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苏君
数学是智力的体现,抽象性强,逻辑性强,有些人学起来很乏味,提不起兴趣。但如果改变一下方式,调整一下思路,你就会发现,数学原来是一门非常精彩的学问。
那么,怎样改变方式呢?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是化抽象为形象,把一个个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变成一个个非常有趣的生活问题。这样,你就会认为学习数学非常有用,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了。
比如,我在书上看到了这样一道数学问题,不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充满了趣味,对我们学习数学有很大的激发作用,所以推荐给大家,希望对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有一个人,推着一辆自行车来到市场上。他看到这里很热闹,就把自己的自行车卖了,得了50元。想了一想,又用40元把原车买了回来。这一卖一买,转手之间,他就赚了10元。他感到非常高兴,觉得这样做很有意思,就继续做下去。于是,他把这辆自行车又以45元的价格卖了出去。于是,他认为自己又赚了5元。前一次赚了10元,第二次赚了5元,他认为自己一共赚了15元。
问题是,第一,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赚钱?第二,如果赚了,那么他赚了多少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好几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这个人是以50元开始的。做了两次交易以后,最后到手的只是55元,所以,只赚到5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啊,他的第一次交易,将自行车卖了50元,这里既没有赚也没有亏;他第二次交易的时候,把40元买进来的自行车以45元的价格卖了出去,这里正好赚了5元。所以,这个人赚了5元。
第二种看法。他的第一次交易,卖出去50元的自行车,又用40元买了进来。自行车回来了,手里又有了10元。这10元就是赚回来的。所以,这个人赚了10元。
再加上这个人自己的看法,一共就有三种看法了。那么,到底哪种看法对呢?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三种看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把它们综合起来,再梳理一下,就会发现,自行车本来就是他的,两次交易以后,自行车没有了。哪里去了?卖出去了。他现在手里有多少钱呢?第一次交易赚的10元,再加上第二次卖出去的45元,手里一共有55元。那么,这55元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不知道。因为,他这辆自行车最初是以什么价格买进来的,现在价值如何?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无从判断他这两次交易以后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
但是,这道题却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我们把三种看法逐一进行分析和比较,既繁琐又容易出错。如果我们抛开这些繁琐的部分,直接抓住最关键的地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