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璟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214000)
中国当代艺术从“西方化”到“中国化”
王 璟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214000)
中国当代艺术现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想要摆脱西方的影响与束缚,打破艺术家旧有的生存环境,但新的当代艺术世界的标准又未曾建立起来,本文通过分析试图找到中国当代艺术如今处在困境中的原因,并且尝试为当代艺术走出当前状态提供些微参考意见。
中国当代艺术;西方化;中国化
中国当代艺术不可否认源于西方的当代艺术,但冠以“中国”二字就应该是中国当代艺术家表现当代人精神面貌的一种呈现,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已经由西方世界制定好规则的当代艺术体系,加上本源问题,中国当代艺术趋向于西方当代艺术,并与其融合成了发展的不二选择,西方化一定程度上就是去中国化,这也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如今的尴尬处境,一方面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价格越发走高但艺术成就与之不符,另一方面,它应该怎么样有序而健康长久地走下去,在什么样的艺术机制内成长,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内容。
中国当代艺术其实正处于一种“走进去,出不来”的尴尬境地,当中国出现当代艺术的时候,西方当代艺术已经基本形成一套健全而完善的创作理念、市场机制等,这是经过长时间的艺术实践,从各种各样的当代艺术表现形式中走出来而最终形成的。中国当代艺术直接从结果学起,现在后发力不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并且这也未必是最适合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最好方式,但在当初也唯有紧紧跟随西方的脚步,亦步亦趋,才能得到以西方为标准的国际当代艺术体系的认可。但如今,我们的当代艺术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也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中国”二字并不能有效呈现,这就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它的定位与发展了。
中国当代艺术究竟在国际当代艺术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又是什么造成了它今天的境地。在做相关研读后,我发现中国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彻底断裂首当其冲,从“五四运动”开始,就有人提出“打倒文人画”这样的口号,此后这样的声音层出不穷,85新潮时,《当代中国画之我见》犹如平地一声惊雷,文章中提及中国画已穷途末路,只能作为“画种”保留在历史之中1。传统文化仿佛成了现代科学、艺术等一切的对立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面向世界的障碍。如今回头想,其实当初他们也未必是想反对整个传统艺术,只是当时社会的艺术体系牢牢控制在那些传统画家的手中,他们想要打破束缚,反对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这些人的一切都成了他们的出口,这也是如今中国当代艺术缺少底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艺术家乃至全社会对当代艺术的创新有不同认识,笔者曾有问大家什么是当代艺术,答案不同,但不少人说当代艺术都是些看不懂、稀奇古怪的东西。当代艺术作品应当是以特立独行为标志的,但绝不是一味求新、求异,甚至于有一些前卫艺术家以自杀、摧残身体作为代价,这样的“艺术”是不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也不能使人们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思想启迪,这种“艺术”有时甚至捆绑住作为人的自由,有损作为人的尊严。艺术应当是给人震撼以及美的感受的,即便呈现的画面不那么美丽,也包含期望战争不再发生、灾难不再重演等美好意愿。标新立异而来的作品即使能够引起一时反响,也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得长久。在写这篇文章时看到了一位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家的事件,其实文章中初见,是疑惑为何会有这么傻的人,想多查些资料以便在自己文章中作为反面教材使用,可看了他留下来的作品,压抑、恐惧、甚至于透不过气的感觉纷纷袭来,我又感叹竟有这样的生命体存在,到底是什么样的思考让他最终做了那样的决定,也许这辈子我都没有办法认同,但决定尊重。逝者已矣,也不想再以自己当初预想的方式去评价,也有新闻说当代艺术家、批评家已然重新思考他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但我真心希望这是最后一位,之后的艺术家都能够在合理的艺术氛围内创作,他们会因为自己的才华被人们认识,不再以那么惨烈的方式诠释无人理解的艺术,他去世多年方有人记起,尽管给人震撼,也唯有一声叹息。
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与价值错位也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价格是市场上商品也就是艺术品的供需关系的反应,而价值才是艺术品最终的本体存在,市场的高价并不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家或者说是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国际地位。
中国艺术家作品在2013年拍出1.8亿港元的高价,成为亚洲最贵的当代艺术品。2不以这件作品作评论,但当代艺术和市场的紧密关系超越以往所有的时间,艺术价值不再是评判作品的唯一标准,在这其中能够操作的空间也越发变大,甚至还存在着“天价作局”这样哄抬艺术品价格的行为,世界著名拍卖行“苏富比”也在去年被曝作局丑闻。3
这些问题造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困境,怎么样走出来,如何健全艺术体制成为破题的关键。
针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观念比事情本身重要,如今这样的局面绝不是靠几件优秀的作品能够改变的,需要的是大家清晰的认识以及长久的努力。近期一部口碑极佳的电影《百鸟朝凤》因为制片人的那一跪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但比起同期上映的其他片子仍是叫好不叫座,这也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不关注,对于书写了一代电影历史的“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的不关注。一位老师也在朋友圈发表了他关于此的一点想法:用几代人的努力换来的却是如今“一文不值”的屠龙之技,最后的传统文化守望者在大趋势之下的无奈、无力。我们一定要清晰知道传统文化是我们创作乃至于生活“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是我们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积淀,是能够让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东西。
中国日益强大,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实力的增长大家已然明显的感觉到,但是文化地位不高。李扬代表在2016年3月1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提出“文化产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美国文化产业的GDP占比超过30%、日本是20%、韩国15%,而我国不足4%,发展空间还很大。”4虽然他是以动漫产业为关注点,但这仍然能够从侧面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些问题,当代艺术必然也在其中。政府层面已然注意到了这件事,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良好发展提供可能,相信这一定是一个好的开始。
有了正确的观念,笔者认为进行“发散性影响”会相对有效果,艺术家为圆心,发散影响整个艺术体制内的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艺术氛围。作为整个艺术体制的起点,艺术家是最能控制作品质量的人。艺术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生活的积累中获取,以艺术价值与意义而不是金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认真看待“继承与创新”这样的话题,不止于口号化的层面,也绝不是拿水墨、空白、吉祥图案等所谓的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强加于作品中,不急切参加各类展览,将当代艺术中国化看作是一种基于传统的文化精神,绝非文化守旧,真正的艺术一定是经过大量积淀的厚积薄发,艺术家努力从传统与现实的资源中寻求表达的素材。北京奥运会上的烟火表演就是一种将真正的传统元素——我们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技术应用于现代艺术表演,有媒体称其为运用中国元素获得西方认同的典范。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一定能够为艺术家们提供创作的素材。
完整的艺术体制绝不是艺术家唱独角戏,也需要在体制内人的各方努力,评论家能够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拿着艺术家的稿费写评论艺术家作品的文章,在做着批评家的同时又做策展人。策展人应该是做学问的读书人,知识涵盖艺术、历史、自然包括一些跨学科的领域,跟项目经理、协调人、市场推广等分开,但目前策展人更像是一个生意人,对学术有要求,更要找赞助,会推销,现在提及策展人都好似一群不劳而获的人,更有甚者将其称为“皮条客”……中国当代艺术体制的完善需要每个人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职,环环相扣。
中国当代艺术的氛围除了体制内人的努力,还需要依靠全社会人的营造,至少是尊重。这几天关于艺术作品被损坏的新闻常有,广美毕业展开展不到一周好几件作品遭到破坏,上海玻璃博物馆展品《天使在等待》也因遭到参观儿童的拉扯而损坏。希望这样的新闻以后再也不见,能够有一天,社会各界人士对作品有赞赏或者批评、不解,哪怕抨击的时候,都能够对作品及艺术家有绝对的尊重,良好的艺术氛围容许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存在,但破坏不行,哪怕是孩童。
中国当代艺术只有扎根于中国现实的土壤,并与中国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从自身的社会文化语境出发,创作发出国家、世界真实声音的作品。我们需要借鉴西方当代艺术的经验,更需要结合自身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使作品具有本土性、独一无二性。同时,艺术体制内各个环节的人能够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耕种,全社会的人都对艺术文化多一些尊重与理解。只有这样中国的艺术才能够平等直接地在国际艺术体系中交流,当代的艺术家才能够更好地承担自己的文化责任,从而使得中国文化艺术有序健康地进行。中国当代艺术正经历着融合与再生的环节,这本身就是一个过程,需要更多人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注释:
1.李小山.当代中国画之我见[J].江苏画刊,1985(7).
2.数据来自“今日头条”网站——中国艺术家作品拍卖收入大比拼.
3.凤凰财经网——香港苏富比曝作局丑闻.拍卖前45分钟发成交新闻.作者:卢扬 陈丽君.
4.数据来自“上海人大”网站——李杨:中国文化产业GDP占比太低应大力发展动漫业。作者:项颖知,编辑:余燕。
[1]丁忠明.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困境及其本土重建[D],2012.
[2]时胜勋.从西方化到再中国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J].贵州社会科学,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