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蓉,万太军
(1.甘肃省康县大南峪镇兽医站,甘肃 康县 746505;2.甘肃省康县畜牧兽医局,甘肃 康县 746500)
康县中蜂养殖情况调查与思考
王爱蓉1,万太军2
(1.甘肃省康县大南峪镇兽医站,甘肃 康县 746505;2.甘肃省康县畜牧兽医局,甘肃 康县 746500)
通过对近年来康县中蜂养殖发展现状的调查,客观分析了当前康县中蜂养殖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康县实际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提升康县中蜂养殖产业开发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精准脱贫步伐,如期致富奔小康。
康县;中蜂养殖;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掌握近年来康县蜜蜂养殖业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制约康县养蜂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按照市、县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工作安排,5月中下旬,兽医站对全县蜜蜂养殖情况进行了调研。
康县位于甘肃东南部,毗邻川、陕两省,是一个传统的山区农业县。境内主要蜜源植物面积达3万多亩,辅助蜜源植物面积达30多万亩。青山绿水,无污染,空气清新,具有发展优质蜂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平武高速横贯境内,兰渝铁路、兰海高速、十天高速从县境边缘经过,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康县农民养蜂历史悠久,可开辟的养蜂自然容量达8万~10万群。康县人工养殖的蜜蜂全属中华蜜蜂,所产土蜂蜜口味独特、香甜味浓、粘稠度高、保质期长,堪称“蜜中精品”。
养蜂是康县传统特色产业,当地蜂农均采用传统方式(“棒棒巢”)养蜂,经营管理粗放。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而且不与农民争地、争肥、争水等特点,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受养殖技术、养蜂器具、人才等因素的制约,康县土蜂养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严重影响着农民增收。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康县养蜂业发展缓慢,截至2008年,全县仅有土蜂养殖户324户,户均养蜂不足6群。近年来,随着保健品开发热潮的兴起,蜂蜜市场价格持续攀升,康县蜜蜂养殖得到较快发展。2015年全县养蜂户3 425户(其中贫困户1 125户),养蜂31 374箱,产量138.8 t,产值900多万元,户均养蜂9箱,户均产量40.5 kg,户均产值2 629元。2016年全县养蜂户3 415户(其中贫困户1 029户),养蜂37 837箱。养蜂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
近年来,康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发展附加值高、绿色、有机农特产品。按照“建基地、联农户,促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夯实产业基础开始,逐步推进了全县蜜蜂养殖业的有序发展。一是建立康县蜜蜂养殖基地。全县注册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发展养蜂农户1270多户,种群规模达到10 130多群。生产上主要以养殖农户为单元,经营上仍然是以分散经营方式为主。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和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蜂才逐渐向“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二是开展宣传和技术培训。编印了《中华蜜蜂养殖技术手册》,县畜牧兽医局、县供销合作社和相关人员,深入养蜂重点乡镇,以村委会、农家院落、蜂场为阵地,开展中华蜜蜂养殖巡回培训30余场次。三是积极协调资金支持。县、乡领导以及农牧、供销、林业、科技等部门相关人员经常深入合作社社员进行现场调研和技术指导,目前,全县各乡镇已经把养蜂产业纳入本乡镇重点发展项目,并对养蜂户在“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贷款”中予以扶持。四是开展综合服务。畜牧部门和合作社技术人员长期为养蜂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蜂农培训、产品储藏以及防疫灭病、质量跟踪管理等一体化综合服务,免费发放蜂种、蜂箱和各种蜂具,为骨干会员和示范户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并在蜂产品采收季节,由合作社统一收购,让社员在增产的同时实现增收。五是努力创建品牌。注册“花庙牌”蜂蜜、“广红”蜂蜜商标2个、打造品牌1个,已在天水、兰州、西安、四川建立了稳定的技术交流合作与市场营销联系,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六是大力发展蜂产品电子商务。全县开办土特产网店622家,天猫店铺1家,淘宝皇冠店铺1家,信誉等级在一钻以上的网店40家。除9家养蜂专业合作社外,全县土特产网店中55%以上均把蜂蜜纳入营销土特产品范围。全县还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电商应用企业13家,物流快递企业15家,21乡镇物流配送服务点33个。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开创了康县蜂产品营销的新局面,拓宽了蜂农的销售渠道,蜂农收入快速增长。
主要蜜源植物有油菜、荞麦、向日葵、樱桃、桃树、花椒、山楂、板栗。辅助蜜源植物主要有人工栽植的梨树、苹果、枣树、桑树、蔬菜类(含瓜类)、水稻、柿树、洋槐、泡桐,人工种植或野生的中药材以及野生火棘、漆树、刺槐、五倍子、五味子、猕猴桃、椴树、草花类,还有园林绿化、美丽乡村建设栽植的桂花、红叶李、紫薇以及花卉类。人工栽植果树全线均有分布,野生蜜源植物主要分布于南部、中部林草覆盖率高的乡镇。此类蜜源植物占总蜜源植物的80%以上。蜜源植物特点:一是春夏蜜源多,而秋季蜜源少。蜜源植物花期集中,绝大多数开花泌蜜都在4~6月。二是泌蜜量大,产量比较稳定。康县气候温暖湿润,日照时间南北差异大,昼夜温差大,利于花蜜的分泌,产量比较稳定,蜂蜜浓度也高。三是蜜源植物丰富,产品质量好。由于蜜源植物种类多,地域内自然环境优越,蜂产品无污染。
4.1 生产方面
康县蜜源植物分布不均,且花期相对过于集中,在时间上的互补性也不强,采蜜时间过短,一年只取一次蜜,蜂蜜产量低。几乎所有的蜂农依然采用传统方法养殖蜜蜂,养殖材料和工具多为木通或“棒棒巢”,养殖技术全凭自己总结出的土方法、传统经验,基本没有多少投入,粗放式生产,粗放式管理。尤其是养蜂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养蜂业的发展。康县养蜂人员基本是文盲或半文盲,个别有文化,但都基本不懂过箱养蜂技术,从取蜜到蜂蜜成品,全是按照老传统方法,推广养蜂技术难度大,蜂蜜质量不高。同时,很多养蜂人员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改造蜂箱、添制蜂箱和蜂具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更谈不上进行养蜂技术的培训,从而影响了康县养蜂业的起步发展。另外,近年来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量土地弃耕,蜜源植物种类、数量都有所减少。加之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特别是核桃、花椒、果树等经济林果病虫害防治高毒农药的大量喷施,给蜂产品生产和蜜蜂种群繁育造成严重影响。
4.2 组织化方面
实验针对图像高速传输系统在单DMA缓冲机制和双DMA缓冲机制下传输速率进行了测试验证对比。在DMA控制器中统计从第一个图像数据包pic_package0传送开始到最后一个图像数据包pic_packageN传输完成所需的时钟周期,再根据传输的图像大小计算出图像传输带宽。
一是缺乏组织机构。康县养蜂业虽然历史悠久,但市场发育缓慢,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尚处于起步阶段,配套服务功能不全。康县目前的养蜂生产处于无管理状态,县上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专门的养蜂技术指导机构,无养蜂专业技术人员,养蜂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管理缺失,导致养蜂业缺乏引导,造成了康县养蜂业与其他产业相比严重滞后的局面。二是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滞后。目前,全县注册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9家,且运行不规范,仍处于松散的“单打独斗”状态,还没有真正把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市场对接起来,没有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另外,大部分合作社仅仅注重蜂产品销售而忽视了对蜂农的组织化管理与技术培训,包括蜂具、养殖技术的更新、产品质量的监管等。宣传跟不上,产品包装陈旧简陋,网上销售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合作社或公司与蜂农的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日益凸显。
4.3 营销体系与市场培育方面
康县蜂蜜营销模式依然是以本地集市销售满足本地消费需求为主。近年来,随着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兴起,康县蜂产品外销实现了零的突破,外销量40多吨,且逐年上升。但就整体而言,外销量仅占总产量的30%左右,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没有被开发利用。
4.3.1 在营销体系方面 多年以来,由于政府重视不够,没有专门负责技术推广和营销的组织机构,缺乏加工企业带动,加之康县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层次低,运行不规范,运转资金有限,宣传力度小,信息化建设滞后,联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中介组织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营销环节方式不活,没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专营门店和网店还很少,产品深加工环节仍然是空白。
4.3.2 市场培育方面 康县农产品市场发育缓慢,还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市场,蜂产品没有统一规范的标识,不能进入周边乃至大城市超市销售,农超对接不畅,区外市场占有份额很低。
4.4 质量监管方面
近年来,康县蜂产品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外地“洋蜂蜜”进入康县市场,以其低廉的价格对该县蜂蜜销售造成冲击。在利益驱动下,部分蜂农弃诚信而不顾,开始收购洋蜂蜜掺入自己的土蜂蜜中,以次充好高价出售,使康县本土所产蜂蜜质量大幅下降,引起外地客商对康县蜂蜜质量有所质疑,使康县蜂蜜营销信誉度降低,失去了许多商机。尽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每年都对全县蜂蜜主产区进行质量检测,但由于工作经费缺乏、与有关部门协作不够、检测设备落后、检测人员少、执法监督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康县蜂蜜质量掺假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产品质量不容乐观。再者,康县蜜源植物分布不均,生产工艺存在差异,蜂蜜成色和质量差异较大。与周边地区蜂产品相比,康县蜂蜜没有统一的生产工艺和标准、品牌、标识和包装,产品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低。康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下生产的优质蜂产品出现产品滞销和优质不优价的现象,没有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5.1 成立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
按照《畜牧法》规定,加强养蜂业的组织领导,与省级机构设置相对应,设立市、县级养蜂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副科级建制,分别隶属市、县农牧局。负责全县养蜂业规划、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养蜂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养蜂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辖区蜜蜂品种的保护与繁育等。
5.2 项目扶持
省、市项目主管部门将蜜蜂养殖项目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并在每年下达项目计划时,对养蜂重点县给予项目资金扶持,用于开展技术培训、外出交流学习、蜜源植物种植、更新养蜂器具、种群繁育、产品加工等,资金额度视其规模大小和发展计划区别对待。
5.3 实施以奖代补措施
省、市、县拿出一定额度资金,或者建立蜜蜂养殖发展基金,每年对蜜蜂养殖行业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成绩突出的企业、合作社、养殖户给予适当的奖励,以奖代补,鼓励和刺激养蜂业快速发展。
5.4 大力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
依托省蜂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技术指导,委托科研院校开设养蜂专业,培养一批蜂业技术人才。同时,在人才利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强化养蜂技术人员和蜂农的培训,重点培训从业人员的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营销层面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养蜂技术人员和养蜂农户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生产、加工、销售的技术水平,造就一批既懂得养蜂技术,又懂得经济管理的新型养蜂业人才,促进康县养蜂业的大发展。推广中蜂过箱技术,更新养蜂机具及设备,逐步推广应用活框蜂箱,按标准使用新型蜂具进行饲养管理,逐步改变传统的饲养管理工具,保持环境和用具清洁卫生,提高蜂产品的纯净度,提高产量和质量。培植示范户、示范场,在“专”字上做文章,以点促面,通过示范户和示范场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活框养蜂新技术。
5.5 加快组织化和营销体系建设
采取外引内联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蜂产品精深加工、营销企业,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的开发。同时加快养蜂专业合作社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注册商标,制作包装,应用网上营销平台,引领广大蜂农生产优质蜂产品,然后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标识管理,统一销售。打破千家万户生产、分散经营的旧格局,建立多元化营销的新格局,攥紧拳头,重拳出击。研究制定产供销一体化,贸工商一条龙的产业政策和“公司+基地+农户”的配套管理办法,增强养蜂业生产的科学化,减少和杜绝养蜂业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养蜂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5.6 加强质量监管
建立养蜂协会,由专业人员和养蜂大户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养蜂的技术交流,制定中蜂饲养与蜂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环节的行业标准,约束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蜂产品质量。同时,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要建立健全检测设备,完善检测手段,加强与工商、质监、食药监、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部门通力协作,加大对蜂蜜掺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为促进全县蜂产品销售、增加蜂农收入保驾护航。
(编辑:高真贞)
S894.1+3
A
1006-799X(2016)19-0063-03
王爱蓉(1971-),女,甘肃康县人,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