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康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万钧霆
浅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及对策
南昌康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万钧霆
随着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近些年来,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增长越来越迅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不符合出口国家的环保标准、产品系列难以满足顾客需求等等,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必须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现状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进一步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机电产品;出口额;措施
近些年来,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呈现逐步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开始,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实现了数年来的持续增长,截至2015年,我国出口机电产品8.15万亿元,增长1.2%,占出口总值的57.7%,较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机电产品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虽然,机电产品的增长速度是喜人的,但是机电产品的总体贸易环境和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
1.1 发达国家环保标准制约我国机电产品的出
现阶段,部分发达国家对进口的机电产品的环境标准要求非常严格,例如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它们需要机电产品出口国家满足它们的机电产品从研制到循环利用所有对环境的保护要求,例如WEEE要求,所有机电产品必须达到一定的回收以及再循环率[1]。ROHS则明令禁止市场上销售有害物质超标的机电产品。而这些标准的诞生,直接影响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压力。不仅如此,部分国家还增设了相应的贸易惩罚措施,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的机电产品增加环境附加税等税种,给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1.2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得机电产品出口风险提高
发达国家对机电产品设置的贸易壁垒对于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来说,具有非常广泛的影响[2]。电器以及电子产品的出口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高达4成以上,如果我国所出口的机电产品受到了外国严格的技术限制,那么势必会给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带来负面影响,所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但是,这些发达国家往往对机电产品的限制最为严格,这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现象,也会加剧上述国家的政策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影响。
1.3 机电产品出口价格持续飙升
为了达到发达国家对机电产品的要求,绕过环保壁垒,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几乎所有的机电产品厂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机电产品的研发力度,对出口产品实现多重检测,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机电产品的费用,导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价格持续飙升,我国在机电产品出口方面的价值优势越来越小,国际竞争力削弱。
1.4 品牌战略实施力度不强
一个好的品牌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树立相应的品牌,就可以有效摆脱价格竞争局面的影响,从而全面提升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3]。然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机电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基础,导致机电产品没有形成自主品牌。很多机电厂家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就充分借助国外品牌进行机电产品的生产,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我国机电产品缺乏必要的国际竞争能力,难以实现机电产品生产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切实提高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额,提升我国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在深入了解机电产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本人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想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实现机电产品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加大机电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行机电产品的升级以及创新。其次,开展机电产品的行业管理体系认证,积极鼓励机电产品生产企业依照规定生产机电产品[4]。再次,政府应当加大对机电企业的支持力度,例如可以给予机电企业一定的技术开发支持,减免税收等等,这样做有利于帮助机电产品生产厂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最后,切实提高机电产业厂商的品牌意识,使企业树立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打造机电品牌强国。
近些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持续增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出口额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我国机电产品仍然遇到了很多出口问题,例如贸易壁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增长,也不利于我国机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采取多种方法、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实现机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潘飞霞,阮明烽.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02:79~81.
[2]廖万红,刘志雄.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4,06:117~120.
[3]陈发平.我国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8:159~161.
[4]包敏芳.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现状和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1998,S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