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振兴粤东”广东省第六届粤东侨博会今天在潮州市举办,计划签约项目超270亿元
今天上午,主题为“创新驱动·振兴粤东”的广东省第六届粤东侨博会在潮州市正式拉开帷幕,潮州、汕头、汕尾和揭阳四市共上报签约项目94个,投资总额591.6亿人民币,其中,有投资额超过270亿元的20个项目在开幕式上签约。本届侨博会会期缩短为一天,却浓缩了众多“潮”味十足的精彩活动,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形式丰富、含金量高,可谓史上最“潮”的一届粤东侨博会。
粤东侨博会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粤东四市轮流承办的高规格区域性盛会,此前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根据部署,本届侨博会由潮州市委、市政府和省商务厅、省侨办联合承办,汕头、汕尾、揭阳三市市委、市政府协办。
据了解,本届侨博会参会人数约800人,除国家部委及省市部门领导、海内外潮人社团侨领、知名潮商和知名潮籍人士、海内外专家学者、青年企业家外,部分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也派员参加。大会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与海内外华侨、华人展开深入对话,希望通过推动商贸合作、信息互动、文化交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粤东地区投资吸引力、区域合作发展原动力、海内外潮人凝聚力和潮文化国际影响力。
柘林港到潮州港
再创“海丝”重要节点辉煌
饶平县柘林镇北郊1公里开外,风吹岭西麓,建于元代的镇风古塔仍巍然屹立,悠悠六百余载,诉说着古港的沧海桑田;一条蜿蜒的石板古道,尽头连着古渡口遗址,昔时“粤东第一港”商贾云集、风樯如林的盛景如今已不复存在,唯有古道两侧散落的明清瓷器残片,见证着那段潮人驾乘红头船投身海上丝绸路的艰辛与辉煌。
是的,这处柘林古港遗迹,正是潮州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粤东第一港的重要史证。“未有汕头埠,先有柘林港”,据考证,数百年前,饶平柘林港便成为潮汕地区最早对外通商和海外移民的深水港口之一,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段港,潮州的瓷器等货物在此由“红头船”、“大龟船”转运北上津沪,南下吕宋、安南、马来西亚等地。据当地老辈的口口相传,鼎盛时期柘林当地居民多达两万多人,有百家之姓;各地商贾往来,时有南北行街千米长,开设行铺客栈百余家。
时至今日,在古港遗址南侧的柘林湾,已成为广东十大渔港之一、国内数得着的水产网箱养殖基地、著名的“海上牧场”,而一座正在加紧推进建设的现代化深水港区潮州港,逐渐向世人展露潮州向海洋再出发的雄心。潮州港距离高雄港仅177海里,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港口,区位优势明显。正基于此,广东省港口布局规划给了潮州港“地区性重要港口和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潮州市及周边地区发展外源性经济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依托,粤东地区与台湾经济交往的重要窗口”的鲜明定位。1994年,潮州港被列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2008年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对台直航港口,作为海西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港具有深水区多,避风条件好,不易淤积,且腹地资源丰富,集疏运便利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缘优势,是具备建设大型深水泊位条件的天然良港。
在潮州港区,除了大唐三百门发电厂、华丰石化工业园、华能大埕所城风电场等大型能源、石化项目已建成之外,货运码头扩建及新港区综合开发项目、广东海润冷链物流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还有一批石化项目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临港经济新格局渐成。
肩负着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平台的使命,由广东潮州市的饶平县与福建漳州市的诏安县跨省际合作的闽粤经济合作区,将让曾为“省尾国角”的潮州华丽转身,建成为广东省融入闽粤台融合发展的“桥头堡”,潮州港也将成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粤东北组团推进海陆联动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古时舟楫通四海,今朝鹏翼联九州。潮州如今正在构建立体化大交通格局,近年大力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为该市带来区位优势的提升:经过两年多的运营与开发,厦深高铁潮汕站目前已成为厦深高铁沿线最大的枢纽站之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今年7月份调研粤东时强调,潮州要以潮汕站升级为区域枢纽中心站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谋划与规划。随后,潮州与揭阳两市携手磋商,将依托高铁潮汕站和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共同构建“双港联动”的发展格局,强化区域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振兴粤东西北战略的加快实施,让潮州交通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期。宁莞高速潮州段项目建设高效报批、提前开工、全部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创造了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宁莞速度”;潮惠高速潮州段已全部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及厦深联络线项目东里特大桥等联络线先行开工点已开工建设,潮汕环线高速和大潮高速前期工作也加紧推进……到目前为止,潮州基本形成“省际联通、市际贯通、城际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络,一改以往公路建设密度低、高速公路总里程短的欠发达境地。
海上丝路“三样宝”
潮人精细工夫远播海外
丝绸、陶瓷、茶叶,是“海上丝路”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产品或者商品。让史学专家惊叹的是,在潮州本土,自古以来这三种重要元素竟一应俱全并且得到茁壮发展,这是国内其他许多“海丝”节点城市所未必具备的特点。潮州刺绣(粤绣)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发源始于唐代,至清代已大规模出口海外市场,如今晋升为“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潮州陶瓷更是为潮州争得“中国瓷都”美誉,成为国内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跻身“中国乌龙茶之乡”,年产值达40多亿元,令潮州工夫茶饱蕴乡情的味道,香飘海内外……在这种种以“潮州”冠名的特色产品、产业内涵中,唯有潮州的文化精神,足以当其“灵魂”。
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坐落于潮州古城牌坊街景区的北段,与牌坊街中段和南段游人如鲫的景象相比,这条古街的北段显得静谧许多,与“红砖楼”、二目古井、宋代遗迹太平桥等一众渐被淡忘的风景悄然为邻。这是潮州乃至全国第一家“潮州窑”私人博物馆,总面积逾千平方米。馆主人李炳炎用了十数年时间研究考证,搜集精选了3000件陶瓷文物,用最直观的形式向人们展示潮州窑的前世今生,藏品几乎涵盖了潮州陶瓷发展史上的所有重要品种。
潮州虽有“中国瓷都”之称,但绝大多数潮州人对潮州瓷的历史其实所知寥寥。学术圈中也是直到上世纪50年代,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的《潮瓷说略》将宋代笔架山窑与中国其他名窑进行比较,才将潮州窑带入了研究者的视野。
李炳炎堪称潮州窑的超级“发烧友”。他放弃了安逸生活,投身枯寂的学究之路,用了十多年时间完成从生意人到业余陶瓷爱好者,再到痴迷者、收藏家的角色转变,成为当今潮瓷研究学术领域的“垦荒者”。多年里,李炳炎寻访家乡粤东各历史时期窑址,追寻潮州瓷参与“海上丝路”的航迹,学术触角遍及东南亚、欧洲地区,为潮州作为“海丝文化重镇”提供了大量重要佐证。不过,李炳炎却总是自谦地表示,他只是做了些关于文化的有意义的事。如李炳炎这般,生活在这座1600多年古城里的潮州人,早已经将文化的精髓深深地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更懂得如何推陈出新。在潮州,文化遗珠俯拾皆是,木雕、潮绣、潮剧、铁枝木偶、抽纱、彩瓷……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便有15项之多,名列广东省内前茅;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更是大放异彩:陶瓷和灯饰结合,延伸了产品内涵,走俏家居市场;家具刻上镂空木雕后,附加值成倍增加;潮绣注入新内涵,成为了欧美时尚达人的婚纱礼服,享誉全球。
在2015年1月召开的潮州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上,“海丝文化重镇、潮人精神家园”首次被列为潮州的城市形象写进全会报告,也正是该次会议首次提出了“文化+”的新思路,意味着特色文化将在潮州未来的主打产业中“唱主角”,“文化反哺城市”或将成为潮州推动城市转型的新常态。
在潮州市委书记李水华看来,作为全球潮文化发祥地,在进一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潮州将依托海外侨胞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工艺品的海外贸易,充分发挥世界潮文化发祥地的文化地位,积极探索“互联网+”、“文化+”两轮驱动方法,推动潮州新一轮经济发展。
“全域规划”造新境
撬动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火轮升处路初分,擂鼓风潮脚底闻。”北宋诗人笔下的潮州,正进入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关键历史时期,潮州先辈改造大自然、大开发,丰硕民族文化,也正是自此而始,古潮州写下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浓墨一笔。倏忽千年史如镜,今天的潮州同样面临着新形势下转型升级的重大变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巨大机遇。当此棋局,掌政潮州的执子者将如何谋篇布局?
潮州迈出了创新性的一步。今年年初,潮州市委首次把科学规划提升到市委市政府战略层面,在广东省内率先提出编制地级市层面的“全域规划”。市委书记李水华要求围绕“一中心三片区”的发展格局,认真摸清潮州全域情况,综合考虑全市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提升。截至目前,由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的《潮州市全域规划》已完成草案。
《潮州市全域规划》提出了城市“潮人家园”、“海丝重镇”、“绿色之凤”、“创业之都”四大发展定位。其中,根据该市提出的潮州作为“海丝文化重镇、潮人精神家园”的定位,制定两大对应的发展战略——人文引领战略和协同发展战略。
到潮州城里走走,一定能真切感受到潮州市为创建“潮人家园”、“海丝重镇”的用心和诚意。潮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为期3年的“治水、治气、治脏”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突出抓好各镇(场、街)“一街一路一河”整治,大力开展交通秩序、占道经营整治等专项行动,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使中心城区区域水体更加洁净,全市城乡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另一方面,老城区改造提升工程也在同步进行。仅去年一年便投入1950多万元对潮州古城区进行改造整治,全面完成十大名巷路面改造工程及牌坊街铺面改造整修工程等,今年计划投资2.34亿元改造整修义安路及沿街文物景点,推进古城文化旅游区创建5A景区的步伐,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据了解,近年来围绕建成“粤东特色旅游目的地”、“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等目标,潮州逐步打造出以古城文化旅游区为核心、环古城生态文化景区为配套的旅游格局,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和品质均居全国前茅,目前已成为潮汕文化旅游的地标、国内外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潮州市文物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潮州全市现有9处“国保”单位,其中包括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牌坊街、开元寺、宋代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等,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日俱增;同时还拥有大批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文物景点多达1345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2014年,潮州接待海内外游客758.13万人次,旅游收入115.93亿元,分别实现增长28.47%和29%。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是撬动潮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潮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旅游产业潜力巨大。近年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市场培育等方面寻求突破。目前,潮州旅游综合改革工作已列入该市今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之一。
【文化盛事】
潮人翘楚饶宗颐大师喜迎百岁华诞
潮人盛事喜相逢,在潮州上下精心筹备、喜迎第六届侨博会再次花落潮州之时,适逢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百岁华诞。来自海丝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代表,以及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120多人今明两天将齐聚韩山师范学院,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潮州大开放格局的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潮州文化在海外的传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陶瓷经济和发展”、“饶学与华学研究”等四个议题展开研讨,论道“海丝”、研究饶学,共商发展、共庆华诞。
首倡“海上丝路”概念
被列入国家战略思想
让海内外潮人倍感自豪的是,被列为国家战略思想的“海上丝绸之路”,潮人翘楚、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竟是首倡之人。
早在1974年6月,饶宗颐先生在中国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45本4分册上,就发表过一篇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与昆仑舶”的文章,正式提出了“海上丝路”的名称,这比日本学者三杉隆敏提出这一概念要早了5年时间。复旦大学胡晓明教授在《饶宗颐学记》中概括了饶老在学术研究上的50个“世界第一”,其中之一便是首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
据文史专家曾楚楠介绍,饶宗颐先生关于“海上丝路”的概念一提出,很快得到国内和国际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和赞扬。因为它是研究中国海上交通史、进出口贸易史、海外移民史、文化交流史诸多领域的指导思想,现在又被列入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思想,确实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弘文是道”题勉
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
潮州文化源远流长,以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剧、潮绣等为代表的“潮”字品牌文化,更是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广受赞誉。1917年出生于潮州一个大户人家的饶宗颐先生,正是在这浓郁的潮文化和深厚的“家学”影响下,奠定了扎实的国学根底,并通过长年累月的潜心研究,成为了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学术界将他和季羡林合称为“北季南饶”。
值得一提的是,饶宗颐先生对于潮州文化事业的贡献并不局限于“独善其身”,他在加强潮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扶植文化人才、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同样树起了一面大旗。今年5月份下旬,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宣告成立。饶公虽已是百岁高龄,却仍欣然题写“弘文是道”四个大字赠予基金会,在嘉勉潮州市对传承和弘扬潮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的同时,也发挥自己在学术界的号召力,广泛汇聚社会力量,多方筹集文化公益资金,为潮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抢救濒危文化,助力潮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侨会潮味】
四市非遗精品亮相盛会
本届盛会以“创新驱动、振兴粤东”为主题,在突出经贸合作、创新驱动两大特色的同时,主办方还为八方来客准备了一系列潮文化精彩荟萃,在浓浓的潮味中体现联情睦谊。
27日下午3点钟,粤东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将在人民广场文化长廊一二楼正式开幕。来自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四市的各种非遗精品,包括手拉壶、潮绣、潮州木雕、麦秆画、嵌瓷、剪纸、玉雕、风筝、竹丝编画、内画、皮影、金属雕等,将带你领略有着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粤东地区所孕育出来的最璀璨的潮汕文化。
而在潮州市博物馆一楼的第五展厅,“潮人下南洋”创业史展也将同时开幕。届时,展览将以实物陈列、图片展示和文字解说等方式,展示近现代潮人“下南洋”的创业史,包括《漂洋过番,开枝散叶》、《创业维艰,贡献卓著》、《华社永续,落地生根》、《心系故园,桑梓情深》四个主体部分,以及潮汕四市荣誉市民芳名榜等内容,让你在触摸到实实在在的历史的同时,也可以感受潮人漂洋过海艰难创业后仍不忘桑梓的情真意切。
与厚重的潮文化相比,“风情万种”的潮汕美食同样让海内外游客闻香而来。本届盛会期间,主办方还将在潮州体育馆举行为期5天(10月27日至31日)的“2015潮汕旅游美食嘉年华”。届时,将有来自潮汕四市制作精细的特色名菜、各式各样的名小食、丰富多彩的特色旅游手信、旅游商品和传统工艺品等同场展示展销。活动现场共设展位摊位85个,其中潮州市企业展位摊位70个,汕头、揭阳、汕尾市企业展位摊位各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