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斌,关翔宇
(1.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2.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教育理论与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效用及实现
张 斌1,关翔宇2
(1.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2.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想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价值引领、思维开发、意志塑造以及道德提升等重要效用。在实践中通过把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创新培养理念、创新培养策略以及优化创新人文环境等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独特效用,从而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型人才;效用
当前,以现代科技知识和电子信息为导向的社会发展对知识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大,创新型人才成为新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动力源。习近平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1]一般而言,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完备的创新人格、严谨的创新思维、非凡的创新能力的全方位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激发人的主体性创造潜力的过程,也是主体不断重塑自我、完善人格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崇尚创新”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尤显迫切。作为一切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自身独特的效用。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不再是纯粹理论性的知识教育,而是提升性的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功能、开发功能和育人功能,不仅可以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同时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科学方法论以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开发。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价值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2],人们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发展方向的规划,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引导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可以使创新型人才培养在正确科学的价值观的引导下顺利推进。
首先,理想信念的确立对个体创新态度、创新行为的导向性。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创新型人才自我发展与提升的强大精神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引领人们选择和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负面思想也在不断扩展着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创新主体认识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了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发展前途,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创新主体性的发挥,实现其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个体进行“有为”的发展,对社会做出贡献,帮助个体进行价值选择,克服片面的功利性的价值追求,提升思想层次,为创新型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新主体增强对社会发展、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指向性。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是由人的共同努力所推进的,人的发展其实质上也就是社会的发展。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个体自身明确价值取向,同时也需要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正确,以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掀起创新风潮,形成重视创新、尊重创新、褒奖创新的风范,有助于个体坚定创新意志。黑格尔指出:“在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3]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契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宣扬和解读社会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流价值观准则指引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凝聚社会力量,激发个体动力,指导创新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价值引领,促使个体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内化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从而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实践创新活动,实现社会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开发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关注人、关心人的工作,是以塑造主体高尚思想道德素质,协调思想政治认知和提升科学文化素质为导向的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深度挖掘主体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人的主体性的一部分,主观能动性并不能仅凭主体自发自为而被全部开发,更需要一个在外界刺激、客体挖掘基础上触发主体自觉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深入剖析人的心理结构,改善人的思维品质,关注并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性格特质,充分调动主体性和积极性,刺激才智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开发。
创新型人才的诸多品质结构中,创新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因此,要在历史的思维方式中进行理性创新。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生活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培养和建构创新性思维,日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创新性思维,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墨守成规,求新求变,用新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活动的索引,是整个创新过程的智力支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育创新性思维,而培育创新性思维的关键则在于解放思想、革新观念,这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前提,也是保持创新性的核心。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创新主体面向实践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贯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并检验真理,提升认识能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领域,保持思维方式的灵活性与开放性,使思维具有多变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思维发展规律,通过辩证法教育与训练,打破思维定式,突破常规思维,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证思维水平,以变化的、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深化主体的创新认识,发现科学创造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正确处理新旧事物的矛盾与联系,更有效地进行科学创新活动。创新主体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视域下,才能够批判的、抽象的分析问题、审视社会。再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创新主体心理结构的深入剖析,培养其积极情感体验,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可以促使创新主体自我提升的需求扩大,充分调动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主体潜能开发的教育效果,推进创新的感性愿望向理性的实践探索转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意志塑造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5]坚强的意志可以促使创新主体积极的调配自己的行为,不畏艰难,持之以恒,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强意志力有助于创新主体自觉地克服困难和排除障碍。创新性的意志品质是体现创新意识并调节创新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实践创新活动的精神推手。坚强的意志力会促使创新行为持之以恒,进而养成创新性思维习惯。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性,更为重视知行统一,坚强的意志力是知行统一的必备要素。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必然涉及人的心理活动,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对创新主体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与辅导,加强创新主体对意志品质的认知,帮助创新主体深入了解自身意志品质的不足并加以修正,增强心理预防能力。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挫折教育是意志塑造的重要渠道。挫折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旨在激发潜能,抑制骄傲情绪,磨炼意志,提高处理挫折的能力。创新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难以避免会遭遇到各种困难与屏障。因为不同主体的抗挫能力高低不同而会呈现出或者就此停滞不前,一蹶不振,或者越挫越勇,迎难而上的情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创新主体正确对待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失败,增强其意志力,培养创新主体的探究精神,激发创新潜能,从而进行创新性学习。再次,励志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增强创新主体意志力的主要途径。励志教育是在教育激励中,坚定创新主体对人生目标的信念,激发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力,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励志教育,励的是什么志是思想政治教育重点把握的方向。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主体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育创新主体“志”在服务社会,奉献国家,故而激励创新主体适应时代发展,增强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面对挫折与困难保持持久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励志教育方法唤起创新主体的精神动力,给予创新主体科学的创新导向,促使创新主体保持积极的创新能动性,塑造具有强意志力的创新型人才。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道德提升
道德品质是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在个体思想与行为中的体现,是个人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习惯。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不仅有助于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期望与需求,也有助于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创新型人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才主体的道德品质。一个道德品质低下、道德人格不健全的人,即使拥有较高水平的知识技能,也很难造福社会,甚至可以说,这种人能力越强,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可能性越高。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才主体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培养优秀的道德人格,以确保创新活动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创造出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创新成果。
就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素质而言,道德人格的完善,对创新活动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从根本上规定着人才主体的创造性的发展方向,制约着人才主体创造性活动的效能。道德人格的完善与否,对人才主体的创新活动具有促进或阻碍的影响。优良的道德人格,能够规范人才成长的目标,固化人才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保证创新活动的行为选择的正确性,使创新活动成果获得更高的社会价值。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主体进行道德知识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帮助人才主体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锻炼坚强的道德意志,就可以预期人才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实践正确的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培养人才的道德品质,完善人才的道德人格,在创新型人才成长过程中进行道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依据道德人格的发展规律,采取科学的途径和方式,对创新主体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信念的树立、道德意志的锻炼以及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方面,内化社会道德准则与规范,培养人才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选择能力;另一方面,外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通过科学的、系统的道德修养教育,锻炼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促使创新主体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提升。
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与开发,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深入研究人的思想发展规律,掌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弘扬科学精神,净化创新人文环境,助推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
首先,把握人才主体的教育规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个体的创新潜能不断被开发,创新才能不断外显至投入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人的思想发展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是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社会主流的创新意识、价值观念教化于个体,使其内化于心,推动自身成长。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认识并利用人才成长的“师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培养对象适当的指导、点拨,增强对创新主体的创新方式方法的启迪与引导,使创新主体在继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事半功倍;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重视并避免人才培养中极易产生的“马太效应”,避免只重视培养少数拔尖创新主体,应使受教育者得到普遍关注,发现创新主体的闪光点,同时要加大对创新主体的创新灵感、创新计划的激励与肯定,使创新主体的创新潜能受到支持与承认;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运用并发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期待效应”,可以通过隐性教育,潜移默化的促进创新主体创新意识的养成,并且在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传递积极的期待,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
其次,把握人才主体的接受规律。接受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自主选择与接纳吸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把握培养对象的接受规律,即受教者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内化是受教者将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递的与社会发展要求相符的信息同自身的价值认知体系相融合、同化的过程。创新主体个体的认知结构是具有能动性的系统,在外界影响下,可以通过自主调节来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分析并研究培养对象原有的认知结构,在充分了解其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的前提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从创新主体自身出发,培养其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积极性。外化是受教育者内部思想认识与自身行为矛盾运动的过程,是将自身的价值认知转化为外在的实际行动的过程。外化的主要矛盾是知与行的矛盾,主要在于受教者本身的意识向行为转化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外化阶段充当指引者,给予创新主体方向性的引导和方式方法的辅助,精简教育内容,在创新主体感兴趣的教学点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创新主体擅长的领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有所发展并有所发挥。
(二)不断创新培养理念
教育理念的正确确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面对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独特效用,就要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理念。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就是要努力持有“变书本发展为人本发展”、“变片面发展为全面发展”、“变功利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
首先,变书本发展为人本发展。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理念,首先要确立创新主体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传统的“唯课本上”的教育观念把书本的理论当成教条,禁锢思想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摒弃以往“唯课本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主体为主,明确创新主体的教育主体地位,因材施教,以创新主体的兴趣、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进行教学,使教育适应创新主体的发展需要,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尊重创新主体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创新主体主动创新,将创新主体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育作为教学重点。另外,人本发展要注重对创新主体独立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有利于创新主体的创造才能的发挥。对真理的追求应是不惧权威的探索,如果一味地模仿他人、照搬书本,没有独立判断、敢于创新的人格和意志,就不可能有创新、有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注重创新主体独立创新人格的培养,革除学术界腐败、剽窃等不良习性,尊重前人的劳动成果,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开拓新的知识领域,收获新的学习成果。独立的创新人格不是理论知识,并不能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授予创新主体,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鼓励和引导创新主体养成独立创新人格,为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
其次,变片面发展为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的协调发展,须要个人的全面充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革新片面应试化的教育理念,要注重人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内的主体性的发展,又包括人的民主性、规范性与开放性在内的社会化的发展。”[6]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物质与精神兼顾,理性与感性均衡,德、智、体、美、劳等完整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创新主体进行价值选择,克服片面的价值追求。以往的培养理念是强调创新主体理论知识和应试能力的片面发展,忽略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创新主体的发展上过分强调社会性,而忽视个性,过分强调物质利益而忽略精神品质,结果导致培养的“人才”都是“一边倒”的“偏才”,不仅不能推动社会发展,还引发许多社会丑恶现象滋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积极谋求创新主体的全面发展,提升创新主体的才能和品质,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最后,变功利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的片面性,导致功利主义学习观倾向的加强,即只关注实用、功效,把学习视为经济工具,片面追求个人眼前利益,只重视所谓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功利化,侧重创新主体的考试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充斥着应试的答题技巧总结、解题秘籍等内容,忽略了创新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共鸣,片面追求所谓的“高效”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注重创新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传播知识和理论,并提高创新主体的实践应用能力,着力引起创新主体的情感和价值共鸣,间接、内隐的转变创新主体功利主义学习观,培养创新主体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部分教育者的功利化教学理念也需要转变,培养创新主体不能只片面关注创新主体的考试成绩,不能背离素质教育的初衷而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创新主体,教育目标过于狭隘,应重视创新主体的个性发展,助长创造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效用。
(三)创新培养策略
人才培养策略是依据人才特征,为创新主体预设建构的教育结构,以及施行这种结构的途径,它集中体现了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式。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策略的创新。
直接灌输式向启发诱导式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普遍以灌输式、填鸭式教育为主,采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忽视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应该让创新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创新主体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自主创新为主,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创新主体的创新思维方式,自我养成创新精神,这种启发式教学无疑是对创新能力培养十分有利的。推行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创新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创新主体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主体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教师要引导创新主体对自明性的东西进行反思、追问和审度,从而使创新主体对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创新思维习惯。思想政治教育应推进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线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创新主体的情感共鸣,鼓励创新主体大胆假设、大胆提问,调动求知积极性,发挥创造性,提高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开设研讨课,尊重创新主体特长,鼓励个性发展,主要为激发创新主体科研兴趣服务。
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应打破传统的课堂固定教学形式,要创新授课模式,为创新主体提供实践平台,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程度,将理论在实践中升华,培养创新主体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投入创新主体的社会实践中并给予指导,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力。促进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在科学研究中对知识进行重组配对,完善信息加工的过程,奠定创新型人才成才的认知基础,以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耦合。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也要对外开放。课程内容需结合当下的时事政策和创新主体的实际成长情况,实现课程内容的实时化,更好地引导创新主体坚定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激发创新主体的成长成才的动力。与此同时,新媒体对创新主体学习与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是产生了较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应利用新媒体技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创新主体学习的课内外教学。
学科横断性向学科渗透性转变。当前高校的各学科内容划分过细,导致各学科自我封闭,横断性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也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使得创新主体思维发散性受到严重制约,不利于创新思维开发,影响创新人才培养。所以,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这是现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革新。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知识创新,作为知识创新载体的学科建设需要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中创新,最大限度地抓住兴趣点,拓宽知识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自身学科特色与重点为基础,前瞻性地适应科技发展的潮流,渗透到其他学科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改变创新主体的思维方式,助力创新意识培育。另外,要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具体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强化结合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主体日常生活中,以对创新主体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各项具体工作去做,才会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四)优化创新人文环境
所谓优化创新人文环境,是指净化人文环境,充分利用人文环境的感染作用与教化作用,使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手段,发挥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效用。马克思曾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7]可见,我们不能忽视环境的教育价值。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和校园氛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沃土,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优化创新人文环境,形成合力,助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人文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创新主体产生无形且巨大的作用力,社会环境、学术环境和校园氛围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创新人文环境是推动创新型人才辈出的隐性力量,通过营造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风,构建支撑创新主体成长成才的文化环境。
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喧嚣浮躁的风气中成长,利益驱动会酿成恶果。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和校园环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条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保证创新主体的精神自由和心智独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转变传统刻板的妨碍创新主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思想观念,鼓励创新主体别出心裁的创意和不拘一格的想象力,鼓励创新主体广泛涉猎,开阔视野,推动创新主体去探索新世界、选择新方法,在权威理论和新兴观点的碰撞下擦出创新的火花。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通过静态的方式传递创新教育信息,优化创新人文环境,以规范学术行为、激励创新人才成长为目标,构建自由严谨的学术氛围,鼓励创新。良好的社会舆论和校园环境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外部支持。相反,一些弄虚作假,失信失德的行为会误导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对创新主体创新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消极作用。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净化作用,构建鼓励创新的宣传机制,传播优秀的创新文化,建设供创新主体有效利用的创新文化平台,为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创新资源。通过人文环境的营造,引导创新主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充分开发他们的内在创新潜能,使创新主体不断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7.
[2]崔清新.思想先导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之一 [N].人民日报,2015-02-25(01).
[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33.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M].人民出版社,2009:436.
[5]苏振武.苏武精神与儒家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57.
[6]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0.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 [M].人民出版社,1957:167.
The Effect and Re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ZHANG Bin1,GUAN Xiang-yu2
(1.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2.Research Centre of Marxism,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Anhui Bengbu 233030,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vides guarantee and impetu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It also has many important functions such as guiding value view,developing creative thinking,shaping general will and improving moral values.Therefore,educators should make the bes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dvance the work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rough grasping the rul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innovating the principle and strategy of talents training as well as optimizing circumst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novative talents;effects
D64
A
1674-7356(2016)-04-0065-07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6.04.011
2016-05-23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229);安徽省高校振兴计划:“思享工坊”工作室(szzgjh1-1-2016-10)阶段性成果
张 斌(1978-),男,安徽宿州人,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16-12-1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61215.1427.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