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耦合理论的非遗旅游系统构建

2016-03-09 14:54丁国华王克军李建春
当代旅游 2015年12期
关键词:耦合机制结构

丁国华 王克军 李建春

摘 要:研究以甘孜州为背景案例,以耦合理论为支撑,采用案例法、演绎法、比较法、归纳法,通过对构建非遗旅游系统的必要性与形成机制分析,提出:非遗旅游系统结构由非遗旅游支撑与保障、非遗旅游客源市场、非遗旅游企业、目的地供给4个子系统构成。并将非遗旅游系统定义为:在“互利驱动”为核心动力机制下,为促进区域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与繁荣,由非遗旅游支撑与保障、非遗旅游客源市场、非遗旅游企业、目的地供给4个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分解目标的综合体。

关键词:旅游系统;非遗旅游;耦合;机制;结构

一、区域非遗与旅游发展困境带来的思考:以甘孜州为例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青藏高原东缘,幅员15.3万Km2;全州辖康定县级市和泸定、丹巴、道孚等17个县;截止2014年末全州户籍人口111.3万人,境内有彝、藏、羌等25个民族,藏族占全州总人口的78.4%。该地拥有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3个。2014年全州共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80亿元,较2001年分别增长11.92倍、25.6倍。甘孜州境内拥有各类非遗项目400余项。截止2015年4月底,成功申报“人类非遗产代表性名录”3项(格萨尔、雕版印刷技艺、藏戏),国家级非遗23项,省级非遗62项、州级非127项。

甘孜州旅游资源富集旅游发展却极为落后。该区域已发展旅游业30余年但至今为止却无一五星级酒店;该区域旅游景区(点)逾百却无一个5A级景区;区内散落众多地标性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资源却未形成任何旅游品牌;甘孜州区内旅游经济指标虽得以直线增长但仍远远落后于周边同质地区。如2014年该地的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仅为阿坝州当年的1/4、1/3。在全国首批非遗代表通过的项目中,甘孜州占四川省通过项的23%居全省首位[1]。目前,甘孜州为四川省非遗拥有量第二大行政区。但该地区非遗的传承却面临后继无人之尴尬;2005年甘孜州藏戏团在第37届国际山丘民俗艺术节中包揽“演唱类金奖、演奏类银奖、表演类优秀奖、主办政府奖、记者最满意奖”5项大奖,而今这类非遗却遭受“深居山中”无人问的窘迫;该区域的各区间皆有非遗分布但他们在旅游开发中却好“外来文化”、“新生文化”而冷落区内非遗。甘孜州是学界及业界关注、研究区域非遗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典型案例之一。课题组认为,除地方政府旅游开发观念落后、我国非遗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条块式”分割管理方式、文化遗产工作重口号轻行动等因素外,非遗与旅游在协调发展中缺乏一个有机的系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故课题组开展如题探讨以起抛砖引玉之效。

二、相关概念

(一)耦合与旅游耦合

1.耦合

耦合为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

此影响的现象[2]。各系统及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彼此促进或制约、共同作用,最终表现为良性耦合和不良耦合[3]。

2.旅游耦合

旅游耦合是指旅游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通过旅游开发、市场运作、旅游业资源配置等

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学界常用旅游耦合协调度、旅游耦合协调指数[4]对区域旅游供给与需求、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旅游发展与城市化等进行耦合评价。

(二)旅游系统

旅游业是关联性十分强的产业。旅游产业的要素构成内容广泛,在运作过程中涉及诸多关系。《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Tourism Research)杂志社主编贾法瑞(Jafari)指出:“为理解旅游业,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来研究。”[5]1988年,美国旅游规划家甘恩(Gunn)率先提出旅游系统的概念,并将其分为需求和供给两个板块。此后,国内学者陈安泽等人先后对旅游系统的结构提出不同的观点[6]。但无论是要素说、结构说或是功能说,旅游目的地供给系统皆是旅游系统中尤为重要的子系统。它吸引游客到这里消费,既是产品的生产场所,又是消费的场所。[7]因此,研究对非遗旅游的需求系统不进行深入探讨。

三、非遗旅游系统的构建必要性及机制

(一)构建必要性

图1 非遗旅游的产生及系统形成机制示意图

非遗是各民族先祖在世代社会实践与生产中的文化(精神)产物。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从图1可看出,非遗旅游则是这两者有机交叉、结合、融汇之下的产物。它介于非遗与旅游两大系统之中。这两个系统并非独立关系,它们相互牵连、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但它们的融合、相互影响与作用力并非为全模块状态。这主要由两个原因所致:一是,非遗资源在空间分方面呈现空间的非均衡性,且并非所有的非遗资源均能开发旅游。二是,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的非均衡性。但从图1可看出,非遗系统与旅游系统具备公共耦合形态特征。在系统耦合研究方面,自1994年任继周正式提出系统耦合概念后,部分学者将耦合引入经济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研究领域。尽管学者们对耦合概念的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耦合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第二,耦合对象间相互影响、互相作用,耦合过程中对象之间始终联动相关。第三,对象的联系需要一个中间载体……第四,耦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协同效应[8]。若一组模块都访问同一个公共数据环境,则它们之间的耦合就称为公共耦合。理论上,非遗与旅游两个系统具备耦合条件,且属于公共耦合类。非遗旅游则是这两个系统的公共耦合域。从非遗旅游的产生角度来看,我们可将其划为旅游系统或非遗系统。但从现实的一些“非遗+旅游”成功案例中,我们却很难区分是旅游受益于非遗还是非遗受益于旅游。因此,将非遗旅游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不仅具有学术研究的理论意义更具有以下实践指导意义:①有利于打破我国文化、旅游行政部门 “条块式”的分割管理,促进文、旅主管部门的业务渗透和政策互融性,从而确保区内非遗旅游积极发展;②既有利于防范以非遗为主而脱离市场需求的非遗资源盲目开发,又可杜绝一味追求经济收益下对非遗的粗俗、庸俗化参旅开发;③有利于统一管理、统一调研、统一配置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等,以提高区域非遗旅游系统的综合效益;④通过改善非遗与旅游系统的公共要素,促成这两大系统的良性公共耦合协调度,从而提高区域非遗与旅游的协调发展,最终为形成非遗、旅游、市场需求、政府的良性多场耦合夯实基础。

(二)非遗旅游系统构建机制

如图1所示,非遗旅游系统的构建机制中存在两股驱动力和一股引力。一方面是文化和旅游需求市场对旅游目的地(国)和非遗原生地(民族)的旅游文化品质要求及非遗体验(原生功能)需求驱动力。另一方面则是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对区域旅游和非遗的交叉、融合吸引力。反之非遗旅游系统又作用于市场及区域旅游、非遗文化、政府。实质这一机制的核心动力为“互利驱动”。即市场以消费者需求拉动区域旅游与非遗实现相交并催生出非遗旅游;区域旅游为区内非遗提供相应平台,区域非遗又为区内旅游提供地域核心文化支撑;地方政府以政策方式惠及非遗旅游发展;非遗旅游系统又以图1相应方式回馈各“主”。

四、非遗旅游系统结构

从产品大类来看,非遗旅游属于文化旅游产品。但与一般文化旅游产品不同的是,非非遗资源是非遗产品的核心部分。它具有唯一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因此,对非遗的有效保护、无障碍传承既是非遗得以世代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开发非遗旅游的前提。为此,非遗旅游系统的首要子系统为非遗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以宣传教育、法律制裁、行政处罚、经济制裁等手段保护区域内非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区域发展非遗旅游提供必备的资源及环境条件。该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支撑及吸引体系、法律制裁体系,非遗资源存赋调研与危机监测评估体系、非遗传承体系、非遗利益调配体系非遗科研及媒体监督体系等。

任何文化皆有相应功能及价值……诸多事物的变化皆与实践要素有着特定的关系。非遗的功能也随着实践的推移发生着“形”与“用”的变化[9]95-97。随着现代生产工艺对传统工艺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及观念的变革下,非遗在丧失原生功能的同时也在产生当代行业综合功能[9]:99。即非遗的服务对象已由原来的原创民转为原创民之外的游客、科研工作者、文艺创作者等群体。因此,非遗旅游的市场结构应由非遗专项体验市场、综合(观光+非遗体验、休闲+非遗体验、观光+休闲+非遗体验)体验市场及非遗科普、民族文化教育、非遗研究等其他市场构成。为此,非遗客源市场子系统是非遗资源参旅成败的“瞄准器”。

从我国现行非遗旅游经营来看,其主要有景区(点)引进非遗项目、景区(点)+非遗馆(园)、非遗项目集锦街区、非遗独立馆(园)、非遗原生地等模式。这表明,非遗参旅中对旅游业的依赖性较强。在旅游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两者可实现极强的共享。因此,非遗旅游企业子系统方面主要由旅游娱乐、旅游景区(点)、旅游购物、主题公园(馆园)、旅游文化创意等经济组织构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第二条,非遗的定义第一款中,特别强调“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这表明教科文组织鼓励非遗原创民对其进行创新。非遗旅游也并简单地将非遗“搬至旅游的舞台”,而应在尊重非遗“过去”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适度创新,从而提升非遗旅游的生存力。非遗并非完全脱离物质的文化,而是由“民族文化理念+人+物+技艺+场所”构成的一个文化场(王克军,2013)。因此,非遗旅游产品也并非为简单的民族文化技艺表演或物品陈列,而更应注重完整文化场的体验构建。它是提升非遗旅游体验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非遗旅游系统应由非遗旅游支撑与保障、非遗旅游客源市场、非遗旅游企业、目的地供给4个子系统构成。其各子系统均具有特定的功能、次级结构(见图2)和分解目标。因此,非遗旅游系统可界定为:在“互利驱动”为核心动力机制下,为促进区域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与繁荣,由非遗旅游支撑与保障、非遗旅游客源市场、非遗旅游企业、目的地供给4个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分解目标的综合体。

图2 区域非遗旅游系统主要结构示意图

五、结语

研究虽指出了构建非遗旅游系统的必要性、形成机制、结构,并界定了非遗旅游系统的概念。但限于文献及数据的约束文章并没有对非遗旅游的需求、人才保障、利益调配等深入展开探讨。这将是该课题日后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参考文献:

[1]杨嘉铭.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的亮点—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几个常识性概念[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5(2):10-13.

[2]王克军.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6):568.

[3]高楠,马耀峰,李天顺,白 凯.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23,28(1):63.

[4]王强,马耀峰.入境旅游与区域供给系统耦合关联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河南科学,2013,31(5):668-673.

[5]马耀峰.旅游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9.

[6]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7]朱青晓.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探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56.

[8]余群.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旅游产品延伸与耦合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8:32.

[9]王克军,张更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维功能探讨—兼谈建立丹巴活态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的构思[A].康巴研究(第二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98.95-97.

猜你喜欢
耦合机制结构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瑞萨电子推出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