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
戒烟:“健康中国”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炜光
我吸烟不多,但也是个吸烟者。一次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参加会议,休息时想抽支烟,但大楼里到处张贴着不许吸烟的标志,我想只能到楼外面的街道上去吸了,谁知外面也不让吸烟。短短的两分钟时间里,竟有两个人(显然只是普通的行路人而非“执法人员”)过来阻止我,态度温和但很坚决,搞得我面红耳赤,挺大一个人好不狼狈。
从此我知道了,在禁烟的文明社会里,所有的公共空间都是不能吸烟的,所有的人执行规则都是那么认真,无论是吸烟者,还是非吸烟者。看得出来,规则是靠每个吸烟者自觉遵守的,每个人也都有责任制止别人吸烟,而且见不到执法人员戴着袖标满街转。
但是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我问过,其实很简单:一是税收,日本市场上卷烟价格比较贵,就是因为里面含有很高的税,1990年代以来,日本就经历了3次增税过程,最近的2010年,平均每支香烟加收了3.5日元的烟草税;另一个因素是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当大多数社会成员意识到吸烟危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健康,在公共场所吸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时,具有一定“刚性”特征的吸烟行为才能真正得到抑制。吸烟者的自我约束,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
这些道理,上期《小康》杂志的一组封面文章耐心宣讲了很多。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通过以税控烟减少吸烟者、让更多的人戒除烟害,也是我们社会的必然选择。归纳一下,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提高烟草产品的税率,与其他税种不同,提高烟草税收具有先天的“道德正确”,毋需严格的法律论证;二是建立“税价联动”机制,也就是说,税负不能只由香烟的生产者承担,也应该落在消费者头上,否则控烟就是一句空话;三是增税得来的财政收入应该专款用于公共卫生事业、控烟宣传和戒烟行动方面。
戒烟除了净化空气,使人变得更加文明之外,还有利于整个社会医疗成本的降低。我国政府也加快了行动步伐,就在前几天的10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由财政部、税务总局起草的《烟叶税法(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至11月16日。相信经过数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就控烟方面来说,我们会越做越好。
@小康杂志社:继G20峰会后,杭州即将迎来又一盛事。今天,以“大健康与休闲产业”为主题的“2016中国(国际)休闲发展论坛”在杭州国大雷迪森广场酒店盛大开幕。
@hopeloveu:一年一次的盛事,非常期待!
新西兰人记录下的真实中国
《小康》记者 刘源隆
前不久,同事告诉我新西兰驻华使馆举行了一场电影纪录片的媒体放映会,电影叫做《走进红色中国》,是一个新西兰摄制组在1957年时来到中国,拍摄了当时的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样貌。
初听这样一个选题,很令我兴奋,因为我们现今对于改革开放以前的影像资料看到的十分稀少,我们对于自己曾经的历史缺乏直观的了解。我就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拍摄的《中国》,这部《走进红色中国》会不会和《中国》相类似呢?进而我上网搜索,可令人遗憾的是,在网络上,几乎没有其相关的任何信息,就更不用说看到这部影片了。我仍不死心,托在国外的朋友帮我继续寻找。
很快,我就收到了回复。一部画面质量极低的27分钟视频文件发到了我的邮箱。不成想,这部纪录片,竟然会深深地震撼了我。
影片本身并没有太多艺术上的探索,新西兰人走马观花地将广州、上海、北京、武汉四座城市的工厂、景点、学校、商业街展现给了观众。但是不难发现,1957年的中国,伴随着“一五”计划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显得并不很低。在对外贸易上,当时的中国,在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下,我们仍旧和世界70多个国家保持贸易关系;在工业上,我们的老牌工业城市上海、扩建的工业城市武汉,工厂林立,用着完全由我们自己制造的机床,生产了大量的工业产品与我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在工程项目上,武汉长江大桥在没有任何水下工程措施与经验的情况下,提前一年完工。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淳朴中带着坚定,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充满着对国家、对生活无限的希望。这让我想起了1959年的电影《今天我休息》,还有1962年电影《李双双》,以及1963年电影《满意不满意》,这些电影当中的情节画面倏然间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和这部《走进红色中国》交相呼应,显得熠熠生辉,它们一同为我勾勒出了50年代到60年代新中国的绚丽图景,感人异常。
中国作为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中国的和平崛起已不可阻挡。这些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新中国建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艰苦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吃下第十个包子才饱的话,那么前九个包子是何等的重要!有幸生活在当今中国,我为我们的党和祖国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
珍藏往事的记忆
一直以来都非常热爱《小康》杂志的往事栏目,在其中总能读到自己之前并不知道的历史故事,在那些印记中找寻当时人们的故事感动。这些故事非常精彩,语言平稳的叙事,还原了大部分只属于当年的记忆。希望往事栏目可以越做越精彩。
——北京 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