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模式的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探究

2016-03-07 23:49常志敏
无线互联科技 2015年10期

常志敏

摘要: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同时也是学生专业发展必须学好的一门课程。但是,计算机程序语言存在着一定的枯燥性,这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因此,我们通过任务驱动模式来开展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试图提升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任务驱动模式;计算机程序语言;开展模式

任务驱动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一种,通过在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摆脱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的枯燥性和复杂性,使学生在完成目标的愿望下不断地实现由问题到答案的探寻。鉴于任务驱动模式的这些特性,我们试图通过对任务驱动模式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进而探索任务驱动模式在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中的可行性,最终促进任务驱动模式下的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效果大幅提升。

1任务驱动模式

1.1任务驱动模式的概念

任务驱动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持之下构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以实现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枯燥性,使学生报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能够充分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大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2任务驱动模式的开展环节

任务驱动模式的开展环节包括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协同完成任务、效果评价4个方面。

(1)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同其他教学方法的重要区别。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教师大多是在教学开始时直接开始讲述课堂内容,学生难以感受到课堂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而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过程中,通常要先根据课堂内容设置一定的情景,这些情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当中,进而兴趣十足地开展学习。而教学情景的创设还能够使学生明白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进而在具体的生活当中自主地使用这些学过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2)确定任务。任务是任务驱动模式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自身思考等来完成的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学习任务需要根据课堂内容的重点来确定,同时,任务既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保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得以解决。因此,任务的确定既是任务驱动模式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任务驱动模式的难点部分,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学生的水平等来准确把握。

(3)自主/协同完成任务。任务的完成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学生也是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实现课堂知识和内容的学习的。通过自主或者协同完成任务,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较高、兴趣度提升、学习效果也能够获得大幅的提升。在确定完成任务方式的过程中,较简单的单一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较难的复杂任务由多个学生分小组来协同完成,这样,能够最大化地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4)效果评价。效果评价既是任务驱动模式的评价环节,同时又是其事后控制环节。通过进行效果评价,教师能够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包括自主思考情况、任务参与情况、结果提出情况)进行评价,还能够对任务完成情况与教学任务的匹配情况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根据评价结果来对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不完善情况进行发掘和弥补,同时为下一次任务驱动模式教学的开展提供经验和参考。

1.3任务驱动模式的特点

首先,任务驱动模式以任务为中心。任务驱动模式是围绕着任务的提出、任务的完成以及任务的评价3个重要环节来开展的。因此,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任务驱动模式中需要精心设置任务,组织学生完成任务,并且对任务的开展过程等进行全面的评价。

其次,任务驱动模式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任务是完成课堂知识的由自己向学生的传授,而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因而对学习内容的关注程度较低,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而在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学生才能够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完成目标任务。这样,教师在任务驱动模式中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依靠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最后,任务驱动模式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较低,其学生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障,教师则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不关注学生是否在听其讲述,是否能听懂其讲述以及听懂了之后会否实际运用。而在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学任务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思考、与他人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和实现,这样,就大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2任务驱动模式在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中的实现

2.1教学情景的创设

计算机程序语言本身较为枯燥,同时也较为抽象,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给教学情景设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教学情景设置的必要性——必须要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才能够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计算机程序语言的内容以及其利用范围。在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可以将案例等融入进去来开展教学,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大幅提升。如,在JAVA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开头放一些简单的JAVA技术支持的小游戏,让学生来模拟试玩。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游戏体验,找出游戏的缺点,最后让学生推测游戏的编程方式等。这样,在游戏的激发之下,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程序语言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不友好体验的刺激之下,学生有动力来通过自己的思考以及与他人的合作等来完成游戏内容的探索。这样,学生以后在打游戏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也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和完善,这样就实现了教学情景设计的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使命。

在教学情景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相关情景内容的设计,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情景的设计需要根据教学任务来进行,这样,学生才能够被带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2.2教学任务的确定

计算机程序语言中教学任务的确定有其自身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任务确定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一定的把握,同时,需要对教学内容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这样,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设置出包含教学内容的,学生通过自身学习能够实现的教学任务。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难度情况在上一节课程完成时就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来查资料和进行其他准备。其次,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中一般都有较为明显的重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确定的过程中,需要囊括这些重难点,如此,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对这些重难点的掌握。最后,教学任务的难度设置应该适中,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2.3自主/协作学习过程

自主/协作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目标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来决定学生是采取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学习。在单一程序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中,一般选择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并提交学习任务,而在较为复杂的多语言程序学习过程中,则应该让学生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来开展学习。其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难点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其三,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认真的观察,以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做准备。

2.4效果评价

任务驱动模式的效果评价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任务完成态度的评价、任务完成方法的评价、任务完成结果的评价、个人成长性评价以及课堂参与程度的评价等。这些方面基本囊括了任务驱动模式的所有方面,避免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参与程度低、不努力思考以及方法使用错误的情况。任务驱动模式的评价主体应该包括教师、学生自己以及同学之间的评价等,这样,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激励。

3结语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能够对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语言学习有良好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因此,我们在计算机程序语言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