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广鑫 贾海龙 许 岩△
【硕博论坛】
中医治疗双心疾病的研究进展
史广鑫1贾海龙2许 岩2△
1989年国外医学专家提出双心医学概念,1995年我国医学专家胡大一教授开始开展“双心”服务。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但是,中国医生对于双心疾病认识明显不足,这对双心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现对中医治疗双心医学研究进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前景作一综述。
双心疾病;研究;中医药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生活和工作当中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精神心理健康,而且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明显上升。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使越来越多的“双心”患者病情加重[1]。“双心医学”是在强调治疗患者躯体上存在的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身心的全面和谐统一[2]。
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数具有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主要的作用。目前已经明确,具有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的患者的交感神经有更高的兴奋水平、皮质醇和儿茶酚胺也具有较高水平、内皮功能紊乱等,这些变化对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交感肾上腺系统有密切的关系[3]。
有关抑郁、 焦虑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最多。Rumsfeld 等报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伴有重度抑郁发生的概率为26.7 %, Wulsin[4]等报道ACS患者抑郁的发病率可达50%以上,其中重度抑郁者可20%。有研究表明,抑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而且抑郁症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非抑郁者。丁会霞等[5]研究发现报道,心理治疗使冠心病伴抑郁患者情绪改善,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心功能较前有很大的改善。而刘萍等[6]研究, 抗焦虑抑郁治疗明显增强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降压疗效。Jnszky等人对 45893名年轻瑞典男性随访30余年后发现,焦虑作为ACS危险因素可以用于预测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7]。
与心血管疾病发生有关的精神心理疾病不仅是焦虑和抑郁,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愤怒、悲伤、忧虑、工作生活压力等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乐观、积极向上,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可降低心管疾病发生的概率,降低死亡率[8]。
目前西医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的药物,主要有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以及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抑制剂(NaSSA)。而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较多种类的西药。联合用药时,需要考虑到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无不良反应、禁忌症等[9]。大部分患者更为关注的是自己心血管疾病的存在,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从而否认自己存在心理精神疾病,故对抗焦虑抑郁药物的依从性差,使疾病迁延难愈。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通过“望闻问切”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在治疗“双心疾病”有其独特的疗效。
“双心疾病”中最常见的就是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与心是母子之脏,母病及子,肝火引动心火。患者不但出现胸闷、心慌、胸痛等心系病症的症状,还会出现头晕头胀、烦躁等肝火旺的症状。在治疗上宜采用疏肝解郁的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则气机调畅、血脉调和、情志调畅,情志和合则气和脏安、气血通畅。临床上常在柴胡疏肝散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的变化予以加减。叶天士说: “肝为刚脏,必柔以济之,至臻效验耳。”但理气药大多数性味香燥刚烈,易耗伤阴,应配合滋阴养血、柔肝、敛肝之品,如白芍、当归、枸杞子、生地黄等,以滋水涵木、养血柔肝,既补肝体,又助肝用,胜过一味的辛散疏肝。病久气血亏虚者,加用归脾汤补养气血;阴血亏虚者,加以天王补心丹以滋阴补血、养心安神;瘀血者,可配伍活血化瘀药如赤芍、 红花、桃仁等;若出现脾虚者,常用逍遥散加减。心肝火旺者,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过程中,当注意双心疾病患者,因病邪虚实的不同,若心神失养,则加用柏子仁、炒酸枣仁、茯神等养心安神之品。若心神被扰,则加用龙齿、牡蛎、磁石等重镇安神之品。
针灸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得到了很好的疗效,赵颖等[10]运用针刺内关治疗冠心病36例,共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26例胸痛消失,29例心悸停止,35例胸闷病人中有33例症状消失,1例加重,1例改善。许世谦治疗冠心病61例,取穴膻中、心俞、内关,配厥阴俞、曲池、足三里,治疗3个疗程,心绞痛有效率81.8%,心悸有效率75%,气喘有效率84.1,心电图有效率61%[11]。针灸在治疗焦虑抑郁等情绪疾病方面也有不错的效果,百会、神庭、内关、神门、印堂、四神聪、三阴交等穴是传统针灸治疗神志疾病的重要选穴[12]。但在中医心病并发情志疾病的治疗中,可供参考的文献并不是很多,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依靠的是临床经验,参考国内近几年的文献[13,14],提到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穴位贴敷膻中、心俞, 穴位按压膻中和内关、针刺取穴选用五脏俞和膈俞治疗冠心病并发抑郁焦虑状态等。
针灸疗法在双心医学上有其独特的疗效,形成更规范的治疗体系,这对于“双心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往往与不良的个人生活习惯、心理状态、身体状况有关。“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病”。双心医学模式强调的是把患者自身感受放在首位,双心同治,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实现整体医学模式, 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的真正转变。“双心疾病”目前的研究及治疗以西药治疗为主。 但众所周知,西药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需要长期用药,而且不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较差。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中医治疗双心疾病有其独到之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治特有的辨证思维方法。中医学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看作一个整体,“头痛可医脚,脚痛可医头”,心、脾、肝、肺、肾五个人体核心器官,相互交接,相互依存。治疗“双心疾病”不同于西药那样,心病治”心”,而是从心、肝、脾、肺、肾整体入手治疗,往往能达到标本兼治,双心同治的效果。虽然中医在双心医学的发展上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需要更规范的治疗手段以及更规范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这样才能让中医在治疗双心疾病中有更大的突破。
[1] 杨艳. 职业紧张对铁路调度员心理及心血管健康的影响[D].郑州:郑州大学,2007.
[2] 胡大一,刘春萍. 焦虑抑郁障碍与心血管疾病[J].中国医刊,2006,41 (3): 53-54.
[3] 谢有权.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3):309-310.
[4] Wulsin LR, Vaillant GE, Wells V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mortality of depression[J]. Psychosom Med,1999,61(6):6-17.
[5] 丁会霞,孙树果,孙霞,等.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伴抑郁患者躯体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的观察[J].现代康复,2001,5(10):103.
[6] 刘萍. 抗抑郁治疗对高血压病人降压药物疗效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3):225-226.
[7] Janszky I, Ahnve S, Lundberg I, et al.Early-onset depression, anxiety, and risk of subsequ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37-year follow-up of 49,321 young Swedish men[J].J Am Coll Cardiol,2010,56(1): 31-37.
[8] 李睿,吕爱红,吴志敏.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113-115.
[9] Pizzi C,Rutjes AW, Costa GM, et al. Meta-analysis of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Cardiol,2011,107(7): 972-979.
[10] 赵颖,吴琦,陆保年,等. 针刺内关穴治疗冠心病疗效分析及机理探讨[J]. 中国针灸,1987(3):15-16.
[11] 洪文旭. 针灸治疗心血管及神经精神疾病的新进展[J]. 江苏中医杂志,1987(9):24-26.
[12] 朱兆洪,丁柱. 焦虑症的针灸临床治疗及选穴特点探讨[J]. 中国针灸,2008,28(7):545-548.
[13] 孙静. 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4] 薛伟伟. 针刺对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声 明
北京杏林春雨中医药研究院是《光明中医》杂志社的协办单位,因此开具发票真实有效,特此声明。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2010级(济南 250014);2.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医院心内科(淄博 255300)
△指导老师
10.3969/j.issn.1003-8914.2016.22.014
1003-8914(2016)-22-3261-02
�旭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