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卓适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00)
列宁技术哲学思想研究
谢卓适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00)
摘要:列宁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作用,在苏联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他提出应将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建设的纲领,以此指导国民经济的建设,使其逐渐恢复到一战前水平,甚至接近现代技术水平。本文针对列宁技术哲学思想研究展开几点论述。
关键词:列宁;技术;哲学思想
1.技术方法论思想。
(1)认知技术方法本质。
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其工具主要为唯物辩证法与技术方法,二者具有普遍和特殊的联系,前者作为根本方法,满足了认识物质世界的需求,后者作为特殊形式,它属于唯物辩证法的一种,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唯物辩证法属于认识论,它为自然科学与科技发展提供了认识方法、认识工具及认识路线;技术方法是人类认知自然界的一般方法。列宁认为在认识自然界与实践时,要准确运用技术方法,以此减少错误的出现。技术方法作为辩证的认识工具,它有机结合了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理论与实践、真理与谬误、感性与理性,此方法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增加了认识自然界的深度与广度[9]。
(2)认识观察法与抽象法。
观察法主要是指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观察,在实践过程中应结合研究的目的、研究的要求等,具体工具有自我感官及相关的辅助性工具,进而获取所需的资料。观察法作为一般方法,在认识科学事实过程中,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系统性等。列宁指出观察法具有客观性[30],此特点主要源于客观的物质世界,观察法的客观性受观察对象客观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观察过程中,不应过于关注实例及枝节,而应考虑事物自身,以此保证观察的客观性。通过分析了解到,在观察时,应保证收集材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可靠性与系统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进而便于掌握其发展规律。观察法的客观性,为认识自然现象的内部提供了依据,它通过对自然界环境及条件的创造,使人们对自然现象本质即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与准确。因此,观察法是研究科技的重要方法。
在研究自然界本质及规律时,抽象科技的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抽想法是认知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的主要方法。列宁曾指出思维是抽象的,并接近于真理,此时的抽象涵盖范围较广,包括物质、价值、自然规律等,因此,抽象科技更能够准确的、完整地、深刻地呈现自然。在认识客观存在及真理过程中,应经历生动直观、抽象思维及实践探索等阶段[31]。
(3)认识逻辑思维方法。
第一种,分析与综合法。此方法作为辩证法的一种,列宁将其看做为十六要素之一,对于任何客观事物而言,其部分与整体均是对立统一的,经各个部分的分析与综合后便可以了解事物的整体。客观事物拥有辩证的本质,在其作用下,分析法与综合法也拥有了辩证的关系,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并且受一定条件的影响,会相互转化,综合的前提条件为分析,分析结束后,应进行综合,因此,综合是分析的必然结果。列宁将二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遵循辩证原则。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均体现着分析法与综合法结合的意义,在二者相互转化与渗透的基础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32]。
第二种,归纳与类别法。列宁曾指出[33]简单的归纳方法仅能够获得简单的真理,因此,真理缺少完整性。在技术研究过程中,不同的推理方法占据一定的地位,但均具有局限性,归纳作为推理的一种方法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人的认识对事物的认识始于特殊事物,因此,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诸多重大发明均来自于归纳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形式,其研究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类比推理随之出现,它作为科学假说的方法,其使用频率相对较高,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途径。类比的依据为事物的普遍或相似属性与关系,其界限为事物的特殊性与差异性,由于此具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因此,在某一阶段及方面,类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列宁在《哲学笔记》一书中对推理形式进行了论述,强度了不同形式的辩证关系及转化,在充分认识推理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
2.技术观。
(1)技术本质。
在十九世纪,恩格斯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此思想的意义十分显著,其中技术哲学思想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二十世纪初,列宁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列宁强度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同时,列宁重申了物质的运动观、批判了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思想。列宁关于物质相关内容的论述较为深刻,其中体现了哲学思想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与充实,进而为物质世界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同时,在苏维埃时期,列宁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十分注重科学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了俄国科学技术专家的作用,他认为应向科技专家积极学习,遵循谨慎与灵活的原则,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成果。在列宁重视技术思想的影响,苏维埃科学家及科学组织不断涌现,具体的科学组织形式有四种,如:苏联科研机构、军事情报科研机构、科技生产联合公司及科技创新组织等。
科学作为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其是由概念与概念间关系构成的,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对于人类而言,其科学认识的成果均凝聚于科学概念之中,基于此,列宁提出了科学成为是概念的思想。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标志为探索客观真理所发现的规律,在明确某事物的规律后,应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以此为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技术进步。
在苏维埃时期,列宁积极建设科学技术队伍,扩展科学研究机构,进而推动了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科学院的发展对党及政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格外关注科技的相关工作,特别是领导机构及科研机构建立与调整的相关问题。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探索,于1920年,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的口号,并且成立了国家电气委员会,此委员会是由200多工程师及科学家组成的,通过研究提出了俄罗斯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及全国电气化计划,其预见时间在15年左右,建立20座火力发电站及10座水利发电站,此计划在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列宁将其作为第二个党纲,同时,苏联共产党十分注重科学力量的运用,针对科技的相关问题,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以此有效解决了技术研究及组织工业等问题,同时构建了众多的科研机构,因此,在苏维埃时期,列宁将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发展及科学进步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并将科学事业发展看作为社会事业进行建设。
(3)技术价值。
在苏维埃建设时期,列宁对科学概念、作用及影响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科学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主要体现在对于不同的社会制度而言,科学的社会价值存在差异,纵观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员可知,关于科学的重视及尊重,无人能超过列宁,他认识到科学技术是推动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并且重点阐述了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为了促进共产主义建设目标的达成,应积极掌握与运用科技。同时,列宁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破坏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小生产基础,使资本家对被剥削阶级的压榨更加彻底。在列宁离世后,斯大林对其技术哲学思想的贯彻进一步加强,但其具有机械化与僵硬化,政府仅关注哲学,并试图利用哲学意识形态控制科学。
列宁技术哲学理论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便是技术变革与更新均会引起社会的变化,而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面的改变则会造成社会的变革。在生产力中技术的实质及革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列宁的理论可知[34],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借助技术制造了不同的工具,因此,技术也是人们利用与改造自然的物质形态力量。在实际生产活动开展过程中,技术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方面,此时生产工具是物质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它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技术哲学思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相关的著作相对较多。列宁作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与实践者,其积极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技术哲学思想。在复杂的历史时期,列宁借助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技术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通过列宁的研究,技术哲学思想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其中传承表现在深化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发展主要体现在列宁思想凸显了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创新等方面。
在苏维埃时期,列宁十分注重科学技术,制定了诸多针对性的科技发展战略,在政策、思想及技术的支持下,苏联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甚至超越了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当前,中国正积极建设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建设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必要的,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进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社会主义优势的彰显。
列宁哲学思想十分丰富,并且博大精深,在其众多著作中均阐述了有关科学技术的认识。例如: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对自然科学著作进行了引用,其中涉及60多位自然科学家,同时在《哲学笔记》中也充分体现了科学哲学思想[1]。列宁哲学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便是列宁哲学思想,但由于列宁哲学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导致列宁哲学思想研究较为浅显,缺少系统性与完善性。因此,本文对列宁技术哲学思想展开了论述,分析了其研究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同时重点阐述了列宁技术哲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成熟及其当代意义。
列宁技术哲学思想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与深远的社会影响,通过分析,不仅可以明确掌握其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推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时,将列宁技术哲学思想作为研究对象,适应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求,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利于我国技术哲学思想的发展。因此,在全球化与一体化时代,研究列宁技术哲学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前,我国积极开展着社会主义建设,此时利用列宁技术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将列宁的科技观与我国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将调整不平衡性的发展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同时也将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因此,对列宁技术哲学思想的积极、准确、合理、全面分析与认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根据马恩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应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俄国,并且其经济、文化等水平均十分落后,在列宁的领导下,十月革命胜利,面对落实的经济、技术及文化,列宁十分关注社会主义的建设,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列宁积极运用先进的技术构建了大工业,同时要求全国应实现电气化。列宁认为现代大工业的基础便是先进的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电气化后,工业、农业、运输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才能够更加迅速。
列宁将技术看作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在19世纪末,技术革命的中心便是电气,因此,先进的生产力便是电气。列宁提出了全国电气化的口号,他认为技术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关键指标,经过系统的研究,他根据俄国近代工业化发展史,提出了与生产资料相关的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应不断加大,此结论的实质为,生产资料即技术,它是工业时代的标志。列宁在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技术进步、工业化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与联系[25]。
列宁十分关注科学技术的作用,在苏联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他提出应将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建设的纲领,以此指导国民经济的建设,使其逐渐恢复到一战前水平,甚至接近现代技术水平。同时,列宁十分注重技术人才与知识分子,在明确技术重要性的前提下,他认为技术人才及知识分子是促进技术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再者在实际执行各项政策过程中,考虑事物的双面性,如果出现问题,则会及时修正与改进,进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谢卓适(1988-);性别:男,籍贯:重庆南岸人,学历:研究生,毕业于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现有职称:高级注册信贷分析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