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仁乐
摘要: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面对许多制约与困难。所以,在工作中要勇于面对,敢于创新,探索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新方略,为政府在新农村建设当好参谋,更好地把新农村建设向前推进。
关键调: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一、新农村建设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总是充当长者角色.凡事总是大包大揽。时下,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也是用行政手段,拟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对新农村建设实施掌控。政府的政策变成新农村建设的风向标,政策改变新农村建设就会出现改变。不能否认,政府主导新农村建设在着眼大局,统一集中的调度等方面起到无可比拟的作用。但是,政府的高参们习惯从顶层的角度去构想新农村建设,常常疏忽农村本身的客观条件,很有闭门造车之嫌疑。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从事农业人员偏低的素质
当前很多地方流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及城市的多数是有一技之长的中青年农民,而留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的群体,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差。他们不懂也不愿学习科学技术,从而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宣传、推广、运用。这种状况很难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需求。谈不上改进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
2.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现在农村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适用性塘、坝、水库沟渠等亟待整治。政府路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3.规范化农田基本建设比例不高,农业的效益低
当前规范化农田基本建设比例不高,农业的效益低,很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如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大体为丘陵地带,且位于江淮分水岭,缺水易旱,内水留不住,引外水成本高,高标准农田整治面积不广,为土地集约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很大的难度。近二三年,定远县张桥镇、西卅店镇、连江镇等部分乡镇出现土地承包经营大户,结果。他们非但没有在土地上创造多大的价值。相反土地荒草化。
4.新农村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导致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体制性地分开,农村建设投入无着落,农村规划建设就像无妈的孩子,政府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又不够重视,多地没有专业规划建设管理队伍。且农民的祖居点多,占地面积大,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95年前后,地方政府一度时间以马路经济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停留在口头,乱作为现象严重。沿路建设,骑路逢,阻塞交通,事故频发。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重点培养好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新型农民
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要科教兴农,政策性地鼓励和扶持进城务工的中青年农民和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同时采取集中培训和高校委培相结合,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是充分发挥基层科技人员的作用。深入田间地头,与老百姓多交流沟通。变成老百姓处理生产中完成困难的“及时雨”。重点处理好科技宣传与农业生产“最后一公里”的脱节问题。
三是示范带动作用要做好。以科技示范户带动和辐射带动四周群众一起富裕。同时笔者建议让农民规模化、产业化、薪酬化种植,在农村这块土地上生产出绿色、环保的产品奉献给社会。
2.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建设新农村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中,让农民自己做主。政府提供服务.绝不干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
3.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严格按《城乡规划法》要求进行,政府集思广益,科学规划,合理撤并分散的、不具有保留价值、没有民族特色的自然屯和小集镇,集中精力建设规划点和中心集镇。在建设中,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用农村居民点撤并腾出的土地指标转化经济来为新农村规划建设作支持。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在县建管部门的服务引导下,政府以奖代补、村民集资、部门协作等方式方法在规划的框架内依法、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把分散的公共资源进行整合、完善。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
四、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其实是向就体制挑战,是自我变革、自我发展。对以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找寻到科学适当的应对策略。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推动也是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