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干燥的研究概况

2016-03-07 04:38:24张雪谢晓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干燥中药饮片问题

张雪 谢晓芳

【摘要】中药饮片干燥是保证中药饮片质量的重要步骤,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探讨对中药饮片干燥的原理和中药饮片干燥方法的认识,提出中药饮片干燥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药饮片;干燥 ;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32-03

中药饮片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和制剂调剂的需要,对中药材加工炮制的成品,是中医临床用药、发挥辨证加减、体现个性化用药原则的基础[1]。中药饮片是中药行业三大支柱之一[2],也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病、治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因此中药饮片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影响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及用药的安全性。

1 中药饮片干燥的重要性

中药饮片干燥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中药饮片进行适当处理,使水分蒸发,达到所要求的含水率,抑制生物化学反应及霉菌等微生物的繁殖,以保持药材品质[4]。在中药材的炮制过程中,干燥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重要措施。《本草蒙荃》中“凡药藏贮宜提防,倘阴干、暴干、烘干未尽其湿,则蛀蚀霉垢朽烂不免为殃”即反映了干燥程度对于中药材贮藏及今后品质的影响及危害。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著《千金翼方》中论述:“夫药采取,不依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这里“终无药实”指的就是由于缺少干燥过程,或不根据药材性质选择适当干燥方法而导致药材品质欠佳。另外,干燥是除菌和防菌的措施,并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5]。干燥方法的不当会影响中药材的品质,郭玫等[6]在不同干燥方式对当归质量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当归日晒后皮色变红,品质降低。

2 中药饮片干燥的原理

干燥过程是热、扩散和生物、化学等现象的综合过程[7]。中药饮片的干燥是中药饮片表面水分气化(给湿)和内部水分扩散(导湿)同时进行的过程。当药材水分大于吸湿水分时,药材表面受热蒸发水分,经表面界面层向周围介质扩散,而药材表面又被它内部向外扩散的水分所湿润,即为给湿过程。此过程主要受空气的温度、相对湿度和流速等的影响。药材内部水分扩散的过程即为导湿过程。因药材内部同时会有水分梯度和湿度梯度存在,中药材本身的湿度和特性参数都会直接影响药材内部水分的传导[8]。

3 中药饮片干燥方法

由于各种药材药性的不同,其干燥的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干燥的方法各有不同,按干燥温度可将其分常温干燥、加热干燥和冰温干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药材产地加工及炮制规定的干燥方法如下:①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②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③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④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暴晒”或“及时干燥”[9]。而随着人们对干燥要求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有效的干燥方法被用于中药材炮制中,现代中药饮片干燥技术方法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步。人们对中药饮片干燥方法的研究主要按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的。

3.1 从传统干燥方法的比较中探索最优方法 传统干燥方法包括阴干、晒干、烘干等[10]。在干燥过程中,中药材的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长,其有效成分损失就越多[11–13]。因此中药饮片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干燥方法尤其重要。人们往往是通过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饮片质量的影响来选出最好的方法。如邓寒霜等[14]对丹参的干燥方法进行研究发现采用阴干干燥丹参后,丹参酮B含量为4.36%,高于晒干和烘干后丹参酮B的含量,所以最适合丹参的干燥方法为阴干。另外,马妮等[15]结合不同温度和方法比较认为日光照晒和50℃烘烤均能保证三七切片的质量。何珺等[16]对银杏叶进行室内阴干;阳光晒干;80℃恒温烘干;100℃杀青30min,80℃恒温烘干;置于密封袋中霉变,再用80℃恒温烘干等处理,综合各指标结果发现采用晒干既能有效的降低银杏酸量,减少其毒副作用,又能很好地保持银杏叶中黄酮萜内酯药用成分,因此认为晒干是5种常用干燥条件中最佳干燥条件。而荆芥、薄荷、槟榔、白芍等色泽鲜艳,日照易变色的药材适合阴干,因在阳光的照射下,由于色素破坏而使荆芥薄荷变黯,槟榔、白芍泛红[17]。

3.2 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开发新方法 传统的中药饮片干燥方法干燥周期长、生产效率低,已不能满足现代中药饮片生产的需要。在保证中药材有效成分基本不损失的前提下,人们对干燥品质的提高、能耗的降低、操作的可靠性及对环境的影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结合中药的特性,选择先进的干燥设备及干燥工艺是现代干燥新技术的发展方向[18]。

3.2.1 减少中药饮片有效成分的损失 中药饮片干燥过程中由于水分的减少,有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会部分丢失,因此需引进新的干燥技术来减少中药饮片有效成分的损失。如张春丽等[19]研究了不同干燥方法对地黄、玄参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她们发现真空干燥地黄和玄参最能保证地黄和玄参中环烯醚萜类成分含量。丁昌江等[20]分别用高压电场和烘箱对厚朴、知母等五种中药饮片进行干燥试验研究,并对其干燥后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检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压电场干燥五种中药饮片比热风干燥速度快7.7%~42.86%,干燥后有效成分多保留2.7%~30%。陈燕霞[21]研究发现与其他干燥方法相比,采用智能式常温厢式干燥机RTI-1干燥的佛手样品耗时最短,外观质量最佳,色白香气浓郁,橙皮苷含量最高,产品复水比最大。江水泉等[22]根据三七的特点认为三七真空冷冻干燥可避免三七在传统热力干燥过程中发生的有效成分氧化、挥发油和其他热敏性物质被破坏等品质劣变反应;而且由于低温下化学反应速度的降低及酶的钝化,在冷冻干燥过程中几乎没有酶和氨基酸所引起的褐变现象,从而保证三七干燥后的药效和品质。

3.2.2 改善中药饮片干燥过程中的工艺常数 因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等因素的不同,对药材中许多化学成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药材质量迥异[23]。所以人们针对最佳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等工艺常数进行了研究。在干燥过程中,中药材都是热敏性物料,温度的高低、干燥时间的长短都会对中药有效成分有影响[24],特别是对含有挥发油成分的中药饮片。一般含挥发油成分的药材不宜超过35℃,过高易造成挥发油损失[25]。吴皓等[26]对厚朴饮片干燥工艺的考察中分别采用60°、80°、100°常压下鼓风干燥,发现60°时厚朴的含水量为7%,总酚平均含量为2.3%,明显高于另两种温度下总酚平均含量,为厚朴最适干燥温度。干燥时间是影响干燥效率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人们通过研究探索对某中药材最节省时间的干燥方法。如朱俊霖等[27]通过对黄芩干燥方法的比较得出黄芩采用红外干燥最节省时间,因为黄芩的6种干燥方法中,自然阴干耗时较长(18d),自然晒干也较慢(9d),且这2种干燥方法受天气影响最大;60℃烘干(60h)和真空干燥(60h)时间相等;远红外干燥时间较短,只用2d。而中药饮片本身的大小也会对干燥产生影响。康辉等[28]采用单因素考察法确定牛膝饮片切制厚度、干燥时间,结果发现牛膝饮片可以改变切制规格,提高煎出率,缩短干燥时间。

3.2.3 节约能源 随着人类对节约能源的呼吁,中药饮片干燥朝着提高产品品质、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的污染、操作简单的方向发展。当前结合中药饮片的特性,正在开发的干燥技术有真空冷冻、远红外、热泵以及太阳能干燥等。太阳能取之不尽,不存在能源紧张问题,解决了大面积晒场耗能的问题。据报道太阳能与常规能源联合供热的干燥器,一般可节能20%~40%以上[29]。温锦青等[30]引入具有汽水分离功能的新型常温干燥法处理鹿茸极薄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干燥工艺条件,结果发现该工艺与传统干燥工艺相比更简便,能耗更低,干燥速率更高。

4 中药饮片干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中药饮片干燥的标准方面 一方面,目前中药饮片干燥标准笼统。《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规定饮片水分通常不得过13%。按炮制方法及各药物具体性状,一般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7%~13%。对于各类炮制法其炮制品含水量的要求,《中药饮片标准通则(试行)》规定:蜜炙品类,含水分不得超过15%;酒炙品類、醋炙品类、盐炙品类、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蒸制品、煮制品、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含水分均不得超过13%;烫制后醋淬制品,含水分不得超过10%等。这些标准只是针对一大类饮片,缺乏某种饮片具体的标准。众所周知,不同饮片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类型、可能含有微生物的种类、药用部位及其组织构造可能各有差异,因此其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受水分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如果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显得有失偏颇。另一方面,对中药材干燥品质的评价主要以水分含量、外形或色泽为主,基本没有科学有效的干燥品质评价标准。

4.2 中药饮片干燥技术方面 近几年来中药干燥设备的发展很快,但从整体来看,大多数中药材饮片的干燥基本处于借用其他物料干燥设备,专用干燥设备少,没有形成系列化和标准化;而干燥工艺研究大多仅限于对干燥方法的比较或干燥时间、能耗的比较,很少有系统地将质热传递机理、有效成分变化机理、干燥工艺参数优化、干燥设备设计综合研究的报道,也就意味着很少有比较完善的中药材品种的干燥技术研究;干燥设备不够经济性,即价格和操作费用高。

4.3 中药饮片干燥理论方面 中药饮片干燥理论研究不深入。对中药材干燥过程中发生的很多复杂变化以及引起有效成分随干燥时间发生降解的成因及程度的解释、定量分析较少,缺乏相应的模拟软件;对变风温、发汗等过程的复杂干燥工艺的研究较少,而且相关工艺研究中往往只考虑一项或几项影响指标,没有统一地考虑各指标的综合影响以对工艺进行优化。

5 结语

为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研究者需要努力实现中药饮片干燥现代化。在炮制工艺的规范化研究中,必须进行中药饮片水分、化学成分与疗效三者之间相关性的研究,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并预测干燥程度对饮片各方面的影响,制定出各种中药材饮片合理、规范的干燥工艺参数和质量标准,从而提高药材质量;还应当根据中药饮片自身的特点和分类,并联合机械设计、计算机控制等学科专业,制定干燥过程中必须的参数指标,研制符合中药材、饮片自身实际情况、能应用于大生产和易于普及的饮片专用干燥设备。

参考文献

[1]任玉珍.中药饮片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10):14.

[2]肖永庆,张村,李丽.中药饮片行业发展问题与展望[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2):3-5.

[3]何秀敏,陈超,马秉智,等.中药饮片传统与现代应用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4):2408-2410.

[4]单明秋,张丽,丁安伟.中药饮材片干燥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1,33(7):1216.

[5]桑迎迎,周国燕,王爱民,等.中药材干燥技术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0,32(12):2141.

[6]Guo M,Li YD.The quality of angelica in different drying methods[J].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2004 ,26(1) : 36.

[7]邱天尧,邱军,王哀北.中药材干燥的相关问题[J].黑龙江医学,2001,25(5):399.

[8]朱文学.中药材干燥原理与技术[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8.

[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XIII.

[10]宋双红,王炳利,冯俊康,等.不同加工方法对黄芩炮制品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药材,2006,29(9):893.

[11]潘永康,王喜忠. 现代干燥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8:73.

[12]翟胜利. 保证饮片质量必须重视产地加工[J]. 中国医药学报,1999,14(3):65-66.

[13] 闫泽华,张仲欣. 中药材干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2):62-64.

[14]邓寒霜,高宝云,王新军,等.干燥方法对中药材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07,21(2):55-56.

[15]马妮,高明菊,周家明.不同干燥方法对三七切片皂苷含量的影响[J].特产研究.2010,(3):40-41.

[16]何珺,何照范,张迪清.不同干燥条件对银杏叶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草药,2004,35(1):46-48.

[17]Lai CS.Analysis of the drying in shade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J]. Heilongji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6) : 49.

[18]任迪锋.中药材干燥过程中质量退化及优化干燥工艺的研究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

[19]张春丽,徐江,李纲,等.不同干燥方法对地黄与玄参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26(5):425.

[20]丁昌江,卢静莉,梁运章.高压电场干燥中药饮片的试验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8,27(2):95-97.

[21]陈燕霞.岭南特色饮片制佛手生产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22]江水泉,张海东,刘木华.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三七加工中的应用[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3,(1) :36-38.

[23]王冬梅,唐志,何志超,等.不同干燥方法对岩黄连中脱氢卡维汀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中药材,2009,32(7):1035.

[24]赵丽娟,李建国,潘永康.中药饮片干燥方法及质量预估的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0,25(3):50.

[25]寇明杰,张得俭,苏爱英,等.中药干燥热燃油风炉的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7,20(4):92.

[26]吴皓,张永太. 厚朴饮片干燥工艺的考察[J].中药材,2006,29(11):1144-1145.

[27]朱俊霖,闫永红,张学文,等.不同干燥方法对黄芩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5):7-8.

[28]康辉,王一硕,张振凌.牛膝饮片切制厚度和干燥时间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147-149.

[29]刘明乐,王洪军,田怡.太阳能干燥器分类及其在中药干燥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5):1324.

[30]温锦青,黄玉梅,麦敏芯,等.鹿茸极薄片新型常温干燥工艺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2015,21(11):36-38.

(收稿日期:2015.09.28)

猜你喜欢
干燥中药饮片问题
熟化方法和熟化程度对马铃薯干燥的影响
浅析化学实验用玻璃仪器清洗与干燥
中药饮片市场监管乏力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36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
中药饮片小包装探讨
喷雾制粒技术在现代维药中的应用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南方周末(2015-05-07)2015-05-07 04:39:36
中药饮片鉴别真伪的意义及相关方法
易混淆中药饮片安全用药举隅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