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有为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

2016-03-08 11:04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康有为家国情怀读书

于 欣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 100091)

论康有为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

于欣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 北京100091)

内容摘要:家即国,家国一体在康有为身上实现了完美统一,家国情怀贯穿他的一生。国家动荡的政治局势是其家国情怀产生的根源,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其家国情怀产生的基础,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其家国情怀发展的主线。其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家庭方面,去除封建陋习;社会方面,用教化开启众生明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国家方面,以强烈的责任感从理论上寻找治国出路;家国方面,胸怀天下的气魄使其以变法改变社会现状。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康有为的家国情怀对当今人们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和巨大价值。我们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以修身养性,在家国方面培养孝道和担当意识,在国家治理方面应该搞好党群关系、注重体制的成效,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制度保障。

关键词:康有为;家国情怀;读书;制度

家国情怀是中国几千年的精神财富,这种情愫让中国在和平时强盛,在亡国危机中激励人们奋勇救国。家即国,家国一体是几千年的家国理念的集中体现。贯穿一生的家国情怀是康有为政治实践的基本着力点和行动指南,学习康有为的家国情怀,对于当今形势下培育人们的爱国爱家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康有为家国情怀产生缘由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使康有为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发挥出非凡的政治影响力,然而在史册中一般人只记得他在戊戌变法时期的进步政治主张,对于他后期的保皇、虚君共和等思想给予排斥和否定。其实康有为对中国政治命运的关注,一生未曾中断,其之所以一生孜孜不倦的对中国政体进行持续的深切关注,甚至不惜在海外流浪长达16年之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贯穿他一生的家国情怀。

(一)国家动荡的政治局势是其家国情怀产生的根源

1858年康有为出生,当时“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攻入天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8月,英法联军再度攻破大沽炮台,攻入天津,并进逼北京。咸丰皇帝弃城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侵略军进入北京,这是中国首都第一次被西方外国侵略者占领。在大肆抢掠之后,放火烧毁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1]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国内人民生活困苦,官员昏庸无能,不思国家大局,不顾国家安危和百姓生死。这种政治局势是康有为日后家国情怀产生的重要根源。

(二)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其家国情怀产生的基础

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康有为早期学习生长的主要影响来自于家庭。康有为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诗礼之家,整个家族都受过文化熏陶,其族人一般是通过“学而士则优”来兴旺家族。比如他的高祖曾做过举人,康有为的父亲也是自幼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正是因为家里面的读书环境和学习气氛,为康有为读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康有为博古通今知识的获得无不与家庭提供的藏书和读书环境有关,他在六岁的时候即开始系统学习《大学》、《中庸》、《孝经》等儒家经典,而后博览群书,尤其是在祖父的指导下进步很快。其祖父常以古贤哲以经营天下为志向,身体力行地效仿圣人的标准等教育康有为,使得康有为视野逐渐开阔。康有为勤奋学习、热爱读书,他常常从早上读到日落,日读书可用寸计,全面系统汲取古今中外的历史、政治、文哲、天文、地理、算术、乐律、字画等知识。这种读书的家庭环境为日后康有为救国救民的开放性思维及其全面系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经世致用的思想是其家国情怀发展的主线

康有为善于独立思考,不机械的为读而读,敢于挑战权威,不盲从。他在读书的时候,喜欢联系实际,在现实中所目睹的国弱民贫、国际局势混乱等现象,让他感觉到他所读到的经书并不能帮助他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他又返回书本中,研读佛教、道家等学问,希望从中能找到解决危局的出路。正是愈来愈浓烈的家国情怀的感情影响,使得他的研读范围从儒释道扩展到西学。尤其是进化论思想为他日后提出政治改革思想打下基础。

二、康有为的家国情怀

(一)去除家庭封建陋习

对于封建礼教中的一些陋习,康有为坚决反对并从家庭和自身做起。首先是从长女的裹足开始,他不但阻止女儿裹足并成立了不裹足会,希望通过破除这种愚昧的残忍行径能够减轻更多妇女的痛苦。经过康有为地宣传和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不裹足会,最后不裹足会发展到全国很多地方,从而让更多的女同胞免受裹足之苦。早期他还写了《实理公法全书》来抨击封建主义的伦理纲常。在书中他指出封建主义的“家族”、“天理”、“私法”、“三纲五常”、“礼教”等思想的弊端,提出追求人的自由和价值,不应该为家族以及封建的腐朽的礼教所制约,提倡男女平等、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婚姻关系上,他认为男女婚姻自愿,现实情况中男人可以纳数妾而女人只能嫁一夫,尤其是女人在丧夫后一生都不能再嫁的行为是极其不人道的。他觉得人们应该认识到这种无益的地方,并希望以此启蒙更多的人冲破封建枷锁束缚、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自由。

(二)用教化开启众生明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康有为的政治改革思想屡屡被考官否决,并被封建贵族和世人嘲笑,他认为之所以自己的救国救民行动得不到呼应是因为人们还处于愚钝状态,心智未开,并坚信每一次政治上的革命,必然会先有一场思想上的文化教育运动。唯此改革挽救时局的呼声才不会孤掌难鸣。所以他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并把教育作为开展维新运动的一个主要手段。由于康有为的才气为许多人所折服,他在万木草堂收了50多名弟子。为了扩大教育范围,他两次到桂林去讲学,宣传他的教育思想,并希望能够使更多的人明智。康有为根据自己的广博知识,研究出独特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他尤其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德方面,对学生进行格物、厉节、慎独、养心、习礼、检摄威仪、敦行孝悌、崇尚任恤、同体饥溺等传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智育方面,对学生进行义理、经世、考据、词章以及礼、乐、书、图、枪的知识的灌输;在体育方面,对学生进行音乐、舞蹈、体操和军事体操的训练,开展游历活动。”[2]虽说这些思想中仍然有封建的教育内容,但对于当时的教育界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塑造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对学生们关心时事、独立思考、通经致用、挽救世变有着很好的启蒙作用。维新运动时期几乎所有的弟子都追随他的政治思想,维新运动失败后,由于形势所迫和时局变化,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康有为落后保守的思想而改弦更张,更有个别学生甚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三)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从理论上寻找治国出路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是康有为一生多部著作中最能体现他的政治理想的著作,尤其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戊戌维新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新学伪经考》是第一次上书失败后所写,主要抨击刘歆伪造的的古文经,“他以历史考据的方法,详尽征引资料,证实了刘歆造伪经的目的是为了辅佐王莽篡汉,他身为‘新’朝之臣,为维护‘新’朝统治服务,二千年来所谓‘古文经’、‘汉学’,应正名为‘伪经’、‘新学’,非孔子之经。”[3]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考证了孔子及诸子百家根据自己的需要托皇帝、尧、舜、禹、汤、文、武等帝王,把自己提倡的理想制度和社会,借古说成是早已实现过并且卓有成效的,以此来激励今人效仿。对于康有为来说,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提醒光绪皇帝,孔子乃布衣最后成为变法的圣人,康有为也可以凡人身份向光绪帝进言变法,这是为变法实践预埋理论伏笔。《大同书》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所写,成书于1902年。用十大部分来表达他寻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构思。在此书中他主要阐述了大同理想,揭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败与堕落,阐明了理想的大同社会应该是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在具体的家庭观念上尤其指出女性的解放、自由和平等,并指出大同社会里最终会取消地域上的国家限制,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他描绘了一幅蓝图,政治上是公有的政府管控,经济上实行公有制,人民安居乐业,拥有劳逸结合的有规律健康的工作和生活。详尽的表达出他要求变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现状,他的大同理想,也痛击了旧中国的种种致命弊病。大同的构架主要是在公羊三世说的基础之上所建构,康有为结合西方的进化论思想,把它发展成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社会规律,由乱世,进入小康,最终达到大同的发展模式。它并非是指三个不同的社会形态,只是指三个阶段,承认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现象。”[4]这部著作不但为他提出维新变法的实践提供理论层面的铺垫,他希望通过社会变革,逐步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社会。这些思想的提出,在当时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四)胸怀天下以变法改变社会现状

康有为一生有很多探寻中国道路地实践,“公车上书”和戊戌维新变法运动是政治影响比较大的政治实践。为解除光绪帝的忧虑,康有为用古今中外的史实来论证改革的必要性,从中国借用孔子为改革圣人,又撰写《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列国政要比较表》作为国外的经验教训让光绪帝参考。变法的措施涉及到教育、政治制度和农业等很多方面。虽然变法实践最终被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但这些变法的具体方案无疑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根本性否定,是一个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向近代化方向迈进的先进性举措。戊戌维新运动后,康有为在国外流亡期间仍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兴衰。他通过写书、组织保皇会等方式表达对国家的深切关注。在海外生活期间,每到一处,总会触景生情借赋诗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当听到中俄签订《西藏条约》后,康有为深情的北望祖国壮丽山河,遥想变法失败的前事,感极而悲,泪如雨下,遂写诗《望须弥山云飞,因印度之亡,感望故国,闻西藏又割地矣》一首。当听说《辛丑条约》签订后,沙皇俄国想要永久霸占中国东北三省,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依旧荒淫享乐,激起了康有为的无比愤慨,他挥笔写下了《闻俄据东三省》一首,愤怒揭露沙俄的侵略野心和国内顽固派的腐败无能,表达了他维护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5]

三、康有为家国情怀的当代价值

对封建社会影响深远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虽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全球化蔓延和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仍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儒家是对家国情怀最早作出阐述的,“家国一体”即是家国情怀的本质。而家国情怀在现代生活和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如何,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国情怀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又有何影响,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家国情怀又该如何构建和培育?无疑,康有为的家国情怀思想和做法对于当今人们家国情怀地构建和培育有着积极影响和重要价值。

(一)培育读书的习惯

读书使人聪慧,读书开启民智,读书推动一个民族的发展。对于个人来说,读书小则能够修身养性,大则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康有为自幼读书,喜读书。在国家有难的情况下,古今中外的历史文献是他苦苦寻找答案的源泉,正是书籍造就了他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最终让他提出“大同理想”、“维新变法”等许多近代化的方案。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地发展,人们的阅读更加碎片化,喜欢传统书本阅读的人群在下降。印度工程师孟莎美曾经撰文指出,中国是一个具有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他们更多的是以读微信、发微博的方式进行碎片化的阅读,这种方式离真正的阅读还很远。[6]虽然观点有点片面,但也客观描述了真正的阅读方式可能在中国人群中不断地在下降这样一个事实。这就迫切需要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回归到书本中来,以优秀的经典书籍引导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注重修身养性。德为性的根本,养性的同时提高道德修养。青年人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多读书,读好书,尤其是多读经典书籍,才能早日成材。康有为自幼读的是儒学经典,并时时以圣贤作为自己的榜样,虽说这些经典有封建的腐朽内容,但他不是为读而读,总是结合实际而读,并敢于对封建权威提出挑战和反思。由此可见,在多读书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反思,不是为读而读,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随着改革开放地发展,多种文化的进入,许多年轻人崇拜外国文化,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浅。在世界竞争转向文化竞争的同时,迫切需要重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兴起的“国学热”正是重返修身、强调传统文化重要性的一个体现。学校、社会提倡修身的同时,应该推介经典书籍、多开展读书活动,培养人们的读书习惯,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

(二)在家国方面我们应有孝道和担当意识

康有为对母亲很尊敬和孝顺,在父亲过世后,其母劳连枝操持整个家务,康有为为此对母亲非常感激。在维新变法失败流亡到海外期间,听到母亲生病的消息,冒着生命危险途径日本去香港看母亲。不幸的是,这次被日本阻滞未能前往。每个小家庭都是国家的一个小细胞,每个家庭都应该提倡孝道,尊老爱幼,爱家,爱故乡,爱家乡人,进而才能爱自己的祖国。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大学生就业选择去沿海发达地区甚或国外,对自己的家乡或国家贡献甚少,很多人的家国情怀有所淡化。我们应该把这种对家的爱,对家乡、对家乡人的情愫通过实际回报体现出来。只有家庭和睦,然后再把这种爱由每个家庭延伸至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最终为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提供良好的根基。

康有为一生的活动几乎时刻都把家国放在心中,并时时心系国家和人民,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我们要具有担当意识。家即国,家国一体是我国几千年的理念。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物质利益,但家国同体的理念我们亦应该遵循。现今许多人在政治上表现出犬儒主义倾向,社会上唯利是图的现象还比较明显。一部分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意识欠缺。责任和担当意识在每个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优秀传统文化与十八大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是所有阶层家国情怀的向导和指引,这种指引对国家、家庭和个人都有具体的要求,是新时代条件下的理论向导,是对家国情怀的新的阐释和解读。要求个人在学习和工作上用心、尽职;要求国家民主、富强;要求社会上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和谐。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根,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应该二者结合对人们进行家国情怀的培育和引导。一些人道德意识欠缺,也是家国情怀理念普及不够使然,需要唤起人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使其自愿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做好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同时,也做好一个社会主义的服务者。

(三)增强党员的忧国忧民情怀,提升其责任感与服务意识

党政机关单位是体现党的形象的一个窗口,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精神做好各部门的工作,尽职是本分,尽责是基本要求。为政者,必须爱国爱民,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的幸福为归宿点,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康有为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下,对当时官僚的昏庸腐败痛恨之极,对封建的专制制度做了否定性揭露,这也是他一生致力于改革救国的主要根源。现今国家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机关部门服务意识差,责任意识不强,对人民的正常服务项目无耐心、无热心、敷衍了事,或者故意推脱,互相推诿,致使群众在各单位之间来回奔波,最终无任何结果,甚至以人情关系或者受贿的方式把公权变私权。这样的行为影响党形象的同时,也造成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脱离。

党员干部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好榜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好权。家国情怀是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必备素质,时时刻刻想着为人民服务,注重品行修养,提高服务群众的意识。党群关系很大一部分就是靠党员和各党政部门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体现和维护,不能滥用人民交予的权力,必须区别好公权和私权的界限。贪污腐败是脱离人民群众最明显的外相,其治理不能仅靠国家的监督核查,还要靠自身品行和理想信念的支撑,从而不为物质利益所改变。只有这样,家国情怀才会与日剧增,人民的凝聚力才会增强,才能为早日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体制改革的成效

康有为对于人民和国家的担忧,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封闭的思想以及为封建官僚服务的腐败制度是康有为提出改革方案的根本原因。制度的好坏要视人民的生活状况而定。每一种制度的变革都会有反对者与赞成者,但反对者多半是旧方案的受益者。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变革社会的法案时,遭到封建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被反对派扼杀。现今中国的发展,每一项具体方案的改革都会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追寻时代的潮流,顺应人民的呼声,所以凡是改革都需要为政者具有极大的魄力和勇气,如果改革对大多数人民有利,就要坚决破除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大胆实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非凡的魄力和勇气对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的举措和要求,如在政府对市场的管控方面,提出要简政放权,把更多的权力回归给市场。对于官员的腐败,对于权力的使用,在制度上更新,制定适用于领导干部的八项规定并严格执行等等。这些制度的出台,一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二是顺应民意。人民对于国家在制度上满意,自然会对党和政府有感情,进而对于国家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国人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许多方面共同努力,并且受到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唯有在制定制度的同时,着重追踪制度的落实成效,人民才会在整个社会制度框架下,安居乐业,从而增加对党的信任度,实现全民爱家爱国,最终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马洪林.康有为大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6.

[2]马洪林.康有为大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08—112.

[3]林克光.革新派巨人康有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78—79.

[4]臧世俊.康有为大同思想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21.

[5]马洪林.康有为大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410—411.

[6]孟莎美.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N].西宁晚报,2013—7—18.

[7]萧公权.汪荣祖.康有为思想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8]萧公权.汪荣祖.近代中国与新世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9]董士伟.康有为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On the Value of Times of Kang Youwei’s Feelings about his Home and Country

YU Xin

Abstract:The home is the country, which was Kang Youwei’s concept and he strove for it throughout his life. National volatile political situation are the root causes of its home country feelings, a good family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of the feelings have their home countries, their home countries ethos is connoted thoughts feeling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line.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ies, families get rid of feudal vices; Social aspects, with the enlightenment being wis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mission; Countries, governing the country by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theory to find out a way; Home countries, world vision to embrace reform change society. Under the social modernization process, Kang Youwei’s feeling about hom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of people's values and great value. We should get into the habit of reading to cultivate one's morality raises a gender, bear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consciousness, at home i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should do we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res to innovate, to realize the great Chinese dream offer powerful spiritual support and system guarantee.

Key words:Kang Youwei; feelings about home and country; reading; system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简介:于欣(1985—),女,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

中图分类号:B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16)02—0051—05

猜你喜欢
康有为家国情怀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康有为撰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