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积友(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30)
甘肃肉牛专门化新类群选育及关键技术集成研究
李积友
(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针对甘肃河西三十多年改良形成的西杂牛巨大群体,应用现代育种改良技术,以优良肉质为主要方向,引入日本和牛、黑安格斯等优良品种,对河西西杂牛进行二元和三元杂交,筛选符合优良肉质性能的杂交组合,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加快优质基因的筛选进程,优化性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应用秸秆饲料化技术,提高玉米秸秆饲料品质和利用效率的同时,参照国家和NRC等营养标准,开发不同阶段肉牛全混合日粮配方,试验不同营养水平上肉质性能表现,筛选对肉质性能最佳的经济营养配方。并对优良种群的肉质性能进行系统测定,制定新类群肉质测定方法体系以及技术标准体系,最终在遗传基因、营养环境以及肉质性能之间,形成一个系统组合,为河西肉牛未来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品种培育奠定基础。
关键词:肉牛新类群;优化选育;关键技术集成
肉牛高效繁育体系的理论、实践、手段、方法已被发达国家应用,例如澳大利亚、美国的肉牛生产体系所采用,对其生产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品质育肥技术是基于优化的家畜生产体系,按照按产品安全、优质的需求所必须实施的技术体系。甘肃肉牛专门化新类群选育及关键技术集成研究是一个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在注重自主研究创新的同时,应注意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家畜生产体系优化与品质育肥技术与理论对促进项目研究进程、创新关键技术与理论有重要作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受到自然灾害或家畜疾病的影响,对于自然灾害应尽可能采取预案减轻影响,对于家畜疾病风险防范应采取严格的兽医卫生措施进行防范。
肉类食品是人类膳食中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出于营养和健康的需求,人们越来越偏好于食草动物的肉食产品,特别是牛肉。甘肃具有发展肉牛产业的优势种质资源及农业资源。甘肃陇东地区和西部地区两个不同肉牛产区形成了甘肃独特的肉牛生产体系。甘肃牛种资源历史上一直以役畜为主要用途,随着现代农业的日益文明和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役牛转向肉牛生产,逐渐形成了甘肃肉牛产业的雏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消费需求逐年增加,牛肉所占肉类比重也逐年增加,由1980年的3.1%增加到2006年的9.2%,2010年已达到9.6%。随着消费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西餐馆以及高档酒店对具有优良肉质产品的需求快速上升,2013年2月份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牛肉达11 866 t,分析并对比数据可以发现,进口牛肉不仅仅是数量的快速上升,更重要的是分割和分级牛肉产品的比重上升速度更快于总量的上升,因此,市场对优质牛肉的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需求空间,而我们面临的产业现状是,没有优良肉质的肉牛类群,更没有与本地区肉牛遗传资源和环境资源匹配的优质肉牛类群。
本项目立足甘肃西部地区肉牛产区的肉牛资源,以优质牛肉生产为主要目标,引进日本和牛、黑安格斯等优良品种,与河西肉牛进行二元和三元杂交组合,筛选具有优良肉质生产性能的组合类型,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标识优质牛肉的种质特征,加速遗传基因的组合进程,快速扩大新类群种群规模,形成优良肉质的专门化类群。应用现代肉牛营养技术,以及肉牛品质育肥技术,根据阶段式目标日增重精准供应肉牛生长所需要的干物质采食量、总可消化养分(TDN)、粗蛋白(CP)、维持净能(NEm)、生长净能(NEg)、矿物质,通过优化生产要素与肉牛遗传特性的匹配,建立专门化肉牛类群育肥的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利用肉牛高效繁殖技术、杂交优势利用和杂交组合筛选、种质资源评价、肉用性能分子选育技术、气象色谱及近红外测定技术、精准管理等技术,标识甘肃省牛肉产品的品质及营养特征,增加肉牛生产者的经济收入,提升甘肃肉牛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以甘肃肉牛为轴心的循环农业发展。
美国目前年屠宰的3 400万头牛,70%来自大型饲养场。在肉牛生产方面,通过肉牛品种的培育,生产体系优化以及品质育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肉牛的生产速度,更为重要的是对肉品品质的遗传改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杂交,使品种间的优缺点互补,就可发挥各品种的优点(即杂交优势)并获得适应环境的后代。目前,美国在肉牛的杂交体系上,采取三品种的轮回杂交形式。主要做法是,采用安格斯和海福特两个品种的轮回杂交的基础上再利用夏洛来或西门塔尔进行轮回杂交。基础母牛繁殖率高,长度间隔平均在一年以内,犊牛断奶体重达到250 kg。阶段性目标育肥、精准管理、屠宰分割、繁育体系健全已是美国肉牛产业形成了高效运行的全产业链。在美国,优质青贮饲料可提供80%的牛羊能量需求,肉牛的出栏率达到35%以上,成年牛的胴体重达到350 kg。
目前我国牛存栏量约1.46亿头,其中肉牛存栏量1.06亿头,出栏4 359.5万头,牛肉总产量达到791万t,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牛肉在全国肉类总产中的比例提高到了9.3%。2008年,我国黄牛存栏9 000多万头,牛存栏数仍居世界第三位。但出栏牛头均胴体重仅为134.6 kg,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7%,美国的40%及日本肉牛胴体重的31%。甘肃陇东地区和西部地区特有的牛种资源和饲料资源形成了甘肃独特的肉牛生产体系,但由于肉牛良种化程度、秸秆利用率及饲料化水平低、缺乏系统的肉牛生产性能评价和最优杂交组合的筛选,以及肉牛生产各要素的优化,导致甘肃肉牛产业体系的效率低、竞争力差、肉牛生产效率和效益低。因此,针对河西巨大规模的肉牛群体,引进日本和黑安格斯等优良肉质的品种,开发和培育具有优良肉质性能的专门肉牛类群项目对提升甘肃肉牛产业水平及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项目的技术难点之一是以优良肉质为目标的杂交组合及基因组合筛选。通过引进具有优良肉质性能的日本和牛、黑安格斯等优良品种,在河西肉牛遗传基因基础上,导入优良肉质基因,筛选具备稳定优良肉质性能的组合类型,利用分子遗传技术和分子育种技术,加快基因筛选进程,快速扩大专门化类群的规模,最终形成一个具备优良肉质性能的专门化类群。为进一步在甘肃河西开展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的肉牛育种,奠定基础。
技术难点之二是针对肉牛专门化类群的营养技术体系。该项目的首要任务是从基因和遗传的角度,筛选出优良肉质的基因组合,但是,优良肉质的表现,仅有遗传是不够的,优良肉质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养水平的调控,改善脂肪在肌肉间的沉积模式,最终形成雪花肉性能更佳的品质级别,因此探索形成雪花肉的营养机理,并利用现代分阶段营养技术与饲养管理技术的匹配,形成一个能够生产出优良肉质的营养技术体系,为保障优良肉质性能的实现,提供最佳物质保障。
技术难点之三是专门化类群的肉质性能测定体系。优良肉质性能通过遗传和营养两大方面来实现,最终肉质性能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肉质性能的测定和评价体系,利用和参照国内外肉质测定技术体系,在试验的基础上,分析数据,制定专门化类群的肉质性能测定技术体系与评价体系,特别是专门化类群的肉质分级系统,并与国际通行的标准相互匹配,便于优质牛肉的分割包装、市场推广以及营销。
4.1项目研究内容
日本和牛与河西西杂牛二元杂交后代生产性能;
黑安格斯与河西西杂牛二元杂交后代生产性能;
和牛后代F1与黑安格斯做终端父本三元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黑安格斯后代F1与和牛做终端父本三元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不同阶段和不同营养水平下各类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表现;不同营养水平下肉质性能表现;筛选实现优良肉质性能的杂交组合;专用类群肉质评定和测定体系。
4.2主要技术指标
经由日本和牛与黑安格斯等优良品种基因的导入,在河西西杂牛基础上选育具有优良肉质的专门化肉牛类群。并申请专利2-3项;开发二元杂交群的阶段式饲养与最佳营养方案;开发三元杂交群的阶段式饲养与营养方案;筛选河西地区肉牛生产的最佳杂交组合,建立肉牛专门化类群的基因组合;分子水平评价专门化类群的肉质特征,筛选肉质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位点;利用气象色谱及近红外测定技术,标识甘肃省专门化类群牛肉产品的品质及营养特征;建立专门化类群肉质评价体系,制定系统技术规范和标准;肉牛专门化类群肉质达到AA级标准;建立800~1 000头专门化类群核心群,周边辐射类群规模肉牛1万头以上;在武威和张掖各建立2~3各核心群扩繁场,示范和推广专门化类群。
4.3创新点
立足于甘肃河西肉牛产区巨大群体资源,以优质牛肉生产为目标,应用家畜生产性能遗传与环境互作效应的理论,首次引进日本和牛与黑安格斯的优良肉质基因,率先在甘肃省进行以优良肉质为核心的肉牛专用类群选育,以及与之配套的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把分子育种技术、精准管理技术、高效繁殖技术、杂交优势利用、肉用性能分子选育技术以及肉质测定技术运用到肉牛专用类群选育,形成包括遗传基因组合,营养集成体系,和肉质测定评价体系的综合性优质牛肉生产组合技术系统,为河西肉牛遗传资源的利用方向,未来甘肃省肉牛育种的方向,以及优质牛肉生产体系的建立,在理论与实践上是一个创新。
目前,甘肃河西区域肉牛饲养量超过100万头规模,近两年国际、国内牛肉价格持续高涨,加之两年前曾经历的肉牛边际贡献低迷期,母牛数量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美国肉牛因为干旱原因,母牛数量也是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甘肃张掖等地区的政府已经开始推出政策鼓励母牛饲养和母牛数量的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肉牛数量的提升,但受繁殖规律的限制,肉牛数量上升的速度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情况下,选择一个优良品种的培育方向,在牛肉质量方面取得突破,将是既能满足消费市场需求,又能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国无论是植物育种还是动物育种,均在世界上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以致于我国很多领域的品种都处于外资垄断的局面,因此,加强育种特别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培育,不仅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问题,也对形成我国具备本地特色的肉牛产业化,具有深远的和现实的意义。
作者简介:李积友(1964-),男,甘肃皋兰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动物遗传育种、畜禽改良及畜牧科技推广工作。
中图分类号:S8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9X(2016)01-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