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杰
(福建省税务学校,福建 莆田 351100)
论西方职教对我国职教的启示
黄少杰
(福建省税务学校,福建 莆田 351100)
通过研究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及日本的企业教育模式,总结其中可借鉴之科学经验。结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实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德国在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德国,学生在小学一毕业就会面临三种选择:一是,上完中学,类似我国的普通教育;二是,进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校期间,每星期有三天半或者四天都在企业学习专门的技术,其余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三是,进入专门的艺术体育学校。在德国,学生在不同学校修到学分是得到其他种类学校的认可,如果想转变学习方向,可以凭借学分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中实现自由转换,最终有机会完成大学教育。在德国,总的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比例只占到了30%,职业教育占到了70%。德国的“双元制”的特点是一方面企业要按给予学校的财务支援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同时政府设立“产业合作委员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进行控制和监督,并通过财政手段来促进企业与学校间的相互合作。
再观日本,该教育界目前普遍认为应加强小学及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扩大职业学科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比例。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使儿童从小就明确职业的意义和劳动的意义;二是使职业教育向高层次发展。日本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企业职业教育,而学校职业教育却并不发达。在二战后发展起来的职业高中、专业高中甚至综合高中,近年来逐渐萎缩,以致目前在中等教育领域几乎没有完全意义上的职业学校。日本企业聘用员工时不十分看重个人的具体技能,而是强调基本素质,其基本思路是:高素质的员工,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到达胜任工作的要求。企业所需的技术工人,基本上都由企业招收高中毕业生自己进行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被称为“企业模式”。
2.1 从小学开始培养科学的职业理念
在我国的小学和中学的教学课程中加入职业教育课程,大量开设实践性、操作性或者参观性的职业体验选修课。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视野,使学生在选修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特长、爱好;另一方面,从小培养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知能力。
2.2 引导职业选择
在德国,对职校学生入学前考核十分严格,学生申报学校的时需通过面试,一般有5位面试考官,由教师,老板,工商会成员组成,面试最短时间30分钟,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观察学生对专业是否感兴趣,感兴趣才录取,对于没有兴趣或相对迷茫的学生则给予指导,引导其寻找合适的专业。在我国则不然,学生选择专业一般根据家人的建议或随社会热门专业的大流。这方面,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做法,使学生能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
2.3 转变培养模式
德国的学徒式的教育方法很好的把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训结合起来。学生“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且就业前景明朗。实训内容由社会合伙人共同制定,迎合企业的需要,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交叉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4 创新教学方法
德国的“双元制”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小班教学,德国职业学校每班只有十五六个学生,而在我国学校,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繁重,每天需要面对一个班里五六十名学生,教师即使耗费所有精力也无暇顾及全部学生。在职教教学中,应适当减少班级人数,使得单个学生能分配到更多的教师资源。我国的职业教育重知识灌输,轻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联系,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结构的状况、接受知识的方式及对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应改变教学方法,以培养具有视纪律性、责任感、坚强的毅力和想象力的近代职业人。
2.5 加强师资培养,丰富师资渠道
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多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人,重能力甚于文凭。在我国,学校也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相应的机构培训,让其获得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和先进教学方法。如,教师定期休教去对口单位从事应用研究或实际工作,调研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以便补充新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师资聘任应具有灵活性,学校可从工厂、企业中聘请学术能力强的,有经验的企业在职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样学生可以直接接受来自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同时也弥补专职教师数量的不足,学校也可以经常请企业的CEO或负责人来做讲座,带来新的理念,新的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一支校内与校外,长期与短期,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
科学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使学生充分认知职业特点,结合自身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经过科学地培训,自信从容地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职业,并在工作中持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如此,中国职业教育必将兴旺昌盛。
[1]肖赛,杜祥培,饶异伦.浅析国外中职招生策略[J].文学教育,2010(2):74.
[2]彭雷.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及其现实意义[J].职业教育研究,2006(2):159-160.
[3]耿立军.国外职业教育特色与启示[DB/OL].法帮网http://www.fabang.com.
[4]刘玉东.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J].海外职业教育,2010(4): 158-159.
[5]鲁燕,于素秋.日本职业教育的“企业模式”与我国“非大学教育”的对比研究[J].人口学刊,2008(6):43-48.
[6]孙军.中德中职教育的不同抉择[N].中国教育报,2005-6-9.
[责任编辑:李书培]
黄少杰(1987.09—),男,汉族,莆田人,福建省税务学校,研究方向为中职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