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杰, 谭峰, 詹乐昌, 潘锐焕, 陈红霞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广东佛山 528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综述·
腹针疗法临床应用新进展
詹杰1,谭峰1,詹乐昌2,潘锐焕2,陈红霞2
(1.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广东佛山52800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关于腹针疗法临床研究的文献,分析总结腹针疗法的应用新进展。结果提示腹针治疗妇科病、消化疾病、脑血管病、外科术后症状等具有一定优势,但对皮肤病、心理疾病、心血管病等的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腹针取穴局限于腹部,且无痛或微痛,可能是制约腹针疗效的潜在因素。认为腹针具有相对安全、无痛、起效快、疗效较好等优势,适宜治疗消化疾病、妇科病、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等。腹针疗法为治疗慢性病、疑难病提供了新思路及新方法,目前对腹针疗法的临床研究虽多,但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尚较缺乏,今后应加强腹针疗法治疗优势病种的研究,开展多中心、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腹针疗法/治疗应用;妇科病;消化疾病;脑血管病;文献综述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基于神阙经络系统理论提出的一种通过针刺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以治疗慢性病、疑难病的新型针刺方法。该疗法以“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为基本特点,以中医整体观指导临床为辨证特点,主张“用针之道,立法为先,操术次之,而后机变”,注重“调理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1]。
神阙布气学说、脏腑理论与经络学说构成腹针疗法的主要理论。腹针理论认为以脐为核心的神阙调控系统是人体最早的经络系统(先天经络系统),具有输布精、气、血、津、液的功能。腹部有脾、胃、肝、胆、大肠、小肠、肾及膀胱等脏器分布,心、肺及奇恒之府则通过经络循行与腹部相连。腹针疗法的穴位选取集中在腹部,而由经脉和络脉构成的经络系统(后天经络系统)在腹部也有着密集的分布与循行。因此,针刺腹部穴位可以激活人体先天与后天经络系统,调节气血生成散布,生理状态下能保障脏腑功能正常,病理状态下能扶正祛邪。
近年来,腹针疗法大量应用于临床实践,但其疗效如何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以下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对近年来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新进展综述如下。
1.1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李建媛等[2]将92例中风患者分为腹针组30例、体针组31例、腹针+体针组31例,结果提示腹针与体针治疗中风的疗效相当,但腹针与体针结合对中风急性期、恢复期气虚阴虚患者疗效更佳。刘艳平等[3]纳入75例中风后肢体麻木患者,予腹针合火罐治疗41例,传统体针治疗34例,结果腹针合火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优于传统体针组的79.4%(P<0.05)。陈红霞等[4]将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腹针加康复训练)与对照组(康复训练),疗程均为2周,结果腹针合康复训练减轻肩痛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但在改善运动功能、日常自理能力方面,二者疗效相当。刘彦廷等[5]观察腹针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腹针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阴都、双滑肉门,体针取内关、天突、攒竹、足三里、三阴交;结果腹针合体针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传统针刺组的80%(P<0.05)。
1.2消化疾病孙令军等[6]将14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胶囊20 mg,每日2次,疗程30 d,治疗组加用针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天枢、左大横,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与胃黏膜糜烂愈合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陈红等[7]观察腹针“调脾气”、“引气归元”治疗慢性腹泻的疗效,纳入腹针组43例,体针组35例,结果腹针组总有效率达92.5%,优于体针组的81.6%(P<0.05)。张北平等[8]将93例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西药组予杜密克常规剂量口服治疗,中药组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联合组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合腹针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腹针合中药对气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
1.3心血管病罗文杰等[9]采用腹针治疗104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并与103例采用非穴位(位于腹针处方穴位向左旁开1寸处)针刺治疗作对照,观察治疗前后心悸症状改善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证实腹针是一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1.4呼吸疾病宋苹等[10]将6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均分为腹针组、腹针加中药组、中药组,腹针处方采用引气归元加局部对症取穴,中药治疗依据协定处方用药,结果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腹针加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5%,优于中药组和腹针组(P<0.05)。周珂等[11]的研究表明腹针疗法联合体外高频热疗可部分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药综合干预治疗晚期肺癌有一定价值。
1.5代谢性疾病杨媛等[12]将60例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均分为腹针组与药物组,药物组予常规降糖药,腹针组加用腹针疗法,取引气归元、腹四关、天枢、大横等穴,结果表明腹针治疗T2DM可降压、降糖、降脂、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效果突出,无不良反应。秦霖等[13]将60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 +消朦灵方,治疗组加用腹针;结果治疗组视力改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减少、总体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1.6妇科病赵铭峰等[14]采用腹针治疗3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并与体针治疗34例作对照,结果提示腹针对原发性痛经疗效佳,依从性好,止痛持久。向东方等[15]比较腹针与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的疗效差异,腹针组30例取中脘、下脘、气海等穴治疗,中药组28例予田七痛经胶囊,结果表明腹针在改善疼痛症状、降低血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方面疗效优于田七痛经胶囊(P<0.05),但对已形成的卵巢内膜囊肿、腺肌症子宫的大小无显著性改善。黄海燕[16]采用腹针合穴位注射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总有效率达92%,提示腹针合穴位注射对子宫肌瘤有一定治疗作用。
1.7骨科疾病许明珠等[17]采用腹针加颈舒颗粒治疗31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并与腹部安慰针刺加颈舒颗粒治疗31例作对照,结果提示腹针能较好缓解患者颈肩部疼痛症状、提高斜方肌抗疲劳能力。何建新等[18]采用腹针治疗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结果提示腹针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杨然等[19]将96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和针刺组各48例,按照临床病理分期分为疼痛期和粘连期,其中腹针组疼痛期取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等穴,粘连期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穴,针刺组疼痛期和粘连期均取患侧肩髃、肩髎、肩贞等穴,疗程均为9次,结果表明腹针疗法分期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是一种治疗肩周炎的有效疗法。
1.8外科术后症状严志登等[20]将腹腔镜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中药组和对照组各20例,术后早期对照组予基础治疗,腹针组和中药组分别加用腹针、中药治疗,结果提示腹针疗法在腹腔镜术后的早期应用能显著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无痛、简便、有效的特点,应用前景良好。蔡北源等[21]采用腹针早期干预阑尾切除术后患者25例,结果表明早期腹针干预可促进术后的快速康复,且安全可靠,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郑盛惠等[22]采用腹针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39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较,结果证实腹针治疗FBSS效优,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针刺无疼痛、易接受等优点。
1.9皮肤病张贵锋等[23]将9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组、针刺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腹针、毫针、某品牌祛斑霜进行干预,结果提示腹针辨证治疗黄褐斑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米建平等[24]应用腹针合火针治疗189例痤疮患者,治疗隔日1次,共治疗24次,结果总有效率达87.3%,证实腹针合火针治疗痤疮疗效确切,但极重度患者疗效稍差。
1.10心理疾病白艳甫[25]采用腹针治疗29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并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较,结果显示腹针组总有效率为89.6%,常规针刺组为86.2%(P>0.05),腹针与常规针刺疗效相当。陈燕云等[26]将62例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予腹针合体针,对照组仅予体针,结果证实腹针合体针能明显减低抑郁症患者HAMD-17项和SDS量表评分,疗效优于体针。
1.11其他疾病杨小清等[27]采用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8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取中脘、上脘、关元、气海、商曲、滑肉门、上风湿点为主穴,中脘上穴为配穴,治疗20次后总有效率达94.3%。杜林海等[28]采用腹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30例,并设对照组30例予口服保列治,结果腹针组总有效率达87%,优于对照组的63%(P<0.05)。卢建华等[29]的研究纳入68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对照组34例予单纯中药治疗,观察组34例加腹针治疗,共治疗21次,结果证实腹针加中药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治疗(P<0.05)。
薄智云教授基于经络学说、脏腑理论与神阙布气学说,开创了腹针疗法。腹针疗法具有安全、无痛、效佳、效快等优势,融合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病证结合等传统中医理论特色,使得该疗法临床应用广泛。目前文献表明:腹针疗法在治疗脑病及其后遗症、消化病、妇科病、骨伤病、外科术后等疾病具有一定优势,但对皮肤病、心血管病、呼吸疾病、心理疾病等的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联合头针、体针、药物、康复等以提高疗效。腹针治疗的优势病种与腹部脏腑经络联系尤为密切,病位多在腹部,故取穴主要集中于腹部。局限于腹部取穴是导致腹针对不同疾病疗效差异较大的重要因素。疼痛刺激某种程度上可诱导机体发挥保护作用,而无痛或微痛是腹针疗法的主要特点,此亦可能是腹针对某些疾病疗效较差的潜在因素。临证应用腹针疗法时,当因人、因时、因病选择恰当针刺处方,并结合其他疗法如药物、体针、头针、康复技术等,以扬腹针之长,避腹针之短,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目前腹针疗法的临床报道虽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尚少,腹针远期疗效观察较缺乏,对腹针针具、针刺深浅、针刺方向等描述较含糊,基层医疗机构报道偏少。在今后研究中,建议完善优势病种的标准化研究,开展多中心、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以进一步深化腹针理论体系,提高腹针疗效,为临床更好地治疗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等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
[1]薄智云.谈谈腹针疗法[J].中国针灸,2001,21(8):474.
[2]李建媛,罗道珊,符健,等.腹针和体针结合对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7):501.
[3]刘艳平,田培良.腹针配合火罐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41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4,6(8):70.
[4]陈红霞,何铭锋,谢仁明.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4):333.
[5]刘彦廷,林一帆.运用薄智云腹针疗法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呃逆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5):85.
[6]孙令军,苏强,郎萱.薄氏腹针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14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312.
[7]陈红,陈小刚,刘元,等.腹针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7):85.
[8]张北平,赵喜颖,刘孟薇,等.腹针联合中药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 (1):48.
[9]罗文杰,吴焕林,王侠,等.腹针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5):316.
[10]宋苹,王亚丽,刘玉.腹针加中药治疗感染后咳嗽2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9,41(6):95.
[11]周珂,吴万垠,谢敏德.腹针联合体外高频热疗对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1,32(16):2124.
[12]杨媛,刘云霞.薄氏腹针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4):330.
[13]秦霖,邱波,庞龙,等.腹针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1,27(4):35.
[14]赵铭峰,王聪,陈秀华.薄氏腹针治疗原发性痛经34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4,46(10):175.
[15]向东方,孙巧璋,梁雪芳.腹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J].中国针灸,2011,31(2):113.
[16]黄海燕.腹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子宫肌瘤50例[J].中国针灸,2015,35(5):451.
[17]许明珠,崔韶阳,赖新生,等.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斜方肌表面肌电图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 (5):9.
[18]何建新,林伟容,陈俊琦,等.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7):501.
[19]杨然,刘云霞.薄氏腹针疗法分期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2,32(1):26.
[20]严志登,李建明,陈海生,等.腹针疗法促进腹腔镜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 (2):142.
[21]蔡北源,李建华,朱首伦,等.腹针促进阑尾切除术后患者快速康复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4):540.
[22]郑盛惠,冯军,黄海涛,等.腹针疗法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4):632.
[23]张贵锋,黄泳,区伟雄,等.薄氏腹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7):1156.
[24]米建平,余焯燊,张紫君,等.腹针配合火针治疗痤疮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85.
[25]白艳甫.腹针疗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29.
[26]陈燕云,王艳杰,黄泳.腹针配合体针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HAMD和SDS评分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 (3):151.
[27]杨小清,王维明,黎婵.腹针治疗变应性鼻炎82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2):87.
[28]杜林海,张俊会,苗湿平.腹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5):1637.
[29]卢建华,吴平花,倪佳佳,等.腹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4):599.
【责任编辑:贺小英】
R245.3
A
1007-3213(2016)04-0618-03
10.13359/j.cnki.gzxbtcm.2016.04.041
2015-11-23
詹杰(1987-),男,在读博士研究生;E-mail:zhanjie34@126.com
詹乐昌(1980-),男,主治医师;E-mail:13570496612@139.com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编号:2015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