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016-03-09 22:31冯彦君谢京蕊陈继兰高艳云郭晓玲
光明中医 2016年14期
关键词:气滞盆腔炎血瘀

冯彦君 谢京蕊 陈继兰 高艳云 郭晓玲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冯彦君谢京蕊陈继兰高艳云郭晓玲

目的了解和探讨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进展、方法现状和有效率。方法阅读和总结近10多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文献资料。结果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方法多种多样。结论从收集文献来看,中医综合治疗盆腔炎有效率较高,特别是补肾调周法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有效率较高,甚至达100%。

慢性盆腔炎;发病机制;中医药疗法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发病率达30%[1],其为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炎性病变的总称[2]。发病时间多在月经前后、劳累及性交后。临床表现带下增多、下腹疼痛、月经失调、不孕、精神不振、乏力、失眠、全身不适等。中医古籍中并无“盆腔炎”之名,但对盆腔炎我国传统医学早就有记载,其属于中医“妇人腹痛”“崩漏”“带下”“痛经”“癥瘕”“不孕”范畴[3]。西医妇产科学将盆腔炎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可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患者体弱、病情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病史[1]。关于盆腔炎的发病率,查阅文献每年数据统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者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从古到今,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从未间断。笔者查阅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盆腔炎根据其临床症状,散载在“妇人腹痛”“崩漏”“带下”“痛经”“癥瘕”“不孕”等等病症中。如《妇人大全良方》曰:“夫妇人小腹疼痛者。此由胞络间夙有风冷,搏于血气,停结小腹,因风虚发动,与血搏击,故痛也。”《叶天士女科证治》有:“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入大肠,属其本,皆湿热结于任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有:“多因经脉失于调理,产褥不善调护,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干忤,随经败浊,淋露凝滞,为癥为瘕。”《宋氏女科秘书》曰:“经水将来作痛者,血瘀气滞也,腹中阵阵作痛者,咋怍咋止,气血俱实……”《万氏女科》曰:“素有浊漏带下之人,经水调,不能成胎。”现代中医学认为盆腔炎病位在胞宫胞络,主要因为湿、热、寒、瘀蓄积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常见病因病机有肾阳虚衰、血虚失荣、感染邪毒、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缪江霞等[4]认为“湿”和“瘀”是重要的病理因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久而成瘀,湿、热、瘀常互结为患,湿热瘀结证是临床常见证型。

2 盆腔炎中医药治疗

2.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也是中医学的精髓。近年来,医家在辨证论治方面积累了经验。罗元恺[5]将本病分六型论治:①湿热壅阻证,用银甲方。②寒凝血瘀证,用少腹逐瘀汤加减。③气滞血瘀证,用血府逐瘀汤加减。④肝郁脾虚证,用逍遥散加减。⑤肾虚瘀滞证,用左归丸加减。

山东济宁市中医院妇产科(济宁 2723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4.073

1003-8914(2016)-14-2142-03

猜你喜欢
气滞盆腔炎血瘀
话说血瘀证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