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国以来美术领域各阶段造型变化

2016-03-09 15:27:04柳力萤
人间 2016年2期
关键词:演变思潮

柳力萤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我国建国以来美术领域各阶段造型变化

柳力萤

(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造型也随建国之初走过了65载新生之路。艺术家们与这几个阶段的创作在构建我国建国以来美术领域的发展形态及变迁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价值。本文就这四个阶段进行了整合,对建国以来各阶段美术造型的变化展开浅析。

关键词:美术造型;演变;思潮

中国美术随着社会环境与时局的转换在洗礼与过渡中虽经曲折但仍前行。随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热忱与辛勤付出,中国现代美术特别是美术造型语言的变化突出而又深刻。

一、这四个阶段美术造型的特征及典型

(一)50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艺术家们怀着一腔热血,将喜悦的情感抒发在他们的画作中。其中董希文的《开国大典》(1953)、《春到西藏》(1954)、李焕民的《织花毯》(1953)、《扬青稞》(1957)等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而在这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又属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尤为见证了国家开启历史新篇章的这一庄重瞬间。①纵观这一阶段的画作,艺术家们在表达真挚、纯真的创作感受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受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影响。

(二)70年代。70年代前半期的艺术作品主要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人物形象表现方式近乎成为一种模式化的统一。如汤小铭的《女委员》、张绍武《广阔天地新苗壮》(1973)、高虹,彭彬,何孔德《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1975)等等。这一时间段的作品中,个人风格被压制,西洋与“苏派”绘画技法中灰调子这一基本绘画传统被摒弃,同时抹煞了绘画样式基本的规定性特征。各个画种均遵循整齐划一的要求,面貌也单调类同。70年代后期,一些艺术家对当下的艺术环境做出了反思,并在美术造型的探讨上也进行了新的尝试。

(三)80年代。80年代,艺术创作在摆脱固定的创作模式后,艺术语言开始重归自律发展的自我探讨上。一批优秀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中国美术造型的新天地,一石惊起千层浪般在美术界掀起一股浪潮,将中国美术推至一个新的高度。其中罗中立的《父亲》(1980)、陈丹青的《西藏组画》(1980)便是个中典型。《父亲》运用照相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农民形象,且把当时中国普遍的农民形象深情地浓缩到画布上。每一寸画布都体现着那个独特的时代。罗中立本人就曾说道:《父亲》有着它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但离开时代的烙印和背景将失去意义。②而人文观在陈丹青的《西藏组画》中直面观画者,“我想让人看着在遥远高原上有着如此强悍粗犷的生命…他们站着,这就是一副画。” ③从这一点来看,在对人和人性关注的回归体现了这些艺术家在实践上重要贡献。

(四)当代。这一阶段的艺术创作面貌多样。一些作品粗看似乎落于俗套,但基于中国美术造型的轨迹,我们不否认有“俗”,但在“俗”中过渡、进步这才是主路线。毕竟艺术是一个时代的侧面倒影。良莠并存的形式才检验出孰优孰劣。较之前三个阶段,美术造型还是逐渐趋于成熟的。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2004)就表现了正在施工中的三峡工地及各种形态各异的废墟和周边的拆迁户,用写实的笔触去描述当下,再现了生活的真实模样。另外,方力钧的《打哈欠》、《1998.No.4》、《幸福幻想》等作品中的泼皮形象与岳敏君的《无题》、《相互射击》等作品中的傻笑脸谱在表现其作品的形式上带有强烈的个人标志,嬉笑怒骂之中渐成一家。

二、简述各时期社会大环境下对建国以来美术造型的影响与体现

(一)50年代。1942年文艺整风运动后,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多以工农兵为主。建国后,一些艺术家不光身体力行的加入到这其中,并在期间创作了大量体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作品。1955年大量知青从城市涌入农村地区。朱宣咸的《知识青年出工去》(1958),就非常典型生动的记录了在那个特定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画面。

另外,新中国成立后的“苏派油画”对美术界引发了极大的触动。此后,70~80年代的油画风格虽然也呈现出多样性与探索性,但仍可见“苏派”的延续。

(二)70年代。由于这一阶段的美术作品基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人物的表现主要遵循“红光亮”和“高大全”的形式。“文革”结束后,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处在一种迷茫与忧郁之中,随之将眼光投向自身及周围。部分文学、美术作品开始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1978年,刘宇廉和陈宜明、李斌一起根据当年卢新华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了《伤痕》。1979年刊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1979年他们又合作连环画《枫》,与当时的“伤痕文学”同步,被评论为“伤痕美术”的代表作。此外,“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还有张红年、高小华、何多苓、程丛林等。“伤痕美术”打破了之前艺术政治化的桎梏,促进了审美观念的转变,用全新的视角和艺术语言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三)80年代。80年代,整个社会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随着国门打开,人们开始反思,逐渐用新视觉,新观念看待身边的事物。大量新思潮的涌入在震撼艺术家心灵的同时也启发了灵感。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巴黎画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等等都对中国美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也在许多艺术家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四)当代。当代信息开放带来的多元化也造就了艺术作品的多样性。美术作品逐渐融合在百姓的生活之中,不再端持阳春白雪的姿态。而向大众靠拢的流势也必然带来商业化与娱乐化。这种趋势并不值得过分忧心,毕竟美术对各层次的不同需求做出了不同供给。当然,充实各方面的艺术需求并不是说一味填鸭式的投放,艺术家在创造艺术的同时也要反过来审度自身。

中国美术造型在这四个阶段中曲折前进,在错误中重新认识,并且不断磨砺,相互之间承上启下,一步一步地印证着造型之路。我们无法通过预定历史行进的过程来规定事物按照自身意愿来发展,但在这之中却仍可探寻个中规律,遵循其中,同时,不忘回顾过去以作前车之鉴。

注释:

①袁成亮.董希文与油画《开国大典》[J].党史纵览,2008,(10).

②吴波."《父亲》只代表那个时代"[N].广州日报,2007.

③陈丹青.我的七张画[J].美术研究,1981(1).

参考文献:

[1]袁成亮.董希文与油画《开国大典》[J].党史纵览,2008,(10):50-52.

[2]吴波.“《父亲》只代表那个时代”[N].广州日报,2007-7-22(B7).

[3]陈丹青.我的七张画[J].美术研究,1981(1):49-53.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23-01

猜你喜欢
演变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美国金融改革思潮发生重大转变的启示
天府新论(2016年6期)2016-11-23 03:05:35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职教论坛(2016年22期)2016-11-19 09:19:00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3:34
美国公共住房退出管理中的两难抉择及启示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41:38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演变及制度性风险分析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