽门螺杆菌方面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而且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及复发率,但是目前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病因病机、中医诊断、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其次,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主要以小样本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而大规模、前瞻性的研究尚少,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及开展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而为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提供更多临床依据。
[1] 杜刚林.杨仁德治疗慢性胃炎经验[J].光明中医,2015,03:600-601.
[2] 张照兰.576例老年慢性胃炎中医病因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06:503-504.
[3] 李军祥.胃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6,01:87-90.
[4] 郭彦军.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J].内蒙古中医药,2011,19:10-11.
[5] 贾永强.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2:3077-3078.
[6] 宋和平,董智平,曹烨民,等.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08:461-462.
[7] 黄正桥.中医辨证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04:95-96.
[8] 束昇阳.乌芍散联合西医序贯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5,06:93-96.
[9] 卢世全.加味六君子汤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4:110.
[10] 马雪方.益胃汤联合西药三联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07:120-121+145.
[11] 王熙,李娜,杨康.柴胡疏肝散治疗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5,08:5-6.
[12] 高建.探讨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临床效果[J].哈尔滨医药,2014,06:399-400.
[13] 敬国敏.健脾养胃方联合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6:1764-1766.
[14] 汪楠,王垂杰,李玉锋.抗幽合剂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2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6,02:136-139.
[15] 张振英.消幽散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55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14:44+46.
[16] 李学军,刘礼梅,陈亮亮,等.健脾培元方合针灸治疗脾胃虚弱型HP相关性慢性胃炎50例[J].黑龙江中医药,2013,02:44-45.
[17] 赵昕,周鸿飞.针灸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01:37-39.
[18] 孙丽香,李荣清,赵海军,徐润莲,张有录,张凤莲.中医穴位埋线配合PPI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1:3499-3500+3503.
[19] 杨行堂,王志荣,王芝珺,刘占举,张丽.黄连素对幽门螺杆菌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06:63-66+112.
[20] 喻斌,夏蓉,王小娟,等.灭幽汤对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小鼠模型中NF-κBp65蛋白,IL-8的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4:146-150.
[21] 曲智威,温春阳,于明俊,贾宝洋,张爱荣,王艾琳,孙丽媛,谷海赢,夏威.半夏泻心汤及7种单味中药对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的体外抑菌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08:543-546.
(2016-05-24 收稿)
区域卫生安全与健康关键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研究,编号:201202109 ** 通讯作者:广西梧州市中医院·543000
*** 广西梧州市中医院·梧州 5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