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薇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083)
论翻译学人才培养
——第三届中国翻译学博士论坛综述
郭薇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3)
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翻译》编辑部、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翻译学博士论坛于2015年11月14-15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功召开。论坛以专家主旨发言、博士生模拟答辩、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博士生圆桌会议等形式开展,主要探讨了翻译学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及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写作等问题。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此类论坛为翻译学博士生与博士生导师的交流与研讨提供了绝佳平台,有利于翻译学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
翻译学博士论坛; 人才培养; 论文选题与写作
翻译学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据业内学者及其博士团队收集和整理的数据统计,中国两岸四地最早的一篇翻译方向博士学位论文诞生于1992年(穆雷、邹兵,2014),中国内地系统招收翻译学博士生始于20世纪90年代。然而,翻译学博士培养的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招收翻译方向博士生的单位及博士生数量大幅增加。面对中国内地翻译学博士培养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的现实状况,如何提高翻译学博士生的培养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有效聚合翻译学界教学与研究资源,提高翻译学博士生的培养水平,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与《中国翻译》编辑部联合,于2004年4月23-24日在深圳大学召开了首届全国翻译学博士论坛;于2006年4月29-30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翻译学博士论坛。两次论坛均吸引了翻译学界近二十位博士生导师及近百名博士生参加,受访与会者均表示此类论坛意义非凡,为翻译学研究者提供了交流与研讨的平台,为博士生的论文选题提供了思路,有利于翻译学人才培养,理应定期召开。然而,因种种原因,后续论坛进程一度搁浅。直至2015年11月14-15日,令众翻译学博士生翘首以盼的第三届全国翻译学博士论坛才如期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当年数名曾参与前两届翻译学博士生论坛的博士生或青年教师,已成长为翻译学博士生导师或教授,在翻译教学与研究领域大放异彩,以此观之,全国翻译学博士论坛对翻译学人才培养的成效可见一斑。
第三届中国翻译学博士论坛云集了20余位翻译学博士生导师,百余名博士生,堪称翻译学界师生对话的典范。论坛旨在为全国的翻译学博士培养提供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故其形式有别于“以宣读论文为主”的其他学术会议。论坛主要包含专家主旨发言、博士生模拟答辩以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博士生圆桌会议等多个环节。专家主旨发言主要探讨了翻译学博士生的培养、博士论文的选题及写作等问题;博士生模拟答辩由24名翻译学博士生宣讲自己的选题方案,20位博士生导师分成两组进行提问与点评;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博士生圆桌会议,由博士生代表向博士生导师提出研究过程中所遇问题及困惑,博士生导师集体参与答疑解惑。
(一)专家主旨发言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杂志主编黄友义先生做了《变化中的翻译职业与翻译学博士》的主题发言。他指出,中国现在已进入“中译外时代”,翻译应与市场接轨,翻译学博士生在撰写翻译学论文及从事翻译实践时可考虑“中国政治术语外译、典籍外译”等命题。诚然,翻译的本质特点决定了翻译工作者更擅长于从事把外语翻译成母语的工作。但由于中国语言和文化与西方差异巨大,长期以来通晓中文的外国人极为有限,承担中译外任务就只能落到了中国翻译工作者肩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来自国外的了解欲望和关注程度越来越强,对中译外的需求也就越大,所涉及领域也迅速扩大(黄友义,2011)。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下,翻译学博士生应走在形势前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把握“中译外”的进程。
《中国翻译》杂志副主编杨平博士做了《〈中国翻译〉与翻译学博士》的主题发言。杨平博士首先回顾了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中国当代翻译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语言学研究范式阶段、文化研究范式阶段和跨学科研究范式阶段。在此基础上,她指出,中国当代翻译研究应注意两个倾向:一是翻译研究对象外延过度扩大;二是翻译研究方向过度拓展。杨平还就《中国翻译》杂志投稿论文的学术观点、选题价值、学术创新、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等问题做了梳理,分析指出,学术论文写作不同于学位论文写作,后者注重完整的研究过程,而前者仅要求写明一个问题,深化一个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做了《问题 问题 还是问题——关于博士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意识》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国家学位办要求博士生撰写学位论文,不是“为论文而论文”,而是为了培养博士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能力。学位论文对写作格式、写作规范、甚至文章结构各组成部分的要求,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设置,正是为了具体地考察博士生在上述诸方面是否达到了要求。通过具体事例分析,谢天振教授指出,当下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问题意识缺乏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材料堆砌(无问题意识)、问题似是而非(伪问题)、迷失写作方向(用理论套现象)。他呼吁,要解决博士生问题意识缺乏的现状,就应该要求博士生重视相应领域的文献综述,详尽占有文献并认真研读;及时与导师及同学进行交流;再辅之以自身独立思考和独特感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穆雷教授做了《翻译学博士生的培养探索》的主题发言。她强调“没有痛苦的博士求学经历不是合格的”(彭思龙语),穆雷教授以生动实例切入主题,呼吁博士生在专业探索过程中 “关注其他学科发展、增强理论意识、增强方法论意识、重视学术规范、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创新意识”。香港岭南大学孙艺风教授做了《博士论文与英语写作》的主题发言,他鼓励翻译学博士生拓宽研究视野,在学习与研究的过程中,面向国际学术界,尝试用英文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上海交通大学胡开宝教授和澳门大学张美芳教授分别就其所在院校翻译学博士生科研团队建设情况做了主题发言。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宋学智教授分享了各自博士论文选题与撰写的宝贵经验。
在主旨发言环节,诸位专家教授聚焦翻译学博士生的培养和学术论文选题与写作两个方面,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对刚踏入翻译学研究的新生学术力量而言,应在翻译领域迅速扩大、“中译外”渐成主流的大趋势之下,全面提高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借鉴海外,强化国际视野。在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有意提高问题意识,认真把握论文的研究倾向,明确学术论文的写作要义,并敢于尝试英文写作,从而在学术道路上稳中求进,迈向辉煌。
(二)博士生模拟答辩
在博士生模拟答辩环节,24名博士生根据论文选题内容被分成两组:一组以思辨性的翻译理论研究为主,含译者(群体)研究、译作研究、中国文学作品海外经典之旅或海外重构研究、思维风格的翻译研究、中国书法文化的英译及话语构建研究、新闻编译及小说跨语修辞的叙事研究等;另一组以实证性的翻译研究为主,包括口译能力研究、口译者身份研究、军事著作译介研究等。
在此环节,博士生简要介绍选题方案与所遇问题,博士生导师共同就选题进行推敲与点评,对参与模拟答辩的论文选题与内容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孙艺风教授强调论文选题的重要性,认为博士研究生在学习阶段,不应只关注翻译学科发展,还应关注新闻、热点问题和其他学科的重大发展,以求论文撰写时能找到与时俱进的选题。黄忠廉教授指出,论文标题的定位很重要,内容务必符合逻辑,遣词造句务必吸引读者眼球。谢天振教授强调问题意识及翻译本体研究意识。他认为,论文的研究问题应剔除伪问题,待解决的研究问题应层层相扣,符合逻辑。罗选民教授强调阅读原本的重要性,博士研究的过程中应拒绝阅读“二手”资料。参与答辩的博士生导师都非常重视论文参考文献部分,数名参与答辩的博士生都存在英文参考文献少、著作类文献少、所涉领域权威文献不全、罗列教程类书籍和工具书、部分文献不实等问题。
博士生导师一致认为,在翻译学博士生培养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方法论意识和学术规范意识。学位论文写作不同于学术论文写作,要求体现完整的研究过程。这为诸多博士生今后的学位论文写作指明了方向:确定选题后,做完详尽的文献综述,再针对其中某一问题进行深化处理和解决。导师们表示,未厘清翻译本体研究和外围研究是目前翻译学博士生的通病,大多数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均采用诸如哲学、传播学、比较文学等相关理论解释翻译现象,但他们并未深入理解上述相关学科的内涵,单纯套用其他学科的术语、观点或者理论,容易导致翻译学博士论文脱离翻译研究的本体,无法解决翻译研究的实际问题而流于概念和术语的阐释。翻译学博士生应重视这一问题,在学习研究的起步阶段,全面通读、认真消化翻译学学理概念;选定文本后,潜心做文本细读,真正领悟理论文本和翻译文本的实质及其存在的问题,方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切不可投机取巧,直接套用相关理论分析翻译现象。
(三)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博士生圆桌会议
在师生面对面交流环节,博士生主要就“理论书籍,看完即忘”、“博士学位论文应做规范性抑或描述性研究”、“在翻译学跨学科转向的大背景下,翻译学博士生与其他学科博士生相比,优势几何”、“进入21世纪,翻译学研究是否会回归文本研究”、“翻译方法研究可否成为博士论文选题”等问题向博士生导师进行请教。在博士生圆桌会议环节,“翻译学博士生培养模式”、“读博期间的苦与累”及“学术论文选题及撰写心得”成为小论坛的主旋律。受访博士生纷纷表示,这一次主题明确的交流与研讨,帮助他们理清了翻译学研究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也明白了翻译学研究道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勇者只能斩棘而过。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位教育的最高层次,博士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往往对一个学科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穆雷,等,2015)。博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很强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学术型人才,博士毕业生应具备宽厚的专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善于梳理和提出问题,具有很强的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牛智有、廖庆喜,2005)。中国大陆翻译学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起步较晚,经验相对不足,第三届全国翻译学博士论坛的召开为翻译学博士生和博士生导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交流、研讨平台。为期两天的论坛,对翻译学博士生、翻译研究起步者有“醍醐灌顶”之效,亦有“一语中的”、厘清博士生基本素质之功。下文将系统探讨翻译学博士生培养中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一)理论文献研读意识
学习国内翻译理论时,应阅读原著,而非期刊转引资料;学习国外翻译理论时,亦应阅读英文原著,而非中文转述资料。在国内翻译学科建立之初,我们引进了不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种引进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使我国的翻译视野出现了十分可喜的局面(曹明伦,2005)。然而,当下学术界,投机取巧之风渐浓,部分学者不花时间和精力阅读英文原文,而是将译文断章取义,生搬硬套。有学者曾指出,论文作者的标题与所借用理论缺乏适用性,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其根本原因极有可能是没有“细读原著”,没有真正理解外国翻译理论的真谛,而只是断章取义,想当然地拿过来就用(林克难,2014)。
“以讹传讹”的西方翻译理论引介所带来的后果,轻则令读者读来费解,重则让读者小觑西方翻译理论体系,否定其价值。有学者曾结合英文原本,举实例说明,“翻译暴力”、“操纵学派”、“操控权”、“翻译就是文本”、“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均为国内学者对西方翻译理论的误读,这些因误读而被“改写”出来的术语和定义使那批治学严谨且温文尔雅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在不究其详的中国读者心目中显得偏颇激进,这大概就是许多翻译家(甚至连一些翻译专业的学生)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曹明伦,2005)。翻译学博士研究生在阅读文献资料时,应本着“追本溯源”的治学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方法,通读原著。
(二)研究问题意识①
所谓研究问题,就是研究者依照严谨的科学方法和步骤解决具体问题。它是每一项研究、每一篇学术或学位论文的中心。在一篇学位论文中往往有不止一个研究问题,几个研究问题之间应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几个问题都解决,该论文提出的总问题也就解决了(穆雷,2011:283-284)。诚如谢天振教授所言,当下翻译学博士生论文中常见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无问题意识、伪问题、用外围理论套翻译现象等。在博士生模拟答辩环节,数名博士生的总研究问题存在上述情况。诸如“中国当代小说叙事的跨域修辞研究”及“某种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等选题即属于材料堆砌,无问题意识的范畴;诸如“鲁迅译作的语言特征演变”等选题,只是单纯的描述,未能解决研究问题,属于伪问题的范畴;而诸如“西方网络新闻编译的叙事分析”等选题,即有套用传播学理论分析中英文语言现象的嫌疑,属于用外围理论套翻译现象的范畴。
除上述总研究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外,研究者往往不重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严谨性和关联性。当下学位论文中常见的一个现象是:文章开始提出一大堆“问题”,随后的篇幅都是围绕这些“问题”的文献综述,最后一章不是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而是“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对前面若干文献综述再作一次总结,根本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穆雷,2011:285)。正如切斯特曼所言,目前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对提出的研究假设(问题)缺乏足够的验证(Chesterman, 2005:191-208)。翻译学博士生在开始研究之初,就应该避免类似作法。提出具体研究问题时,应注意每个问题的针对性和各个问题之间的逻辑联系。
(三)翻译本体研究
针对博士生模拟答辩环节,不少博士生用外围理论套翻译现象,脱离翻译本体的问题,谢天振教授曾指出翻译本体和翻译研究本体的内涵与区别,明确了翻译本体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翻译研究的本体既包括对翻译活动过程的研究,也包括对翻译本体以外的历史文化因素的研究(谢天振,2008)。诚然,借鉴外围学科,可学习该学科的模式、概念及研究方法外,还可以扩大翻译研究视野,不失为一举多得的事。然而,当下的学术圈较为浮躁、慵懒、喜好跟风,研究者在借鉴外围学科后,通常不假思索地直接套用于翻译现象,最终导致翻译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应该明白过犹不及,喧宾就容易夺主的道理,如果翻译研究泛化成为了文化研究,乃至社会研究、历史研究,那么整个翻译学也就失去了其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基础和意义(许钧,2014:242)。值得庆幸的是,国内不少学者已经开始重视并呼吁翻译研究回归本体。也有学者提出较为中肯的解决方案,即“树立问题意识,确立带着问题做研究的踏实学风,力争所有的研究都要解决某个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形成学术上的创新”(韩子满,2015)。唯如此,才可在研究过程中不偏离方向,让翻译研究回归本体研究。
(四)跨学科意识
杰罗米·芒迪(Jeremy Munday)在IntroducingTranslationStudies一书首页,对翻译研究界定如下:翻译研究是一门新学科,与翻译理论和现象相联系。它的本质是多语言性和跨学科性的,涵盖语言、语言学、交际研究、哲学以及一系列文化研究内容(Munday, 2001:1)。11年后,杰罗米·芒迪(Munday, 2012:24)在IntroducingTranslationStudies第三版第一章末篇增加了“学科、跨学科还是多学科?”的小标题,重点探讨了翻译的跨学科性,并重申了维拉德·麦卡提(Willard McCarty)的观点,即“跨学科研究可以推动和回应不同学科知识和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依此挑战现行的传统思维方法。”由此观之,翻译研究的本质是跨学科的,这种跨学科性可推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研究翻译现象的同时,翻译学博士生不应只关注自己的研究领域,还应关注整个学科的发展及其他学科的最新进展。许钧、穆雷(2009:16)强调“翻译研究要关注现实的重大问题”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在翻译学研究过程中,要做到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研究并非易事。这需要研究者具备广博的知识面、敏锐的跨学科意识、坚定的翻译本体研究立场等素质。诚如许钧教授为王东风教授所作序言时所言,跨学科翻译研究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其原因有三:一是研究者必须要对翻译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理论有相当的了解和把握,对翻译的跨学科语境有清醒的认识;二是研究者必须将整个研究落实在“翻译”上,紧紧围绕着翻译的基本问题展开;三是研究者必须把握近半个世纪以来翻译研究的发展脉络,有独立的翻译学科意识,并对译学研究的趋势有前瞻的目光(许钧.序.王东风,2014:序1)。作为翻译学研究的后备生力军,翻译学博士生应不畏艰难,在立足翻译学科本体研究的基础之上,充分了解各学科发展,培养跨学科意识。
(五)研究方法意识
“翻译研究方法”是指从事翻译研究所采用的手段、途径和可操作规则或模式。恰当地运用翻译研究方法,可以使翻译研究更加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进而使研究过程更加有效,研究结果更加合理可信(穆雷,2011:1)。穆雷教授组织博士生,对当下可搜集到的800多篇翻译学博士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些论文中体现出的最主要问题在于研究方法不科学、不贴切。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是研究者系统知识的体现,也是研究成果合理可靠的基本保证。翻译学涉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方面,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综合性的特征,因为其研究对象——翻译活动十分复杂,既属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客观表达,又跨越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如哲学、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符号学、传播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穆雷,2011:2)。穆雷教授主编的《翻译研究方法概论》,姜秋霞教授、刘国全博士主编的《翻译学方法论研究导引》对于普及翻译学研究常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应成为翻译学博士生入门阶段的必读书目。
(六)学术规范意识
所谓学术规范,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指学术工作(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发表等)中的规则。这类规则大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即技术层次,包括各种符号的使用、成果的署名、引文的注释等;内容层次,包括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的运用等;道德层次,包括对待学术事业的态度、学术责任等(陈学飞,2003)。道德层次的学术失范问题约略包括六个方面:第一,抄袭剽窃;第二,夸大、注水学术荣誉;第三,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第四,数据作假;第五,注释作伪;第六,低水平重复(杨玉圣,2006)。翻译研究领域的内容层次,包括正确引用中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学研究方法等。技术层次的规范,虽然是外在的、形式上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在道德和内容层次上所达到的水平,是基础性、核心性的规范要求,因此也是最重要的(陈学飞,2003)。作为翻译学博士生,我们应该从道德、内容及技术三个层次严格要求自身,建立规范的学术体系。
翻译学博士生学习是一件苦差事,需有明代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之精神,有正确的理论文献研读意识、研究问题意识、翻译本体研究意识、跨学科意识、研究方法意识、学术规范意识等。在国内翻译学研究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第三届中国翻译学博士论坛的召开可谓适逢其时。围绕“翻译学博士生培养”主题采用的独特研讨形式为与会者提供了交流与学习的绝佳平台,为我国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翻译学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做出了贡献。笔者呼吁,此类论坛应形成固定的交流平台,继续开展,定期开展。
注释:
①穆雷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提出,应注意培养翻译学博士生的几个意识,包括理论意识、问题意识、方法论意识、学术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等,笔者受其启发。
曹明伦.2005.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倾向[J].上海翻译 (3):4-9.
陈学飞. 2003. 谈学术规范及其必要性[J]. 中国高等教育 (11): 23.
韩子满. 2015. 转向冲动与问题意识——也谈当前国内的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3): 10-16.
黄友义. 2011. 中国特色中译外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在第二届中译外高层论坛上的主旨发言[J].中国翻译(6):5-6.
林克难. 2014. 知人 知论 知用——从翻译理论的引用看细读原著的必要[J]. 中国翻译 (1):88-91.
穆雷. 2011.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穆雷,邹兵. 2014. 中国翻译学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1992-2013)——对两岸四地近700篇博士论文的考察[J]. 中国翻译 (2):14-20.
穆雷,邹兵,董冀卿. 2015. 翻译学博士生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自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借鉴[J]. 上海翻译 (3):50-56.
牛智有,廖庆喜. 2005. 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措施[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6):166-168.
谢天振. 2008. 翻译本体研究与翻译研究本体[J]. 中国翻译 (5):6-10.
许钧. 2014. 从翻译出发——翻译与翻译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许钧,穆雷. 2009. 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许钧. 2014.序[M]∥跨学科的翻译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杨玉圣. 2006. 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J]. 大庆社会科学(2):43-49.
CHESTERMAN A. 2005. Causality in Translator Training[C]∥TENNET M(eds.).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1-208.
MUNDAY J. 2001.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MUNDAY J. 2012.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3rded.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责任编辑:许莲华]
On the Training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alents: Reviewing the Third National Forum for PhD Candidat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GUO We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
The third National Forum for PhD Candidat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co-sponsored b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ChineseTranslatorsjournal, and the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 was successfully held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from Nov. 14-15, 2015. Programs of the forum included Keynote Speeches made by experts, mock doctorial thesis defense and the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hD candidates and the supervisors. The forum focused on the training model for PhD candidat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research topic choosing as well as the dissertation writing. Attendees thought highly of the forum and believed it served as an excellent platform for the PhD candidates and the supervisors to communicate and exchange views, thus contributing to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National Forum for PhD Candidat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alents training; research topic choosing; dissertation writing
2016-01-14
郭薇(1986-),女,湖南株洲人,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H059
A
1672-0962(2016)04-00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