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云
(贺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 542800)
新常态下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苏超云
(贺州市农机技术推广站 542800)
阐述了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促进新常态下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的可行性思路。
农机推广体系;现状;问题;思路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是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是沟通先进农机技术向基层农村和广大农户转移的主渠道。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果、用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引领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常态战略部署,是实现科技转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本文旨在研究基层农机推广现状,针对现行基层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期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主动地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提供可行性思路。
(一) 机构人员。就贺州市来说,全市现有基层农机推广机构51个,人员166人。其中,县(区)级站5个,人员36人;乡(镇)站46个,人员130人。八步区、钟山县和平桂管理区是区域建站,昭平县、富川县是乡镇独立建站。全市基层农机推广机构具有本科学历以上20人,大专50人、中专79人、高中及以下17人。具有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58人、初级职称80人、无职称26人。
(二) 管理体制。全部以文件明确基层农机推广管理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体制。钟山县为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其他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三) 办公条件。县级站办公条件相对健全,有独立的办公室及电脑、电话、数码相机等设备。乡镇站有独立办公用房的16个,其他为由乡镇政府统一安排办公室,办公设备普遍不足。
(一) 人员素质整体不高。一是学历普遍偏低。全市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比例超过一半,本科及以上所占比例仅为12%。二是专业不对口,职称低。全市初级职称、无职称人员占近三分之二,他们主要来自非专业分配、退伍军人就业安置等。虽然每个单位都满编满员或超职数,但是真正能够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不多,导致很多业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三是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大多年龄较大,长期在基层工作,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指导,经常“凭经验、靠老本”干事,知识结构单一陈旧,跟不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步伐,难以指导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二) 工作条件差,工作机制不健全。一是基层农机推广站除了人员工资外,基本上没有推广经费。由于经费紧缺,缺乏工作专用交通工具、没有必备的仪器和检测设备,技术人员遇到问题全凭自己的经验来判断,技术推广手段落后。二是没有建立健全基层农机推广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考评制度、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等规章制度,造成想干事的人没事干、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部分农机推广人员的工资和职称没有挂钩,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 农机化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目前推广项目投入渠道主要依靠国家、自治区业务部门投入,县、乡镇财政基本是保工资财政,基本无力拿出资金投入科技推广工作。由于资金缺乏,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没有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推
广的专项经费,推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四) 农民应用农机科技意识不强。由于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的大多是老人、妇女,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科技能力差,对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上手难,农机技术培训难以开展,农机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针对以上基层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为适应“三农”发展新形势和农业“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新要求,切实解决推广工作中各种不利因素和存在问题,顺利开展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抓好调结构、提素质、增供给、促融合、降成本五项重点工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一) 调结构。一是优化基层农机推广站结构布局,能合则合,能撤则撤,对一些基层乡镇站人员少,不具备必要的办公条件,难以开展业务工作的,进行撤并,就近与相邻的乡镇农机站进行合并成立区域站,从而集中资源,增强合力。二是合理调配人员,优化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结构,形成新老结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相互促进的局面。三是理清新技术新机具推广重点,理顺轻重缓急,集中力量突破重要工作制约瓶颈。当前要重点突破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提高育插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二) 提素质。一是完善培训机制,制定基层农机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让广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既走出去,有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农机推广骨干到涉农高校、农机科研院所、大型农机企业、省级以上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及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业务进修、实习试验、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又请进来,定期不定期地邀请国家、省市知名专家教授、农机企业技术人员及有关领导给基层农机人员开展技术讲座、技术培训和专题学术报告,提高专业人员专业水平、政策水平和责任意识。有计划地开展县、乡镇、村之间的经验交流、观摩考评等活动,确保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素质有明显提高。二是建立健全竞争聘用、考核奖惩机制。坚持用制度管人,让制度监督人,让制度引导人,以制度来调动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造就一种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想干事的人有事做,让能干事的人多干事,让不干事的人想干事。
(三) 增供给。一是加大基层农机推广经费供给,财政增加农机投入,适当向农机技术推广倾斜,并逐年按比例增加,以支持开展必要的技术试验和购置基本的推广设备及工作专用交通工具。确保工资待遇和职称与工资挂钩,让基层农机推广人员无后顾之忧,安心工作。二是加大农机科技推广实用人才供给。为基层农机推广队伍输入新鲜血液,形成梯级人员结构。每年择优录用大学毕业生充实队伍,定点、定向培养农机后备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三是提高水稻、水果等重要农作物生产机械装备及技术供给。重点扶持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如育秧流水线、工厂化育秧和高速插秧机,推动水稻突破机插瓶颈;加快稻谷烘干中心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粮食烘干机械化。加大水果、茶叶、蔬菜等贺州市优势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促进规模生产,提高规模效益。
(四) 促融合。要加强农机农艺的结合,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这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农业科研成果和新技术要实现大面积、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需要农业机械化来支撑。在农业生产上,农机部门要在遵循适应农艺要求原则的条件下引进推广“适用农机”,农业技术部门在作物种植形式上,也要按照当地定型的农机具性能、形式来规划农业种植布局。
(五) 降成本。着力降低农机作业成本,通过加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重点扶持农机大户发展,切实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产业,拉长产业服务链,提高农机的出勤率和利用率。农机合作社要按照农机作业市场需求开展统一管理、专业服务、规模经营,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互相帮助、自我服务,克服单机独户孤军作业的局面,有利于提高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机作业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