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烟川
钢笔讲述者:胡卓贤(修笔师父,75岁)
现在的书写工具越来越多了,中性笔、圆珠笔、碳素笔、中油笔……它们方便带在身上,也不用担心墨水会漏出来,就算是一不小心把它摔在地上,换支新的也不可惜。不像钢笔,用久了会生出感情,别说那种塑料杆子,就连那种金属笔杆,用久了都会变形,顺应主人的手型和执笔的姿势,一拿上手都感觉亲切。就像流行的盘胡桃,要盘好几年才盘得出来,钢笔又何尝不是?
那时候,如果笔尖戳到了地上,真是会让人心痛好久的。不过要说起以前,能用钢笔的人可都是文化人啊。那个时候的钢笔都是洋货,什么派克、犀飞利这些牌子一般人可见不着,一支好的钢笔要20大洋!你回去查查,解放前那20大洋能买些什么?能买一座房子了呀。
如今,不要说钢笔,用笔写字的人都越来越少了。念书的娃娃们用得更多的是水性笔和圆珠笔,没办法,一天到晚要写那么多作业,钢笔总有一些不便。我也知道如今讲环保,不用那么多纸的确能少砍很多树,节省很多木材;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用钢笔写字的人自然少了。听说现在做钢笔的厂子效益都不太好,一年都卖不出几支钢笔,更不用说我们这些修笔的了。看来这祖传的手艺到这里就要失传啦,我觉得我也该好好休息了!不过,我还是觉得用钢笔写出来的字才叫好看。
报刊亭
讲述者:庄浩明(职业:前零售报刊亭亭主,37岁)
当初办报刊亭的时候,那地方还只是一个开发区。当时卖得最好的是地图。3块钱、7块钱一张的都很好卖。因为那里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人生地不熟的,就需要买张地图。开发区的变化实在太大,每年都不一样,所以每年都要进新绘制的地图,摆在报刊亭里第二显眼的地方。最显眼的地方摆什么?当然是摆本地的都市报了。那上面不仅有最八卦和最贴近市井生活的内容,还有整整两个版面的招工信息。这些都是最受欢迎的。
每天早上7点不到,我就开始营业了,晚上8点才关门。我一整天都守在报刊亭内,每天的午饭不是从家里带就是随便买点。为避免上厕所影响生意,水都喝得少。
如今,人手一台手机,手机地图的更新速度比你在报刊亭卖的那些快很多,而且还自带导航功能,所以,地图的生意现在不好做了。而且人人都说,我手机里面的东西又多,又快,而且还看不完,也不花钱。
以前,最热门的报纸不到中午20多份就卖完了,现在卖得最好的是体育类报纸,一天卖出5 份就很不错了。杂志的销量更是不如前了。经常来买的是附近的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不过他们也不会买20块钱以上的,有时甚至连4元一本的都要讨价还价。
有什么办法呢,我只好开始卖点杂货,后来办了烟草专卖许可证,卖点烟,才能勉强回本。
光盘/光驱
讲述者:冯泳(职业:电脑城老板33岁)
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那会儿已经没有软盘这种东西了,我只在教科书里见过。那时最常用的是光盘,每一台电脑里都安装有光驱。刚毕业时,我在电脑城给老板打工,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组装电脑和安装系统。
记得那时有一个客户在我们这里组装了30多台机器,等我们把机器都搬到了他的办公室后,他才说要换最新的系统。这下子我可着急了,忙请示老板。老板大腿一拍,当场就说:“装!怎么不装!装不好你别回来!”可是我连系统盘都没带去,更别说装最新版的了。我又打电话回去,请老板帮忙把光盘准备好。那时候送货的师傅早就去接其他货了,我只好打车回去取。
大热天的中午,我拿着系统盘,流着一身汗,走进了客户的办公室。强劲的冷气把我吹得全身起鸡皮疙瘩。老板把公司里所有最新版本的系统盘都给了我。可是,并不是每一张碟都可以顺利地读出来,最可气的就是读到了一半忽然显示错误的,安装中断,又得重头再来。当我把这些不能读的碟片一张张挑出来以后,就只剩下七八张能用的。
身上的汗出了又被冷风吹干,吹干了又因为光驱读不出盘,激出一身汗来。结果到了下午太阳落山的时候,还有十来台没装上,我都已经感觉有点头重脚轻了。客户见我情况不对,忙让我回家。结果一路上我都在发抖,估计是发高烧了。一回到租住的宿舍就倒床上了,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半夜一点多,饭都没吃。
现在你再看看,哪还有光盘的影子?光驱更是没人装。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店铺,随身带着几个大容量的U盘,各种需要的软件都备份好,只要插上电脑,速度又快,又不会遭遇读不出来卡盘的尴尬。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估计再过几年,装系统连U盘都不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