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香+焦高星
猴年新春,长年栖息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林西“候鸟”纷纷归巢。在村支部书记薛春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村民郁建元的三层别墅前,门上对联的横批“全球如意”四个大字,在冬日阳光下格外显眼,似乎在揭示林西人的全球视野。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地处海门西北一隅的林西村,搭乘中国“走出去”的“头班车”,先后有600多名村民走出国门开办企业。如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林西村换个脚步“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林西村的海外生意也从家纺产品逐渐转向矿业开发、能源投资、房地产等多个行业。这一步步“走出去”的坚实步伐,成为诠释林西村融入开放发展的有力注脚。
穷则思变走出去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林西村,交通不便,地少人多,村民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林西时,不甘贫穷的村民们纷纷投身于做生意,卖手工绣花枕头套。
随着国内绣品市场日趋饱和,村民们把目光瞄向了世界,开启了海外掘金之路。1994年春天,郁建祥背上20包床上用品,孤身一人登上开往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列车。语言不通,就靠一个计算器跟“大鼻子”做交易,不仅完成了第一次原始积累,还摸熟了罗马尼亚的市场行情。第二趟再去时,郁建祥的生意一派红火,很快在布加勒斯特开办公司,成功地迈出了跨国经营的第一步。
从此,善思善进善变的林西人认定“走出去方能有一片蓝天”。更多的村民开始走出田埂,涌进市场,融入国际,奏响了告别贫困、开放发展的进行曲。很快,“小分队”变成了“大兵团”,他们相继进军罗马尼亚、俄罗斯、阿根廷、智利、南非、赞比亚等20多个国家,办起了200多家境外公司,每年创汇逾2亿美元。
如果说个人出海是“单打独斗”,那么以郁建祥为代表的“郁家军”则是抱团出海的典范。尝到“走出去”甜头后,郁建祥又携郁建元、郁建华两兄弟及侄子郁平、郁飞去罗马尼亚发展,联合组建奥珍绣品集团公司,当年销售额就达2000多万元。有了原始积累后,郁氏家族开始独立门户,将创业的触角伸向世界更广的区域。郁建元与家人在南非等地创办家纺公司;郁建华在南斯拉夫开辟家纺市场;郁平在智利等地营销床上用品;郁飞将海门绣品城建到了阿根廷,并在尼日利亚等地组建了“东方巨龙”销售公司。眼下,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拼搏的“郁家军”已有118人。
记者观察:回顾林西村的发展历程,改变贫穷状态是他们“走出去”的原始动力,而敢闯敢拼敢干的精神则是他们叩开国际大门的坚强支撑。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从“小分队”发展为“大兵团”,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出海,最终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转型升级拓市场
第一批走出去的林西人在罗马尼亚的家纺生意很好做,但后来随着国人陆续进入罗马尼亚家纺市场,出现了产品严重同质化现象,形成了恶性竞争,导致利润大幅下降,大批货品卖不出去。转型发展成为林西人的必然选择。有的人选择一些更精细和高档的多元化纺织绣品销售,去开拓中高档市场;有的人选择离开罗马尼亚,去南美、非洲等地开拓新的市场。
此时,在地球的另一端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位年轻的林西人意识到要真正赚大钱必须转型。他就是跟随“郁家军”出国打拼的郁飞。进入新世纪以来,郁飞投资500多万美元创办了“东方巨龙”国际贸易公司,先后在罗马尼亚、南非、尼日利亚、智利等国开办了5家销售公司、3个批发中心以及25家店铺,形成了供产销一条龙的跨国贸易格局。如今,“东方巨龙”海外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40出头的郁飞从“地摊小贩”变身为南美、非洲的商界巨子。在林西村,像郁飞一样主动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自身和产业双转型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的海外生意也由早年的家纺行业向建筑业、房地产、矿业、能源、运输业、服装、百货等拓展,同时带动了国内棉花、面料、包装、物流等诸多产业的发展。“现在除了做家纺,外国人需要什么,我们林西人就做什么!”林西村原村支书蔡云松骄傲地告诉我们。
记者观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变化是永恒的,顺应潮流不断转型升级方为上策。林西人的海外经营正是遵循这一策略,他们实现了由中低端同质化家纺产品向多样化中高端纺织品转型,由个别国家的市场拓展到多个国家的市场,由单一经营家纺行业向多元化经营转型。在转型升级的路上,林西人走得越来越稳。
融入开放辟新径
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也为林西村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
主营家纺产业的林西村敏锐地发现了“一带一路”大战略的机遇,他们适应开放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开辟了欧洲和南美市场之后,林西人的目光转向了非洲。非洲由于充足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吸引了众多“走出去”企业的关注和重视,他们计划展开中非产能合作,在非洲建立配套产业链,形成“走出去”新的增长点,开创“走出去”新的格局。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经济合作,更是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经过多年的打拼,林西村“走出去”的能人基本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在当地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积累了坚实的人脉网络和信息渠道,逐步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先行者。涌现出如世界通商总会会长、江苏赛城集团董事长朱仲辉,罗马尼亚华人联合会副会长、智利江苏商会会长郁飞,罗马尼亚南通家纺商会副会长蔡云松等一批海外知名侨领侨商。这些林西人中的精英,在融入当地的同时,与住在国高层交好,架起民间交往的桥梁,使德国、非洲不少国家与南通、海门成为友好城市,为开展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观察: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林西人坚持开放发展,把自己的事业和国家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深谙,既要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走出去”,也要深入实施本土化战略,稳扎稳打地“走进去”,更要努力引领消费和技术的潮流,持之以恒地“走上去”。
海外打拼有后盾
林西人“走出去”取得成功,少不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走出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是关键,但离开了政府的支持和指导,‘走出去的农民不知要多走多少弯路。”郁飞这样概括。出国之初,郁飞在罗马尼亚搞的是“打一枪换个地方”的“游击战”。当时南通政府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前来帮助指导,引导他去开辟南美市场。凭借来自政府方面的权威分析,郁飞进入南美后,如鱼得水,短短几年就在智利、阿根廷等国开辟了新的市场,并迅速做大做强。
在南通市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南通世界通商总会和省内首家“海外创业后援服务中心”成立,为20多家海外南通商会和7000多“走出去”的南通人建立了一个共同的“家”。这个“家”每年都把大家请回来联谊,互相交流创业经验,并对“走出去”碰到的各种困难第一时间给予解决。
在林西村,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也都得到村委会的特别照顾。特别是那些生活困难的归侨侨眷,村干部与他们结对子,充分发挥林西村“侨之家”的作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各种服务。这一切都为在外打拼的林西人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后顾之忧。
记者观察:由于当地政府找准职能定位,实现了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成为了林西人海外打拼坚实而有力的后盾,使得林西人“走出去”的步履更加铿锵有力。
今天,林西人全球生意的大幕已经拉开,明天,具有开拓精神的林西人定会创造新的精彩!
责任编辑:尤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