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社会称呼语的发展演变

2016-03-11 13:22:15河北大学07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发烧友现代汉语学报

邱 晶 (河北大学 071000)

建国以来社会称呼语的发展演变

邱 晶 (河北大学 071000)

社会称呼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不仅具有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的指称功能,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文化思想观念。本文展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称呼语的演变和发展,并分析了社会称呼语演变原因。

社会称呼语;演变;原因

一、称呼语的概念和分类

称呼语是在称呼某人或者某物时所用的词语。它是人们彼此之间当面打招呼时所使用的名称。这已被社会上大多数的人所接受,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之间的混淆。对于二者的界定有以下几种看法:一种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一种认为称呼语包含于称谓语;还有一种认为称谓语是广义的用法,而称呼语被看成狭义的用法。1曹炜在此基础上提出:“称呼语应该这样界定:它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2本文也采用了这样的定义。

依据称呼语的适用范围的不同,同时参照祝畹瑾先生的分类办法,将称呼语分成了亲属称呼语、类亲属称呼语、姓名称呼语、职衔称呼语、社交通用称呼语五类。3称呼语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具有行事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4

二、建国以来社会称呼语的发展演变

(一)建国至20世纪60、70年代

建国伊始,称呼语的革命色彩较为浓重,当时的“老革命、老八路”等称呼较为常见。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生活深刻的影响,一些传统称呼语在使用情况上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有的称呼语的词义发生变化,有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例如“红卫兵、走资派、臭老九”等词语都带上了浓重的社会政治色彩。部分原来表示敬意的称呼语却遭受到了贬斥,如“老师”一词在以前是对传授知识的人的一种尊称,在文革时却作为知识分子被打入“臭老九”一派。5

(二)20世纪80年代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旧有的称呼语有的发生变化,有的重新出现。具有浓重政治色彩的“同志”这一称呼语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小姐、夫人、先生、太太、老板”等旧有的称呼语此时顺应时代的需求重返社会舞台。6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称呼语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于是各种各样的新称呼语便应运而生了,比如“万元户、个体户”这样的新称呼语出现在了改革开放的初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款”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的后期更为风行。

(三)20世纪末期

在这一时期,新称呼语的不断涌现体现出了它很强的发展势头,如“富婆”“大款”“股东”“股民”等大批涌现。新型职业的称呼语不断出现,如“美容师、家教、特护”等。同时,人们大量接受港台等地区的称呼语。比如来源于香港地区的“发烧友”一词用起初用在音乐方面,称为“音乐发烧友”,后来使用范围扩大,派生出“集邮发烧友、摄影发烧友”等。

20世纪末期,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大量的外来称呼语,尤其是英语称呼语进入了汉语普通话的系统,例如:“MBA”(工商管理学硕士)、“粉丝”(fans)、“黑客”(hacker)、“超模”(super model)等。

旧有的称呼语词义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扩大上。比如“先生”以前特指有身份、有知识的人,而现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用在称呼普通男性,是当下最流行的男性的通称。

(四)本世纪初至今

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称呼语出现泛化的趋势,其中通用称呼语比较常见。如“老板”一词以前仅仅适用在工商业内部,后来“老板”既可指在菜市场、商场内的经营者,也可指身份不确定的购物者。另外,社会称呼语也逐渐呈现出雅致化的演变趋势,体现了对劳动者社会地位和职业价值的尊重和认可,如“灰领”一词是对某一类职业人群的称呼,“灰领”既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社会称呼语还呈现了个性化的趋势,即称呼语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如“宅男”“宅女”“拇指族”等。

在汉语中,“族、客、奴”等本来是一个词根语素,但是现在在称呼语中却呈现出词缀化的趋势。如“啃老族、醋溜族、蚁族、晒客、威客、股奴、房奴”等。另外,大部分社会称呼语运用修辞手法来创造新词,如“拇指族、玉米”等称呼语中就分别使用了借代、比喻的修辞手法创造出新的称呼语。此外,引用外来词语也成为了当代社会称呼语演变的一种潮流,“CFO、CGO、CEO”等称呼语从外族语言中直接引用而来。

三、社会称呼语的演变原因

社会称呼语的演变是政治制度影响的结果,政治制度的发展通过称呼语的演变反映出来。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革命和政治的影响,“同志”一词在共产党员之间流行。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的更新变化,是称呼语演变的社会文化内涵。比如高校的研究生一般称自己的导师“老板”,从导师到老板体现出了一种所谓的新型师生关系。7

教育背景的变化也对称呼语的演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摒弃了原先许多土俗的称呼语,不断走向雅致化,如“狗娃儿”等这个称呼逐渐消失在人们日常交际中。8

称呼语的发展演变也有自身的规律。不同语言间的相互融合和不同地区间的相互接触也是影响社会称呼语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如“CFO、CEO、粉丝”等一些外来词的引入也丰富和扩大了称呼语的内容。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的发展,称呼语也在不断地变化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新称呼语的不断产生,旧称呼语产生新用法,使得汉语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对于新称呼语和旧有称呼语新用法的不断出现,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态度并重视它的动态发展。对于外来称呼语、方言称呼语及网络称呼语都应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目的,做到兼收并蓄,丰富汉语体系。

注释:

1.张鲁宁.从文化、语用学、模糊语言理论看汉语社会称谓语[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9-51.

2.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版,2005 (2):62-69.

3.刘惠瑶. 现代汉语称呼语的内涵及分类[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25):78.

4.李春华,李勇忠.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分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2(4):128-130.

5.扬清,王娥.“老师”称谓的泛化及其原因[J].汉字文化,2005 (2):37-39.

6.李成军.“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1(3):68-71.

7.羿翀.论“老板”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原因.[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6):58-60.

8.刘金玲,林莉.现代汉语称谓语及其社会动因[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5-97.

邱晶,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字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词汇学。

猜你喜欢
发烧友现代汉语学报
我身边的发烧友们 音响玩家访谈录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致敬学报40年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如果你是发烧友,请不要忽略它 Oehlbach NF 214 SUB
90后影音发烧友都在玩什么?怎么玩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热爱”使我从“发烧友”成长为记者
中国记者(2015年12期)2015-05-16 05:45:10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