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16-03-08 12:11
前线 2016年3期
关键词:十二五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共北京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北京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出了坚实步伐。

首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坚决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在平稳增长中实现了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

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元大关。“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2015年达到2.3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万美元增加到1.7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5200多亿元增加到近8000亿元,其中民间投资比重提高到4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1万亿元,服务性消费比重、网上零售额增速均保持在40%以上。

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9%,2015年达到472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2010年增长50%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实现翻番。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2%,达到5285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8%,达到20569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25%、24%和27%左右。

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局良好。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4年以来,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1.3万件;关停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1006家,退出低端市场228家。大力实施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京昆高速北京段建成通车,北京新机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合作园区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成效显著,北京辖区内约50家医疗机构与河北省100余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首都经济走上了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轨道。

科技创新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市级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文化支出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1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0%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左右,北京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首位。深入贯彻落实“1+6”、“新四条”等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发布实施“京校十条”、“京科九条”,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突破4万亿元,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2010年的18.5%提高到1/4左右。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1/3以上,共有39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超过30%。“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成交额、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都实现了翻番。

文化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树立“北京榜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出台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实施意见,推动市属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18部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大运河北京段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完成明城墙遗迹等修缮工程,全力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名片”。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超过13%,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产业高端化态势更加明显。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迈出实质性步伐。开展石景山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出台加快首都科技服务业发展意见,实施促进健康、养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9.8%,比2010年提高4.3个百分点。制定实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出台《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高出工业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医药、汽车、电子三大支柱行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3.2%、13%和9.2%,均远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六高四新”高端产业功能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均衡

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大郊区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多点支撑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深入开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十二五”期间,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投向郊区的比例超过50%。规划建设市行政副中心,完成一期6平方公里拆迁任务,行政办公区起步区开工建设。加快完善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轨道交通向5个新城延伸,每个郊区新城都有一个区域医疗中心。42个重点小城镇、48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6.2%以上,率先实现“村村通公交”,基本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农民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服务。

薄弱地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拆迁还绿14.2平方公里。连续实施两个阶段城南行动计划,年均投资超过千亿元,建成一批重大项目;研究出台推进首钢老工业区改造发展意见,城南和西部地区发展面貌显著改善。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绿色发展,推动大型国际会展、重大国际交往活动在生态涵养发展区举办,建成一批特色品牌沟域,带动高端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乡村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44.2%和14.9%。

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深入实施“新三起来”工程,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确权承包土地流转比例达到61.7%,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试点顺利开展。积极调减高耗水农作物,“菜篮子”鲜活农产品自给率稳定在1/3以上,种业之都加快建设,会展农业亮点突出,一产劳动生产率较“十一五”末提高50%。建设美丽乡村1000个,50多万户农宅实施抗震节能改造,搬迁山区农民4.4万人,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初步建立。低保、养老、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统一,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连续7年快于城镇居民;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2%,增速快于全市农民。

“大城市病”治理全面展开

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统筹规划,建管并重,精细管理,打响“大城市病”治理攻坚战,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污染治理进一步深化。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全面落实85项重点任务。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压减燃煤近1400万吨,建成四大热电中心,淘汰全部黄标车,淘汰老旧机动车183.2万辆,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5.8%。完成平原地区造林105万亩,新增城市绿地4850公顷,建成百余个城市休闲公园、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新增400公里市级健康绿道,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达到41.6%和59%,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4.6和6个百分点。制定实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2万吨、污水日处理能力120万吨,生活垃圾资源化率提高到55%,再生水年利用量达到9.5亿立方米。

交通治堵进一步加强。实施“建管限”综合治堵措施,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新增运营里程218公里、总里程达到554公里,工作日客运量超千万。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和功能,加快主干路、微循环、综合交通枢纽、停车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累计施划公交专用道425公里,完成疏堵工程408项。鼓励绿色出行,建成5万辆规模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十二五”期间,在常住人口增加200多万、机动车保有量增加80万辆的情况下,交通运行总体保持平稳。

城市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展石景山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夯实基层管理力量,强化部门联动综合执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街道和社区。制定实施更加严格的人口规模调控工作方案,常住人口比“十一五”期间年均少增43.1万人,年均增速由5%回落到2%。拆除违法建设4611万平方米,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新的提升。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实现本地水与外调水“双水源”保障。加强能源供应保障,健全地下管线综合协调管理体系,城市运行和灾害防护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多措并举增投入、建机制、兜底线,累计办理153项重要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21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以内。建立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城乡养老保障和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比2010年分别增长34.8%和29.4%,六项社保待遇标准平均增长68%,“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统筹推进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全市养老床位达12万张。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累计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100万套,完成8.3万户棚户区改造和6562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推行学区制、九年一贯制、教育集团等模式,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幼儿园学位和中小学学位分别增加10万个和19万个。积极开展公立医院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医保付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公费医疗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建成10个区域医疗中心、43个区域医联体,城乡全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创新社会治理,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80%的城市社区。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严格排查治理安

全隐患,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47%。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重点食品抽检、药品抽验合格率分别达到98.4%和99.7%。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反恐防恐工作机制,首都和谐稳定良好局面更加巩固。

深化改革开放有效激发活力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制定实施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出了一系列放权、松绑、减负、惠民措施,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简政放权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成新一轮市政府机构改革,取消和下放439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公布市级部门4668项行政权力清单和116项责任清单。修订政府核准的项目目录,核准事项减少65%。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审批时限由300多个工作日缩短到109个工作日。建成市政务服务中心,40个部门、740项审批事项全面进驻。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推行。

市场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深入开展国资国企分类监管等一批改革试点,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不断优化,市属企业利润比2010年增长94.7%。“新三板”落户北京,挂牌公司超过5000家。削减了56%的政府定价项目,顺利实施水电气热、公交票制票价等价格改革,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建立了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

开放型经济发展呈现新局面。成功举办三届京交会,服务贸易总额由798亿美元增加到120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0亿美元、境外投资达到95.6亿美元,分别是2010年的2倍和12.5倍。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购物离境退税等政策,口岸经济加快发展,旅游业总收入比“十一五”期间增长73.7%。开展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首批33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交往务实活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总部落户北京,成立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友好城市达到52个。

回顾过去的五年,这是北京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五年;是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治理扎实攻坚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为“十三五”时期首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宋明晏

猜你喜欢
十二五发展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