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护士对培训的认知与需求调查

2016-03-10 03:48:18汤莉俞玲娜刘玲中张娜李筠
海南医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救援应急护士

汤莉,俞玲娜,刘玲中,张娜,李筠

(1.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广东 广州 510317;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辽宁 大连 116044;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湖北 武汉 430022)

应急救援护士对培训的认知与需求调查

汤莉1,俞玲娜1,刘玲中1,张娜2,李筠3

(1.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广东 广州 510317;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ICU,辽宁 大连 116044;3.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湖北 武汉 430022)

目的 了解应急救援护士对培训的认知与需求情况。方法采用自制的培训调查表于2015年1月对国内六家三级医院76名应急救援护士进行调查。结果参与调查的护士中全部认为有必要接受系统的培训(100%)。89.47%的应急救援护士认为培训对护士的分诊预见能力影响最大,最受认可的培训方式是多媒体教学(315分),培训压力居第一位的是担心各种工作检查(337分)。结论应急救援护士普遍认为培训能够对自身发展带来有益影响,因而对培训的需求较明显。培训时应减少培训压力,培训内容方式选取应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

应急救援;护士;培训;认知;需求;调查

由于气候、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多,护士在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诞生了一门以临床医学、护理学、危重监护学为基础,融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学科——应急护理学[1]。可见,提高护理紧急救援效果和水平已受到医疗机构、护理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等各界关注。笔者所在单位是省直属应急医院,建设了一支国家级紧急医疗救援队,含救援护士30人。对救援队护士的培训我们以达到专科护士能力水平为标准[2],力求其具有紧急救援方面专长,掌握较高的专业救护技能,能独立解决紧急领域的护理疑难问题,并能指导下级护士开展相关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应急救援护士能力水平不一,对岗位的认知各异,在各类救援实践及演习中显现出培训效果不理想,而对应急救援护士的培训国内目前尚无成熟的体系。为此,为了解我国应急救援护士的培训及需求情况,为构建紧急救援护士核心能力提供依据,特对国内6家医院应急救援护士培训的认知与需求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3月,选取国内六家三级医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中国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及安徽省立医院)的在职应急救援护士共76名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6份,回收合格问卷76份,有效率为100%。所有应急救援护士均为女性,年龄平均(29.3±7.5)岁,工作年限平均(8.53±7.62)年,大专学历24%,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76%。护师、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职称分别为30名(39.5%)、36名(47.4%)、10名(13.2%)。

1.2 调查方法 成立调查小组,组内成员统一培训。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应急求援护士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是否参加过培训等一般情况。还调查其对应急求援的培训总体认知和接受培训对自身带来(或期望带来)的影响、培训方式、培训压力来源等方面。调查问卷由调查小组统一发放,并由受调查者当场填写完全后收回。

1.3 统计分析 双人录入数据,应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均数及标准差、构成比等对样本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进行组间及组内的比较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对培训的总体认知与需求 所有参与调查的护士均认为有必要接受系统的培训,且希望培训是在平时没有应急任务时。认为培训对各种能力有中等以上影响的人数为:分诊预见能力68名(89.47%),应变能力61名(67.1%),分析决策能力63名(82.89%),专业知识能力65名(85.52%),信息情报处理能力58名(76.31%),组织策划能力51名(67.1%),公共导向能力72名(94.73%),专业领导能力46名(60.52%),科研教学能力70名(92.1%),晋升与发展68名(89.47%)。不同职称的护士认为接受培训对自己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分诊预见能力、信息情报的处理能力、专业领导能力、晋升与发展四个方面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2.2 对培训方式的认知和需求 按Likert’5级评分法对所有培训方式重要性赋值,其中“无所谓”赋1分,“不重要”赋2分,“一般”赋3分,“比较重要”赋4分,“很重要”赋5分。通过对培训方式的综合评分结果得出,多媒体教学、实地演习和理论授课是最得到认可的培训方式,分居前3位。最不受认可的培训方式是发放资料和小组自学,见表2。

表1 不同职称的护士对培训带来的影响的认知情况比较(n=76)

表2 不同培训方式的得分排名情况[人(分数),n=76]

2.3 对参加培训的压力来源的认知 按Likert 5级评分法对培训的压力来源进行赋值,从“无”、“较小”、“一般”、“较大”到“很大”依次为1分、2分、3分、4分、5分。各种压力源的综合评分显示,培训的压力来源居前3位的是担心各种工作检查、害怕考试及影响家庭时间,见表3。

表3 不同压力来源的得分排名情况[人(分数),n=76]

3 讨 论

3.1 应急救援护士对培训有较高的需求 不同职称应急救援护士均对培训有较高的需求。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规模大、突然发生、难预见等特点,应急救援护士需参与事件的处理全过程[1]。而且,由于多重因素影响,公共卫生事件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紧急医学救援效果不仅仅是医疗水平的体现,也是对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时各部门联动机制的考验。因此,应急援救护士在参与救援时,与传统护士角色相比发生变化,会有与平时院前急救、住院抢救完全不同的专业实践体验。简而言之,同一项抢救技术在医院和事件现场或不同事件的救援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要求,护士所承担的任务已不仅是抢救生命。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4年的埃博拉疫情、2015年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长江游轮沉没事故、青岛滨海新区的有毒化学品爆炸泄漏事故等,对紧急医学救援提出不同的要求,各有侧重,必须关注事件的各个方面,如消毒隔离、自我防护、现场控制、人群疏散、基本心理支持等,都是救援护士应当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更全面的知识结构,能熟练掌握急救护理、灾害护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最新最难的技术操作技能[3-4],而目前普遍存在着应急救援护士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患者的需求等现象[5],这些客观因素都决定了应急救援护士有较高的培训需求。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应急救援护士全部认为有必要并且愿意接受应急救援护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尤其是职称较低的护士受工作年限、资历的影响,对培训的需求更为强烈。

3.2 培训能够对应急救援护士自身发展带来有益影响 从本调查可以看出,应急救援护士认为培训对分诊预见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决策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信息情报的处理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公共导向能力、专业领导能力、科研教学能力、晋升与发展等方面影响较大。培训对护士的分诊预见能力影响最大,其次是专业知识能力。不同职称的护士在分诊预见能力、信息情报的处理能力、专业领导能力、晋升与发展的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还显示不同职称的护士对培训需求侧重不同,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掌握具有明显优势,但一些平时工作少接触的技能如应急分诊预见能力、信息情报的处理能力、专业领导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训、实践来提升。而护师对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科研能力的迫切性较强,需求较高。我国应急救援护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系统的培训和管理体系,目前尚未设置应急救援专科护士岗位。如果能经过系统培训提高上述专业实践能力,将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专科护士将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其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发展。

3.3 培训内容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 本次调查中显示,最受应急救援护士认可的培训方式居前3位的分别是多媒体教学、实地演习和理论授课(见表2),发放资料和小组自学最不受认可。应急救援护士需要有分诊和预见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决策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实地演习等多种方法进行培训。在对应急救援护士培训中,实战训练能使护士的综合能力提高更快,但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和救援的紧迫性限制了实战训练的频次与质量,我们采用案例教学,分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过程,引导护士应用循证思维,收集有关证据,找出救援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科学评价救援效果,吸取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受到受训护士的认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式。在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方面,首先应评估护士的职称、学历、经历等综合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针对性训练,还可以考虑医疗机构所在的地域特点进行针对性专业训练,如沿海城市的海难及海啸救援、地震活跃区域的地震救援、特殊工业区化学品危险品泄露中毒救援等,形成基本技能和重点项目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并通过定期反复演习训练进行强化。

3.4 缓解应急救援护士培训压力来源 本调查发现,参加培训的压力来源居前3位的分别是担心各种工作检查、害怕考试及影响家庭时间(见表3)。本次调查的对象均为女性,其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到各自的家庭中,而工作忙、各种检查考试多是护士工作的普遍特点,也是培训压力的主要来源。应急救援护士的培训是其工作的一部分,所占用的时间可能多于参与救援的时间,其训练考核是长期、常态、反复进行的,因此,要缓解这一群体的压力,应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选拔队员时注重其职业思想的稳定性及个性特点,应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二是进行自我调节压力方面的训练,教会他们保持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培训中的压力和难题;三是医疗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在岗位职责界定、学习自主支配、福利待遇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与相关方案支持和鼓励应急救援护士全身心投人培训中,帮助其缓解培训压力,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保持良好心态。

[1]李亚洁,周丽华.应急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2]陈丽,冯先琼.美国急救方向专科护士培训现状与启示[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7):1577-1579.

[3]Boykins AD.Core communication competencies in patient-centered care[J].ABNF J,2014,25(2):40-45.

[4]Lindberg M,Lundström-Landegren K,Johansson P,et al.Competencies for practice in renal care:a national Delphi study[J].J Ren Care, 2012,38(2):69-75.

[5]Daily E,Padjen P,Birnbaum M.A review of competencies developed for disaster healthcare providers:limitations of current processes and applicability[J].Prehosp Disaster Med,2010,25(5):387-395.

R472.2

D

1003—6350(2016)09—1524—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6.09.054

2015-12-18)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编号:A22014161)

汤莉。E-mail:1608279174@qq.com

猜你喜欢
救援应急护士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10期)2022-11-12 02:41:18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9期)2022-09-23 08:02:56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8期)2022-08-25 05:51:14
最美护士
安徽医学(2022年7期)2022-07-28 08:21:54
紧急救援
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 05:57:52
3D打印大救援
学生天地(2020年1期)2020-08-25 09:01:44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5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