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宗
[成都大学 成都 610106]
试析网络语言的泛滥对汉语言文字的损伤
□张勋宗
[成都大学 成都 610106]
目前网络语言已从网络走入生活,一方面在发挥它积极效应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在释放着它的消极效应,不符合语言规范,不合乎语言逻辑的新词新语和粗俗的语言文字比比皆是、大行其道、泛滥成灾。网络语言的泛滥无疑是对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辉煌和现代文明的汉语言文字的污染和破坏,必须予以大力治理。
网络语言;泛滥;汉语;文字;损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特别是网络聊天工具的开发和更新,由网络所派生出来的新语体——网络语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大量新词汇、新语法的涌现,让我们茫然无措、应接不暇和措手不及,甚至在口语与写作方面都自觉和不自觉地开始运用网络语言与人沟通和交流。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作为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使用的常用词语和符号,为人际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和便捷的手段,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即时性、生动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当下很多流行语言源于网络语言,如“我爸是李刚”“我儿是国防生”“神马都是浮云”“嫁人要嫁灰太狼”“哥做的不是作业,做的是烦恼”等,这些网络语言不是从反面讽刺对权力、名人、金钱低俗的祟拜,就是从侧面表达对生活,对社会现象的一种不满情绪,抑或是网民对内心想法的一种情感宣泄。姑且我们把这些都看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网络语言。
然而网络语言在发挥它正效应的同时,也在“任性”地释放着它的负效应。目前网络语言已从网络走入生活,并大行其道,其诸多不合乎规范,甚至是不合语言逻辑的新词新语比比皆是。网络语言的泛滥无疑是对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辉煌和现代文明的汉语言文字的污染和破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它的光辉灿烂几乎全有汉字的身影。如果没有汉字的存在,我们就不会知道中国过去的辉煌。可以说,汉字与中国文化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有着血亲般牢不可破的关系,它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宝贵的传承。
然而,网络语言中却肆意横行着大量的网络错别字、词,以取代汉字的正确书写,如“杯具(悲剧)”“洗具(喜剧)”“菌男(俊男)”“幽香(邮箱)”“涨姿势(长知识)”“粉发涂强”(奋发图强)等。有的还用数字和中英词搭配来替代汉字表达,如用“7456”代指“气死我了”,用“837”代指“别生气”,用“伊妹儿”代指“电子邮件”,用“I服了U”表达“我服了你”之意,用“你真让我感到好jealous”表示“嫉妒”。甚至有些网络语言整条出现错别字,如“偶稀饭你酱紫的人”(我喜欢你这样的人),“找赏粑酒店肿滴太痒”(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偶是穷银,木油米(我是穷人,没有米)”等。这些汉字谐音的滥用、词汇的畸变、语法的背离和内容的异端表达,无疑会让读者不知所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可以说,网络错别字、词和句子,客观上是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有意和无意的损伤。
我们知道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所谓“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暂时替代本字。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也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不易断句、不易解释的祸首之一。因此,当下的网络错别字、词,有别于古人的通假字,它是网民有意而为之,甚至感觉时尚的白字。
随着网络文化的强势冲击、智能输入法的大量使用、地域文化的渗透影响、手写汉字机会的逐渐减少,致使许多中青年人的失写症愈发凸显。当下很多人正在面临着提笔忘字或者患上“电脑失写症”的困惑,几乎遗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艺术。我们知道,汉语是世界上成语最多的语言,任何国家的语言都难以望其项背。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缩影,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它以其源远流长、凝练浓缩、概括力强、涵盖面广而历久弥新久盛不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我们无论在书面写作中,还是在口语表达中,使用成语可以起到言简意赅、文约义丰的沟通交流作用。
但是,我们现在无论是在日常书面写作中,还是编辑手机短信和坐在电脑前敲打一些成语,如“还珠买椟”“鳏寡孤独”“金蝉脱壳”“沆瀣一气”“罄竹难书”“鳞次栉比”等时,往往会出现短时间或长时间的“思维断电”,即对某个汉字的书写突然“失忆”,甚至出现智商为零的现象。这不能不说网络语言,尤其是网络流行语的经常使用,在不经意间,使人们逐渐形成对汉字正确书写的障碍,并严重影响到对汉字的记忆书写和意义表达。有的网民在想不起怎么写某条成语时,就任性地胡乱编造,如把“闲情逸致”写成“闲情逸志”,把“一往情深”写成“一网情深”,把“无耻谰言”写成“无耻滥言”,把“委曲求全”写成“委屈求全”,把“破釜沉舟”写成“破斧沉舟”等。这不能不说是对汉语成语这种独特文化现象的极大破坏,对成语背后掩藏的经典故事的轻慢和嘲弄。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它的字形呈二维空间结构,其独特的音、形、意和拼法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具有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它的直观性和表意性寓意了深刻的意象性和语言美。如繁体字的“愛”,就是说志同道合的人要“倾心投入”“倾情付出”,谓之爱;“孝”字,是“老”和“子”的结合,意为老人要呵护孩童,孩子要赡养老人,即老爱子,子敬老;“危机”表达的内涵不仅仅是危险的根由,或严重的困难关头,它还有“转危为安的机遇”之意;“舍得”二字作为一个词素,无不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即舍中有得,得中有舍,有舍才有得,先舍才能后得。像这样内涵丰富的字、词在现代汉语里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然而有些网络用语则严重地损伤了汉字的意象性和语言美,如“十动然拒”(原意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人艰不拆”(原意为“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然并卵”(原意为“毫无意义,没有一点用”),“理都懂”(原意为“这些道理我都懂”),“城会玩”(原意为“那些城里人真会玩”)等的出现,就是网络造词缺乏底线的反映,是一种无知的滥造;而那些“我不能同意你更多”之类的话,根本就是对语言和译文的不负责任,或者叫“有话不好好说”“非要拧着来”表达才更贴切。
语言文字是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与文化的纽带,也是民族身份与认同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语言文字系统,没有一份赤诚的对母语的尊重、崇敬与热爱,这个国家的文化将难以延续,中国古老的文明将会断代。《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这是党中央对我国语言关系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我国语言文字事业提出的明确要求[1]。
汉字具有书法之美,其书写线条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其汉字中的点、横、竖、撇、捺,都表达了语言之丰富内容。书法者在运笔游移间最直接的抒发着自己的快乐、悲伤、感动、欣喜,抒发着心中那些真实又最简单的情愫,那些最复杂又最沉重的体悟:或远离凡世的月圆春华,或家国存亡的奋争悲辛,或绝世苦寒的坚定信守,或永不媚俗的清逸高远……可以说,汉字的书法之美,美的是书写者的境界与胸怀。西汉文学家扬雄有一句名言:“书,心画也。”[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书法是人的心理描绘,是以线条来表达和抒发作者情感心绪变化的。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道:“书法是呼吸,是养生,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是生活现实里的记忆,是还原到初写自己名字时的认真。”[3]有的外国人甚至感慨:“每一个汉字就如同一幅简洁的图画,勾勒和描绘它太难了。”
当下还有多少人对汉字书法情有独钟呢?还有谁在挥毫泼墨中体验书写的情感呢?还有多少人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呢?随着社会的疾速发展、时代的飞快变迁,尤其是网络聊天工具的开发,并由此创造出来的网络语言正日益显出它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网络语言已经有了“走下网络,走入生活”的发展趋势。许许多多网民在使用网络语言聊天的过程中,已经把汉字的书写方式和书写艺术遗忘殆尽,就连他们平常需要书写的汉字也是“呲牙咧嘴”“面目全非”,但他们使用起网络语言来可以说是“游刃有余”,甚至以肆意泛滥为自豪,或者在汉字书写中以求奇求怪而感到时尚。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今人们的心智、情感、精神和创造力,越来越趋向于衰弱和萎缩的现实。我们是否应该反躬自问,我们是否正在陷入过度的精神贫困?
当下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化的折射,有些人陶醉于其间,甚至得意忘形地予以顶礼膜拜。其实我们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将中国同化于世界文化发展浪潮之上,一个民族正因为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被称为一个真正独立自强的民族。如果完全依傍外来文明,或不加分辨地使用网络语言,中国现代文明是绝不可能兴盛的,因为那不再被打上中华文明的烙印。
网络语言给汉语的规范化、纯洁性带来极大的冲击。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曾在《文汇报》发文说:“规范并不能阻止语言的发展演变和出现一些奇怪的语言现象,当然也不能保证出现新词新语新说法人人都懂得,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过分强调规范,希望纯而又纯也不行。”[4]尽管网络语言有些确实为汉语注入了新鲜成份,如“给力”“吐槽”“正能量”等词,但现实的情况,网络语言的泛滥和网络字词的生造,不仅仅存在于网络空间,而是从网络发展到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尤其有些网络用语还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公文写作中,如“山寨”“虾米”“浮云”“给力”“菜鸟”“泰囧”“欺实马”(意为公权失范)等。公文本身就是一种很严肃和规范的文本,它强调用语准确、朴实,即使使用人们能判断理解内容的网络语言,也是一种不妥的写作态度和行为,因为阅读者难免会对公文内容的理解造成歧义,从而使得制发的公文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我们经常在一些论坛上可以浏览到一些网民的评论或发言,除了具有暴力的网络语言外,其中污秽、猥亵的“垃圾词语”比比皆是,网络脏话频繁出现,这与现代文明极不相称。这些格调不雅、趣味低俗、叫人生厌的的词几乎成为“语言公害”。它的存在不仅有不尊重汉语言文字之嫌疑,甚至有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保留至今,规范、科学的语言文字,是维系这种文化的纽带。网络语言的鱼龙混杂,不仅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欣赏,而且很大程度上损伤了这一纽带的纯洁性。
不容讳言,由于网络的不易监管或监管不力,网络语言的泛滥势必会对青少年学生纯真的心理、纯朴的情感产生毒害,导致心理失衡,思想畸形,热衷怪异,从而使他们智力活动的外化形态——语言也出现扭曲和变形,并走向粗俗化、庸俗化,甚至以叛逆的心理、出格的语言表达来表现一种独立不羁的姿态和快意,来实现对所谓传统的颠覆。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田立新曾表示,由于网络“虚拟社区”和自媒体“缺少人把关”的特性,网络低俗语言大量涌现,聚集了社会戾气,网络低俗语言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5]。2015年10月16日,教育部在《2014年度中国语言状况报告》指出:“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低俗化的网络语言,误导广大受众,不应任其泛滥。治理网络语言粗鄙化,是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汉字是中国人的杰作,它的书写要求很高:笔画正确,间架结构合理。这就要求书写者在写字时要做到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写好汉字,不仅能健体益身,还能修炼身心和提升个人品质。
由于汉字书写的独特规律与要求,它能使书写者在动笔写字时,使身、心、手、眼、脑形成联动机制,并起到身正、心定、手敏、眼尖、脑快等修身养性的作用。肿瘤学家杂志曾发表过一项研究表明,书写文字表达情绪不仅可以从深层次改变癌症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知,也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写字对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意义深远,尤其是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写字没有定型,可以“通过练字来炼人”。根据新西兰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可以得知:通过书写文字表达情感,更能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字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习惯、思路乃至气质,认真端正地写字是培养一个学生具有静心品质的重要途径等。写字其实就是写修养、写气质、写格调、写境界。我们经常说“字如其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时下许多中小学生,对于书写的态度已很漠然。有的甚至认为文字就是敲出来的,谁还写字啊?所以对汉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已很陌生,对书写汉字所带来身心健康和塑造良好的品质已认识模糊,长此下去,我们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命运将何去何从?
当下大学生和中学生喜欢沉醉于网络空间的游戏、聊天和视频中,少有写字的心灵美育活动,即使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大言不惭”缺乏诚信地在网上下载、拼接,鲜有手写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即使少有的作业独立完成,也是网络语言横行其间,什么“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人生就是刷牙,一手端着杯具,一手握着洗具”等等。这对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多元智能的开发、审美情趣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的出现无疑是新时代的新鲜事物,它方便、快捷、直观、生动、风趣的表现特点,为网民特别是青少年所青睐。但网络语言的泛滥又使得网络语言的负面效应在客观上超越了它本身的正效应,尤其它对汉语言文字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纯洁性造成了极大的损伤。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言说:“网络语言的异化倾向,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严谨和精致,并给我们的民族语言带来了冲击,甚至造成了一定的‘烧伤度’。”[6]
汉语言文字传承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存在的重要基石和载体,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语言对现代语言规范的冲击与影响,为了让汉语言文字发展有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为了让中华民族继续发扬其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和自信地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坚决淘汰那些粗俗,鄙陋的,对人们产生不良影响的词汇,引入优胜劣汰的原则来净化整个语言环境。网络语言既然称作“网络语言”,就应让它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网络空间,而不应无节制地将它泛化于所有领域和场合。只有这样,才能让汉语言文字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它独特的魅力。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1-10-2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2] 扬雄. 法言·问神卷[EB/OL]. [2015-08-16]. http://www. guwen-online.com/article-197907.html.
[3] 蒋勋. 汉字书法之美[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周洪波. 网络语言的位置[J]. 语文世界: 初中版, 2002(4): 4-5.
[5] 教育部:逼格等词语太低俗 到了非治不可程度[EB/OL]. [2015-08-1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101 6/16/8524160_506090086.shtml.
[6] 金民卿. 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的价值观引领[N]. 光明日报, 2014-04-21(11).
编辑 张 莉
Abuse of Internet Language Does Harm to Chinese Words
ZHANG Xun-zong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610106 China)
Nowadays, internet language become a part of our daily which not only plays a positive role but also a negative role. The internet language without language specifications even with rude words is overwhelming. The abuse of internet language does harm to Chinese gloriou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which should be governed.
internet language; abuse; Chinese; words; harm
G206
A [DOI]10.14071/j.1008-8105(2016)04-0040-04
2015 - 12 - 18
张勋宗(1958- )男,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