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里翻译规范研究概述

2016-03-07 17:12汤随
中国市场 2016年5期
关键词:图里社会文化

汤随

[摘 要]图里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核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独树一帜。他通过大量的个案研究,以多元系统为基础,引入社会文化因素,试图发现翻译选择中译者所受到的规范约束。图里的翻译规范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同时也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图里;翻译规范;社会文化;多元系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5.203

图里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历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从实证学科本质出发,确定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并树立其标杆地位,这也标示着翻译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大转折。[1]他将翻译研究从以原语为导向的方法带到了以目的语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直接诱发了翻译中的文化转向。他翻译研究中的核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说明现代翻译研究逐渐摆脱了传统翻译理论的狭隘,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的视野。

1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前,翻译的研究都是以源文本为中心,认为一个好的翻译就应该“忠实”原文,或是“等效”“流畅”等[1],这种带有价值判断的翻译标准其实是一种规定性的翻译研究。规定性翻译研究一直在翻译界占统治地位,如维纳和达尔贝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法英比较修辞》中列举的翻译方法以及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提出的翻译步骤,都是关注的语言规范。[2]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这种局限于文本内的研究视角越来越不能解释一些翻译现象,比如,在同一作品的不同译作中,因为作者的不同或者翻译年代的不同,翻译方法和译作关注的视角都有很大差别。如何对既定的翻译事实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个新的研究方法——描述翻译学应运而生,它认为翻译的研究不应该全是“规定性”的,应该也需要“描述性”,研究的视野不应局限于源文本而应该投向源文本以外的因素。[3]随着描述翻译学的发展,翻译规范的研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研究性质转变为描述性,研究单位不仅仅局限于句子,研究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语言规范上。描写派代表人物佐哈在其代表作《历史诗学文集里》中提到的多元系统理论[4],把翻译的研究引上了文化研究的道路。图里受到佐哈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了多元系统理论,提出来翻译规范理论,成为系统进行翻译规范研究的第一人。[2]

2 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规范的定义

规范本身是个多义词,从行为主义来看,规范是明辨社会行为是否得体的标准,是一种社会文化习得;从多元系统角度看,翻译转化可以看成是翻译机制在起作用,译者的选择、个人风格、翻译政策、意识形态等都可能影响规范的形成;从描述翻译学的角度看,翻译过程的原动力是社会的规范,目的语文学的惯例。[4]而图里对规范的定义是“既指一种有规律的行为,如反复出现的模式,又指解释这一规律的深层机制”[5]“有规律的行为”指的是译者对原著的选择、对该原著进行翻译的时候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等行为。而“机制”是指这种个人行为与公共价值观取向之间的斡旋和调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可以说,翻译的规范引导和推动着翻译决策,因为要想取得交际成功,就要充分理解规范的作用。因此,图里的规范既涉及译者的决策、翻译方法和策略,又涉及翻译的社会文化因素。

2.2 基于多元系统的规范

图里继承并发展了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它将整个社会都置于相互联系的动态系统之中,认为社会中的任何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个动态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影响,而翻译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他说:“翻译是由历史,社会,文化所决定的,简言之,是受规范制约的。”[5]这种基于多元系统的规范理论摆脱了“文本”的桎梏和对翻译局限的静态研究。它能够很好地解释以往传统翻译学理论中不能解释的翻译现象。比如,每个历史时期对翻译作品的选择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印记:五四运动时期对西方各种思潮的翻译、文革时期对苏联革命文学的翻译;又比如即使是对于同一部作品,由于年代背景的不同,译者会受不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同的翻译作品的产生。老舍的名作《骆驼祥子》分别于1945年被美国译者Evan King,1979年被美国译者Jean M.James和1981年被中国译者施小青翻译成英文。这些译本之间的差异都带有鲜明的时代和社会文化特色。[6]

2.3 规范的分类

图里将翻译规范分成三类,即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5]预备规范指影响文本选择的规范,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翻译政策,指译者需要考虑目的语文化总的翻译政策,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政策及综合个人爱好而对翻译作品做出选择。二是指翻译直接性,指文本的来源是源文本还是转译过来的文本。起始规范是指“左右译者在目标语系统和源语系统之间作出选择的规范”[5],因为翻译的过程就一个在目标语系统和源语系统为两端的中间地带需找平衡的过程,而来描写和解释这个起始规范的两个重要辅助参数是“充分性”和“接受性”,译本的“可接受性”特征会在译者倾向于源语系统的各种具体规范时表现出来,而“充分性”特征会在译者倾向于目标语系统的各种具体规范时表现出来。操作规范是指实际翻译过程中作出抉择的规范,一般指译者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它包括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前者指对译本的宏观安排,比如省略、添加、移位。后者指微观层面上的句子结构、遣词造句等。这种分类全面地描述了翻译行为的过程,并对翻译行为背后的机制进行了解释。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三类规范中,其中最具有优先性,是被图里称之为“超规范”[5]的起始规范,是“规范的规范”。从时序上来讲它没有预备规范早,但是它体现在翻译的各个层面和阶段,贯穿实际翻译始终,因此操作规范也是受起始规范影响的,可以说操作规范是“适当翻译”或“可接受翻译”所代表的模式,或者两种模式的结合。

3 结 论

图里将规范引入翻译研究中并发展成一个重要的概念,打开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畴,改变了传统的局限于文本的及文本内“等值”的规定,使对语言的研究不再是静态的,进一步促进了翻译描写的科学化,为后来的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所倡导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奠定了基础。对世界和中国的翻译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也不例外。在这个理论中,图里强调了规范的社会文化特性,这也是图里经常假设的前提,规范研究倾向于将文章的选择、翻译的策略以及翻译的操作统统放到社会文化这个背景下,容易造成翻译研究成为社会文化研究。即使是强调社会文化及历史因素,但意识形态、权力等因素却无暇顾及。一个系统中的规范与更大系统中的规范如何组织协调,也是一个问题。在遵从规范的条件下,译者的心理因素,意向性和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王运鸿.描写翻译研究及其后[J].中国翻译,2013(3):5-13.

[2]仝亚辉.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的发展和特点[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报,2009(2):61-66.

[3]彭劲松,李海军.描述翻译学:发展轨迹及理论创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8).50-53.

[4]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30-349.

[5]Gideon Toury.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4-69.

[6]汪警.图里翻译规范论下《骆驼祥子》三英译本之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图里社会文化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找不同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