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影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思想解放——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及其当代意义

2016-03-08 00:55付天舒李兴华

付天舒,李兴华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欧洲影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思想解放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及其当代意义

付天舒,李兴华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内,由于人们受经济和社会变革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潮流,也是人们心理结构的体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与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及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时期的外在影响因素,尤其是欧洲政治哲学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政治哲学基础;美国超验主义作为一场文化启蒙运动之后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则催生了美国本土的哲学,成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内在因素。内因与外因合力,使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落地开花,并于19世纪上半叶创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辉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对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欧洲影响;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超验主义;内外因素合力

美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杰姆逊认为,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心理结构的体现,甚至是一场革命[1]157。因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也与美利坚民族形成初期的心理结构有关。当宗主国英国依然处于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之间激烈斗争的社会体制下,英国殖民者却在北美建立起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所以能够在北美大陆落地生根并于19世纪创造出浪漫主义文学的辉煌,其根源就在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给北美带来的域外影响,尤其是在欧洲政治哲学的影响下,美国的建立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实践开垦了一块实验园地;而以爱默生和梭罗等人为代表的美国思想解放运动——“超验主义”则为美国民族精神的建立打下了本土化基础,并对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回顾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揭示出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与价值[2]210-212,同时也为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进程中接受域外影响与自主创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形成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内在因素

影响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因素是来自不同方面的,而其思想背景是至关重要的。“在美国文学中,‘殖民主义’是一个政治术语,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则是文学术语。”[3]316既然“名正言顺”的美国文学不再是由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口头文学发展而来的,那么这个问题的讨论就不能不涉及“殖民”这个具有政治意蕴的话题。

美利坚合众国是在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型国家。所谓“新型”,就是相对于宗主国——依然处于君主制的大英帝国而言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再受到来自英国政府的侵害,以便在这块新大陆上开创一条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美国的开国元勋借鉴欧洲思想家有益的政治思想内核,决意使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型国家。在这场民族解放运动中,三位欧洲思想家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成为关键性的人物[4]88。英国思想家霍布斯认为,驱使人的最强大的力量是自我保护的欲望。因此,人受到这种激励而通过各种形式寻求权力。最不适宜维持秩序、压抑人的原始贪欲的政府形式是专制君主制,而代议制又会产生纵容、混乱和效率低下等现象。所以,将权力交给君主本人,让其代行公共权力是最佳选择。另一位英国思想家洛克的观点与霍布斯的观点呈矛盾状态。洛克认为,民众将天赋人权主动让渡一部分,以换取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政府必须由民众根据民意选出,如果该政府无法取信于民,那么这种契约就应自动失效。因而,洛克否定国家权力至上和君权神授的观点恰恰是美国《独立宣言》中所明示的建国原则。在赞美生存、自由和财产这三个美德时,洛克发展了天赋人权理论,提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民主政府是人民公仆,其权威须经人民的认可,如果该政府具有专制倾向或与自然法则相悖,那么就应该推翻;建立政府的渠道是人人参政,如无法实现,代议制便是略逊一筹的形式。于是,美国开国元勋在权衡霍布斯、洛克和卢梭提出的专制主义、共和主义和民族原则之后,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举起“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在北美大陆激发出一种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精神。

欧洲最初向北美的移民为后来美国资产阶级当政的国家奠定了民族基础。躲避英国政府的政治迫害、寻求发财之路、去美洲传教,再加上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构成了欧洲向北美移民的浪潮[5]2。这块新大陆被欧洲移民视为“天堂与大地赐予人类最理想的居住场所”[6]9。于是,在17世纪初的殖民早期,大批欧洲移民涌向北美大陆,仅三百年间,就有几百万英国拓殖者逐渐汇集成移民北美的洪流。在各种动机的驱使和诱惑下,他们来到北美的同时也带来了欧洲文明[6]21。而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为美国人在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驱使下开启“美国梦”奠定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基础。

南北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激发了美国人的进取精神。这场大战是发生在美国本土上的第二次大规模战争(第一场战争即独立战争),战争的焦点在于北方坚持走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而南方则坚持走种植园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此外,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为废除奴隶制增添了助燃剂。因此,这场内战又被称之为“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这场以北方胜利而告终的民族内部大战标志着资产阶级的最后胜利。内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与《独立宣言》精神相悖的奴隶制,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日后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铺平了道路。

宣布独立时,美国仅有13个州,均位于北美的东海岸。西进运动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的疆域。据统计,仅10年的时间里,西部人口就由原来仅占全国人口的1/7扩大到1/4。此外,美国还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扩张,通过购买手段和战争途径,从法国、西班牙、英国和墨西哥人手中获得了大片疆土。这样,美国的疆土就由东海岸延伸到西海岸,再加上后来从俄国廉价购买的阿拉斯加和从西班牙人手里抢来的夏威夷群岛,美国最终形成了今天50个州的版图。

在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观点看来,“政治蕴含理想和现实两个维度。任何政治模式的展开和具体化都需要现实条件的支撑”[7]49-52。这些政治因素极大地激发了美国人的自豪感,也为以表现作家理想为主要特征的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蓬勃发展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但是,在这个新的国度里,美国文学的浪漫主义必然要经过自我探索才能真正发展起来,而这种探索“主要是带有美国色彩的探索。它产生的文学硕果也将越来越具有美国本土想象的特点”[8]23。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统领下,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国度里,美国人在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幻想,他们更加看重自身的能力和天赋,认为在这个“机会均等”的土地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就会在个人的事业上获得成功。于是,在反映当时美国人心理结构的浪漫主义文学中,美国梦也就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创作主题。此间,帕特里克·亨利的演讲《不自由,毋宁死!》[9]14和汤姆·潘恩的政论性小册子《危机》中出现了“考验人们灵魂的时候到了”[10]179等具有豪情壮志的警句。富兰克林作为“美国梦”的代表作《自传》是这一时期具有政治因素影响力的浪漫主义代表性作品。到19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也愈加高涨,美国文学努力摆脱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束缚,开始重视人的精神创造而形成的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成为美国人自己的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蓬勃发展打下了本土哲学思想的基础。

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虽然美国文学的繁荣期处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阶段,但是其早期文学却是以浪漫主义开始的。这一文学思潮是“美国文学受殖民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以英法为主的欧洲思想和文学传统的影响,初始阶段就具有全球化的性质”[11]235-240。浪漫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然而,作为文学发展史上的思潮之一,浪漫主义作为一个明确的理论概念却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最早成形于德国的,而后又在法国和英国文学界兴盛起来的。从文学发展史的意义上来看,“‘浪漫主义’不是一个单一的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或一个‘规范性的观念’(regulative idea)或者毋宁说是一个整体的观念体系(a whole system of idea),我们借助它来解释历史过程”[3]318。在韦勒克*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René Wellek的许多著作被译成中文,但其名字译法各异,为尊重原译文,本文引用时一概采取原译文的译法,不做统一处理。看来,欧洲浪漫主义是从新古典主义的解体中于19世纪早期形成的[12]。浪漫主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学家以充满激情的创作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在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鼎盛时期,诗歌是其主要文学表现形式。以超越现实,重在表现人生理想或者幻象的过程中,诗人着力于描绘生活中的理想世界,而非像现实主义那样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因而,浪漫主义诗歌常常改变生活的原有形态,在主观的感情世界里按照诗人自身的感情逻辑,由情生物,以情造物,使之与现实主义“镜像世界”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欧洲浪漫主义作家的另一个特征是崇尚自然,强调以外界区别于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本性的自然观为对象来表现人性的自然本质,是现代工业文明引发了人的物欲追求,进而对人性原有的质朴造成了缺失。正是出于这一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对人的关注也常与政治因素相伴。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较早的欧洲国家。浪漫派作家更加偏爱叙事的风格,主张将“传奇”(roman)与“浪漫”(romantisch)结合在一起,认为叙事体是浪漫因素形成的基本手段,表现的主题集中于忏悔和历史两个方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耶拿、海德堡、柏林和士瓦本等浪漫派。E.T.A.霍夫曼是在世界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德国浪漫派作家。法国的雨果、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湖畔派等诗人和小说家,多以自然景物描写为表现形式,在作品中表达了诗人理想中的人类世界。例如,以早在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就在西方世界闻名的诗篇《贝奥武甫》(Beowulf)为例,诗人借助主人公贝奥武甫与恶魔格伦德尔之间展开的正义与邪恶之战的神话故事,表现了诗人对“勇气、崇高”的“牺牲精神”的敬意,并“关注建立稳定社会秩序”的美好理想[13]xxxiii;雪莱受18世纪启蒙主义和英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在著名的《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中则以人格化的书写方式,使“西风”成为在大自然中傲然挺立的个性解放了的“人”,诗人以奔放不羁的思绪,借风喻人,将人的美好理想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留下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著名诗句[14]546。法国小说家雨果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小说《巴黎圣母院》中以艾斯美拉达、卡西莫多和罗德三个人物的形象塑造表现了作家内心世界对于美的界定和作家对人道主义的关注。俄国在拿破仑入侵失败后,民族情绪高涨,使表现民族复兴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得到张扬,茹科夫斯基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成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时期的代表作;莱蒙托夫反映反暴政革命理念的叛逆精神作品《童僧》和《恶魔》使其成为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东欧的浪漫主义文学亦以抨击沙俄异族对其奴役和争取民族独立为思想核心,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创作的诗歌《先人祭》和裴多菲的《民族之歌》以及《自由与爱情》等作品均表现了这一主题。

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在学术界常被称为“old world”(古老的世界)。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则常被称为“new world”(新大陆)[5]1。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于15世纪中叶发现了新大陆,然而,哥伦布并未给这块新大陆带来欧洲文学的影响。直到16世纪后半叶,“欧洲各国的竞争加剧,英国海盗才开始出没于西班牙在美洲的领地,英国航海家也开始对佛罗里达到巴芬岛北美海岸的勘探。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有关英美关系的文献才首次出现,并在此基础上催生了美国文学”[8]18。

就早期北美的文学而言,事实上既谈不上是“美国的”,亦无法界定为具有“文学”属性,因为此间北美大陆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欧洲人仅以殖民者的身份来到北美,所以并无“美利坚合众国”这个称谓,而此间的文字文献也仅局限于欧洲人的航海札记或北美见闻,因而并无文学性可言,更无文学流派研究的可能性。

如果以“美利坚”的民族视角来考察美国文学的源头,学术界可将其源头追溯到印第安人文学的传统。然而,由于印第安人受其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这些原住民并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其文学形式也仅限于口头流传,所以经不起历史长河的考验;此外,欧洲移民者对北美土地的强占和对印第安人的杀戮以及北美各殖民地之间几次大的整合,导致原本就很脆弱的印第安人文学早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15]130-135。因而,界定“美国文学”,就无法绕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这个棘手的问题。对“民族”这个术语的界定,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而斯大林的民族四要素,即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的界定却是广为接受的[16]63。斯大林还以美利坚民族为例,论证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英吉利民族与美利坚民族之间的关系[16]62。

然而,美国文学的欧洲探源还是应该首先从欧洲思想背景谈起。基于欧洲天赋人权思想,美国《独立宣言》受英国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精神影响(主要是洛克的社会契约论精神),阐述了“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天赋人权思想[10]190。只有当这个新的民族形成之后,其文学才具有了民族性。此间正是欧洲大陆浪漫主义文学兴盛时期,而美国则是由英国脱胎而来的一个新的国家,因而“美国的”文学家中有很多人与欧洲,尤其与英国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一开始就占据了美国文学的阵地。然而,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又并非是对欧洲浪漫主义的机械复制,而是具有了自主发展的特征。因而,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也仅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

三、美国思想解放运动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助力

如果说建国时期北美殖民者的思想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欧洲的话,那么建国后美国人所遵循的却是在其本土形成的美国思想,其中主要是以爱默生和梭罗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思想和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在反传统宗教思想中所形成的“美国梦”思想。这些思想家本身又是文学家,他们把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其文学创作中,进而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的发展。

启蒙运动原本是18世纪初期法国大革命期间在欧洲进行的一场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在欧洲进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宗旨在于批判君主专制主义和宗教的愚昧,大力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和理念。启蒙运动的学者著书立说,阐释自己的观点,认为不应再以宗教来继续辅助文学和艺术的复兴,而应以经验加理性思考使知识体系独立于宗教的影响,并以此来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启蒙思想家借鉴人文主义的理论来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提出自己的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起以“理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坚持以政治自由来对抗专制制度,以信仰自由来反对宗教迫害,以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的宗教权威,用“天赋人权”口号对抗“君权神授”,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来抨击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自己的政权。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伏尔泰是这场运动的领袖,18世纪也因之被称为是“伏尔泰的世纪”。

美国革命时期,北美殖民地在是否应该脱离宗主国的统治这个重大问题上并未在民众中形成一致的态度,因而北美殖民者同样需要一场启蒙运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在这场启蒙运动中做出最大贡献的是托马斯·杰弗逊,因而由其起草的《独立宣言》和后来出台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规》成为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

在殖民地时期,美国仍然在英国君主制的统治之下。例如,新英格兰地区马瑟家族的长老会神权政治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以约翰·怀斯为代表的反对派对此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怀斯指出,新英格兰最初是建立在公理会的体系基础之上的,而非长老会,于是呼吁人们恢复早期那种更为民主的政府形式。

美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所遵循的则完全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所秉承的现世幸福观。作为一名虔诚的清教徒,富兰克林从清教的教诲中总结出著名的13个美德:节制、安静、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实、正直、中庸、整洁、镇静、贞洁和谦恭。富兰克林将繁荣看作是建立人类世俗幸福的一种手段。由于富兰克林成长的时代正处于经济和政治权力逐渐从没落的贵族手中转移到富有生气和经济头脑的中产阶级手中的关键时期,因此他认为只要成功是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那么对它的崇拜就是无可挑剔的[4]68。富兰克林是时代的佼佼者,也是“美国梦”成功的典范,因而也就成为美国人效仿的榜样,同时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发挥了助力作用。

启蒙运动的忠实拥护者潘恩在《理性的时代》这个小册子中,对宗教神话中哗众取宠的成分也持否定态度;艾利忽·帕尔默在其《自然原则》一书中则攻击宗教的超自然主义,号召人们以自然规律为基础来建立一种适于北美殖民地的道德宗教。

美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后,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因而阶级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在欧洲和北美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进步因素为美国建立自身的哲学思想体系“超验主义”奠定了基础。美国的超验主义是继启蒙运动之后的另一场由将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亨利·戴维·梭罗等人发起的规模宏大的文学和哲学运动。该文化运动的核心点强调人的直觉,认为人可以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在超验主义者看来,人类世界是宇宙的缩影;强调世间所有事物在本质上的同质性,万物皆受“超灵”的制约,即使是人类的灵魂也是与“超灵”相一致的;人自身就是神圣的。因而,超验主义者否定外部权威与传统,坚持依赖自身的直接经验,爱默生对此观点的名言是“相信你自己”。超验主义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予的重视,为作家抒发具有个性且呈热情奔放姿态之主观情感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本土化的思想基础。梭罗的超验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生命和自然、自由和独立精神的崇尚,尤其崇尚美国的开发,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精神。不同于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北美脱离宗主国的束缚而自立家门后所形成的美国精神和文化,其关注的是美国人的本土生活,追求的是美国民族的独创性。因而,除杰弗逊的政治性文献《独立宣言》以外,超验主义被公认为是美国人在精神世界与欧洲彻底脱离的精神独立宣言。

这场美国式的思想解放运动对美国式的浪漫主义文学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美国超验主义认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强调人性中的神性和人性的解放,提高了人在精神世界中的地位,进而使人获得自由成为可能。由于美国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目标是为了建立一个有道德、真正具有民主自由的社会,因而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所形成的影响要比来自欧洲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和北美独立所形成的政治影响不仅大得多,而且其影响也更为直接。许多超验主义者本人既是思想家,也是文学家,因而为文学界留下了诸如《自然》、《美国学者》、《知识的自然历史》和《瓦尔登湖》等优秀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不同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诗歌表现,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多数以小说的形式出现,其早期作家主要是华盛顿·欧文及其代表性作品《纽约外史》和《见闻札记》,晚期主要作家是瓦尔特·惠特曼及其代表性作品《草叶集》,而中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及其代表性作品《红字》和赫尔曼·麦尔维尔及其代表性作品《白鲸》。在这些美国主要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只有惠特曼的《草叶集》属于诗歌体,其他作品均为小说体。

每当论及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时,学术界总是无法绕开霍桑的《红字》而使其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解读的标准文本。这部浪漫主义小说不像现实主义小说那样模仿现实,忠于现实,而是体现了作家的主观意愿和超验主义的文学价值观,正如美国学者鲁宾斯坦所指出的那样:“一部伟大的作品需深深根植于作家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生活中。无论该时代有利还是不利、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现实性地表现还是象征性地表现,对于作家而言,均是如此。如果作家越伟大,越有个性,那么在他代表自己说话时,也就越加意义深远地代表了公众。恰如范·威克·布鲁克斯在其具有开创性的著作《美国的未来时代》里所指出的那样:‘你对社会的压力越加感到深重和急切,那么你也就越加深沉、清醒且成果也越加丰硕。”[17]Preface“霍桑在《红字》中探讨的主要张力存在于作家自身与清教之间,尤其是与其自己的清教祖先之间的矛盾关系。”[18]102霍桑这种矛盾的心理既关涉到他对早期清教的功过是非的判断,同时又力图表现作家的浪漫主义情怀。如果就超验主义倡导的“人可以与上帝直接交流”而言,那么学术界对霍桑在这部小说中的“善”与“恶”又该如何判断呢?霍桑的浪漫主义情怀又是怎样表现的呢?“《红字》描述了19世纪美国文学中论争的核心:社会与个人之间的需求,公众的责任与个人自立的能力。清教移民定居的社会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共同体例证。”[8]102霍桑对清教伦理的态度在学术界有不同的诠释,支持者有之,否定者亦有之。如果仔细研读《红字》这个浪漫主义文学文本,读者就不难发现,虽然霍桑本人及其家庭与英国和美国的清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其浪漫主义创作倾向却与其清教背景并无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霍桑的这部小说却恰恰对清教的教规及教义持相悖的态度。无论是英国的清教还是美国的清教,也无论是信奉《新约》还是《旧约》,“全能的上帝在他最神圣、最睿智的天使中如此处置人类的命运:永远有一些人该当富有,一些人该当贫穷,有的人权高荣显,其他人卑微从属”的教义[4]39与《红字》所体现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因而在霍桑的理想世界中,资产阶级民主占据着主导地位,于是,在作家笔下,海斯特·白兰虽因通奸罪而受到教会的审判,然而,海斯特胸前的“A”字却被作出了与其能指意义相反的所指意义解读,海斯特也由《圣经》中的原罪说中解放出来。为追求人的现世幸福,海斯特勇敢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未逃回英国以躲避教会对她的惩罚;其“同案犯”牧师丁梅斯代尔却因不敢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倍受煎熬;而齐灵沃斯则由“受害”的一方变成了“邪恶”的一方,进而体现出否定外部权威与传统、坚持依赖自身的直接经验的超验主义思想。

对于麦尔维尔《白鲸》这部小说的解读,却经历了不同时期对其浪漫主义价值判断的关键性转变*在当代文学批评视域下,就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而言,麦尔维尔与其小说《白鲸》的关系也佐证了“作者已死”的观点。在浪漫主义文学的视域下,麦尔维尔的这部小说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上被阐释为美国资产阶级在资本积累阶段的创业精神,与超验主义倡导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核心思想相一致,因而亚哈船长向白鲸复仇的故事展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然而,超验主义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又认为,宇宙是大自然与人的灵魂结合,两者是一致的,只有接近自然和感受自然,才能体现出人存在的价值。于是在这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总体来看,早期浪漫主义文学评论对亚哈船长的精神是肯定的,而在当今生态批评视域下,《白鲸》则演变为反生态批评的标准文本。。早期对该浪漫主义文本的解读多聚焦于抒发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个性解放与豪情奔放,追求“人定胜天”的精神;近期的解读却将其焦点置于“人与自然,谁为胜者”的生态主义批评视域下反生态批评的标准文本[19]209-212。因而对该文本的阐释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演进特征。

在全球化是我们的处境而非我们选择的时代[20],重温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对于新形势下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作家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和理想去反映生活,这与美国文化伦理观基本上是一致的。该文化伦理观建立在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欧洲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物我对立、自然与人世对立的二元对立观将美国人倡导的个人主义推向宇宙的中心位置[21]178-185。从这个意义上来比较美国梦和中国梦,不难发现,中国梦因强调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因而反映这种价值观的中国文学在文化强国进程中就具有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从接受美学观点的视角来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是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兴起的内在因素,欧洲政治哲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是产生美国精神的外在因素;而美国超验主义对美利坚民族形成了民族精神和凝聚力之后,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才真正在这块新大陆上发展起来。对中国文学而言,这正是其可取之处:昔日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繁荣正如同当今以魔幻现实主义取胜的中国作家莫言一样,吸收域外文学的成果,同时又善于在域外文学的范式上大胆进行自主创新,进而在“和而不同”的原则下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学发展道路[22]151-163。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虽已是明日黄花,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其进行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美]杰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 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 郭亚妮,宇涛.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当代性、关系及其出路[J]. 甘肃社会科学,2014(6).

[3] [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 文学理论[M]. 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 [美]罗德·霍顿,等. 美国文学思想背景[M]. 房炜,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 Mary Beth Norton et al. eds.APeople&aNation:AHistoryoftheUnitedStates(Brief Edition) [M]. 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76.

[6] 美国新闻署. 美国历史概况(上)[M]. 杨俊峰,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7] 谢惠媛. 政治行为的道德合理性与有效性——基于柏拉图与马基雅维里思想的比较[J]. 甘肃社会科学,2014(5).

[8] Emory Elliott ed.ColumbiaLiteraryHistoryoftheUnitedState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9] [美]帕特里克·亨利. “不自由,毋宁死!”[A]. J. 艾捷尔.美国赖以立国的文本[C].赵一凡,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10] Ronald Gottesman et al. eds.TheNortonAnthologyofAmericanLiterature(Shorter Edition) [M]. New York:w·w·Norton & Company,1980.

[11] 胡铁生. 论美国文学的发展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

[12] [美]雷纳·韦勒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修订版·第一卷)[M]. 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3] Edwin Morgan trans.Beowulf[M].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14] Annette T. Rubinstein.TheGreatTraditioninEnglishLiterature(VolumeII):FromShakespearetoShaw[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8.

[15] 胡铁生,孙萍. 论美国印第安文学演变历程中的内外因素[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16] 斯大林. 斯大林选集:下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7] Annette T. Rubinstein.AmericanLiteratureRootandFlower[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8.

[18] Richard Gray.ABrief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M].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14.

[19] 胡铁生,常虹. 对抗与和谐:生态意义上的矛盾与统一——论麦尔维尔《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 社会科学辑刊,2008(4).

[20] 严平编. 全球化与文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21] 徐刚,胡铁生. 美国华裔文学“荒原叙事”的当代发展——以《第五和平书》和《拯救溺水鱼》为例[J]. 社会科学研究,2015(1).

[22] 胡铁生,蒋帅. 莫言对域外元小说的接受与创新[J]. 当代作家评论,2014(4).

[责任编辑:张树武]

European Influence,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Ideological Manifestation——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FU Tian-shu,LI Xing-hu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Literary trends are the widely influential ideological tidal currents that occurred in certain historic periods and regions caused both by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s,which is also regarded as human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The shaping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European literary traditions and American bourgeois democratic politics as well as American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European romantic literary trend is the external factor in the period of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shaping;what’s more,European political philosophy paved the way for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As an ideological emancipation movement,American existentialism gave birth to America its own philosophical ideas,which became the internal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The fact shows that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factors that makes romantic literature rooted and flourished in America,thus making the splendid achievement in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in the first half of 19th century. It is significant,in terms of learning from other nations,for China’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o develop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European Influence;Bourgeois Democratic Politics;Existentialism;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2-0023-07

[作者简介]付天舒(1968-),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李兴华(1970-),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ZD136);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及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课题(2014DSJX021)。

[收稿日期]2016-01-12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