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浩月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 610068)
《伶人王中王》对戏曲的传承路径探析
曾浩月 (四川师范大学 影视与传媒学院 610068)
在国家对戏曲提出传承、发展的政策背景下,《伶人王中王》应运而生。该节目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传递正能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此节目也在传播和推广方面做出积极思考,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
《伶人王中王》;产生北京;戏曲传承;传播
2016年5月8日,山西卫视播出了一档名为《伶人王中王——2016全国戏曲名家巅峰汇》(简称《伶人王中王》)的节目,这是主持人白燕升和山西卫视联袂策划的一台戏曲真人秀节目。节目邀请几大剧种的名家代表各自的剧种参加比赛,争夺“伶人王中王”的称号。首发阵容包括史依弘、陈巧茹、王英会、王红丽和冯玉萍,涵盖了京剧、川剧、河北梆子、豫剧、评剧五大剧种。截至7月3日,节目已播放8期。
(一)国家政策背景
21世纪以来,多种艺术形式在多种媒体的传播下,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人们的视线,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戏曲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2015年国务院制订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力求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政策下发后,在全国戏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伶人王中王》的出现也恰好响应了此文件中提出的“开设、制作宣传推广戏曲作品、传播普及戏曲知识的栏目节目”这一戏曲传承发展政策。虽然只是一档地方电视节目,但《伶人王中王》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对地方戏曲的传播,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守护了民众的精神家园。
(二)老戏迷对戏曲文化的呼唤
由于各地剧团的撤消及剧场改建、演员改行等因素,全国观众很难看到戏曲演出。9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成为百姓获取信息、观看节目的主要方式,也使百姓生活娱乐家庭化。电视一度成为中老年戏迷观看戏曲的主要平台。20世纪以来,除CCTV-11外,播放戏曲的电视台越来越少,观众想看戏却看不到戏。且CCTV-11以播放京剧为主,远不能满足观众观看各剧种演出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伶人王中王》节目的推出,是顺应了民众对戏曲文化的渴望和呼唤。
(三)年轻受众的出现
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发展,戏曲在一部分年轻人心里已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古老艺术发展为高雅艺术。随着这种观念的转变,部分年轻人希望能走进精品戏曲,欣赏戏曲表演,了解戏曲文化。青春版《牡丹亭》的观众群体中年轻观众占近一半比例足以说明此点。但全国各地剧院数量有限,演出场次有限,要想欣赏到精品戏曲,除了进入剧场看演出外,还得依靠传播媒体。伶人王中王》的节目定位就是打造戏曲界的《我是歌手》,就是要让观众享受绝对顶级的视听盛宴,欣赏精品戏曲中的最精彩之处。
(一)对戏曲的传承及价值
1.还原戏曲本体表演。《伶人王中王》,首先是“伶人”,其次才是“王中王”,即参赛者要让自己回归戏曲演员,而不是光环下的名人。参赛名家主要通过这个节目平台向全国观众展示本剧种的独特魅力,通过戏曲表演来感动观众,赢得200位大众评审和5位专家的好评,扩大本剧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与其他戏曲综艺节目的定位有所不同,各位名家对“伶人王中王”的竞争是通过戏曲演员实力的对决来实现戏曲的传播。在观众享受视听美感的同时达到接受戏曲、热爱戏曲的作用。
2.各剧种高水平表演。要想成功吸引观众的目光,必须要让观众多看精品戏曲,从中感受戏曲的魅力。《伶人王中王》邀请的参赛名家都是在本剧种中有着较为深远影响的表演艺术家,他们有着自己的代表作。这些代表作经过他们的创造和千锤百炼,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如评剧名家冯玉萍凭借在《牧羊圈》《放河灯》《疙瘩屯》中的精彩表演中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都可以称作是舞台上的经典形象。她用这些剧目来参加节目,着实让观众欣赏到了高水准的戏曲艺术,享受了视听盛宴。
3.专家点评。《伶人王中王》在每个艺术家进行展演完毕后,现场5位专家评委都会对不同方面进行点评。首先,这5位评委分别来自不同领域,对舞台上的每一位名家的评价、打分都能做到客观、公平和公正,提出真知灼见,让各剧种实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局面。其次,虽然是跨界评委,但每一位评委都与戏曲结缘多年,对戏曲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评委在对名家表演的点评的同时也普及戏曲知识,帮助观众看懂戏曲、提升民众戏曲审美力。如仲呈祥评价陈巧茹表演《打饼》时,让观众在欣赏时了解到了戏曲的程式化、虚拟性和川剧的知识:“人们常说川戏常常以经典的‘三小’剧目取胜,小生、小旦、小丑……把中华民族以虚代实、创造意境的那种审美特征表现得多好”。
(二)传递戏曲正能量
1.“人”的正能量。首先,戏曲名家带给观众的正能量。参赛的每一位戏曲名家在各自的剧种里都是声名大震的演员,卸掉功成名就的荣耀与光环,在电视舞台上,代表自己的剧种前来“打擂台”,以展演竞技的方式展现不同剧种的特色与魅力,承载了本剧种戏迷的希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将之前的成绩毁于一旦。但是每位名家都是代表自己的剧种来到这个节目,无怨无悔地行使着传播本剧种的责任和义务。其次,主持人带给节目的正能量。著名戏曲主持人白燕升始终怀着对戏曲的敬意与尊重,希望借助电视媒介,实现戏曲传播与文化传承的创新,这是值得每一个戏曲人敬佩的。
2.“剧目”的正能量。戏曲艺术自古就有移风易俗、教化育人的作用。陈独秀在《论戏曲》中说:“戏园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1,人们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益。正如刘奇葆在《振兴戏曲艺术的几点思考》中说,“一部好戏总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够让观众明白做人的道理、领悟真善美的内涵,往往可以影响很多人,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2在《伶人王中王》的舞台上,戏曲名家展演的剧目大多带有教化作用,如冯玉萍表演的《疙瘩屯》,唱出了女性要独立、自强自立,可以称作是“女权主义的宣言”;陈巧茹表演根据美国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改编的《欲海狂潮》片段,该片段告诫观众欲望是人的枷锁,是罪恶的源泉。
《伶人王中王》的节目主体是戏曲表演,怎样在保持传统戏曲本真的同时吸引受众成为了节目面对的现实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伶人王中王》在节目定位及赛制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探索。
(一)各剧种领军人物巅峰汇的节目定位
《伶人王中王》的参赛名家可以说都是享誉本剧种、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得较高荣誉的人物,他们不需要通过节目来渲染自己,也不需要通过拉票来赢得大众评审和评委的投票。他们想做的只是将自己的戏曲功底在舞台上表演,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改变不喜欢戏曲的人对戏曲的既定印象、爱好戏曲的人了解本剧种。这个节目定位与《我是歌手》相类似,虽然是传统戏曲表演的内容,却被灌之以戏曲界完全创新的形式,确实能让观众耳目一新,也使节目组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二)符合戏曲发展规律的赛制
《伶人王中王》虽然借鉴了《我是歌手》,却没有像《我是歌手》一样安排淘汰环节,而将淘汰环节变为了晋级环节。戏曲没有哪一个剧种是应该被淘汰的,每个剧种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三场表演一轮晋级,留下4位名家与补位名家一同继续为观众展示本剧种的风采。名家们还更希望能留在舞台上,为观众展演更多本剧种的优秀剧目,让大家更了解本剧种。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手机网络等都具有传播的及时性,但《伶人王中王》并没有很好地将新媒体传播利用起来。
——微博。微博具有即时、快速、互动等独特的传播特征,受到大批年轻人的青睐。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纷纷拥抱微博,借助微博这种社交平台为自己服务。而《伶人王中王》没有自己的微博帐号,对《伶人王中王》的传播多是个别参赛名家或评委对节目的预告或转发别人的评论,并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传播模式。而2015年央视推出的中韩明星体验类戏曲真人秀节目《叮咚咙咚呛》,在播出之际就建立微博帐号,并制造话题;河南《梨园春》节目也有自己的微博帐号,有20424名粉丝,发布1144条微博,为广大网友提供了讨论交流的平台。
——微信公众号。微信是目前最实时、最快捷的传播平台,在现代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伶人王中王》没有将节目与微信紧密结合,深入挖掘其传播作用。《伶人王中王》没有开发节目微信公众号,节目的相关信息多是发布在“燕升戏语”和“山西卫视”中,这样对于节目的传播作用会大大降低。与同类型的戏曲真人秀节目相比,《伶人王中王》还需要深入开掘微信的传播意义,如《叮咚咙咚呛》从开播之初至今都在不间断地发布节目相关信息,一方面让观众及时了解到节目近况,另一方面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从当前的戏曲传承、发展背景而言,《伶人王中王》的出现有着必然性。观众对传统戏曲回归的呼唤,对创新形式的要求,致使《伶人王中王》应运而生。而“从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发展现实来看,当下正处在一个思想冲突和文化选择的阶段,经济影响带来的文化影响正成为中国现在民众的一种文化参照。”3《伶人王中王》通过一种全新的被大众接受的形式,向全社会展示着戏曲的传统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流行趋势的有机融合。
注释:
1.陈独秀.论戏曲[Z]//张胜友,蒋和欣主编.中华百年经典散文 闲情谐趣卷.作家出版社, 2004.
2.刘奇葆.振兴戏曲艺术的几点思考[N].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3日.
3.张忠仁.当前电视真人秀的传播困境与解决之道[J].现代传播,2010(10).
曾浩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二年级,专业: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方向:戏曲、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