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定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2016-03-07 07:43:57
关键词:人才传统艺术

刘 杨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基于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定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刘杨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秀设计人才紧缺成为产业发展瓶颈。而现有研究缺乏对产业类型与人才培养定位关系深入思考。通过对产业发展时间与空间维度特征的研究,以文化历史、文化地理为视阈,在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分类基础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类型重新思考,并从宏观层面重新划分与界定。构建人才培养与各类型产业间的对应关系。提出以传统技艺型设计艺术人才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传承策略;以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为核心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策略;以地域特色设计艺术人才为核心的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以人才培养定位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提供参考。

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定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业态,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文玩、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13个领域[1-2],这些领域均与设计艺术密切相关。文化创意产业重视创新及个人创造力,主体是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卓越人才[3]。这与设计艺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特征一致。一般而言,设计艺术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主体,并在其产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很多国家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如美国纽约从事文化创意人员占全部行业雇员总数的12%,英国伦敦为14%,日本东京达15%。然而目前我国此类人群总数过少,如文化中心城市北京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仅占全部行业雇员总数5%[4],其中优秀设计艺术人才紧缺,严重制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关于设计艺术人才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研究中,学者刘卷、黎铮、华正伟等主要集中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5-7],鲜有关于人才培养准确定位思考,导致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这也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设计人才短缺的主要成因。因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台湾、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以及英国伦敦等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功案例调研或实地考察,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历史发展与地理特征思考,从宏观层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类型重新划分,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类型发展间系统关联,以期建构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基于传统技艺型艺术人才的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传承策略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托历史、民俗文化传承,以艺术人才精湛技艺为表现形式,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非物质文化特征的产业形态。包括各类传统手工艺、民族工艺、民俗文化等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以从业人员精湛技艺为关键。因此,与其产业发展相适的人才诉求核心为能够传承技术的技艺型人才。

(一)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非当下信息社会、数字化背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流形式,且地处边缘区域,产业规模有限。但其对历史、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构成当前非物质文化保护重要部分。同时,也丰富了信息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形式与内容,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可或缺部分。

1.规模小、边缘化。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在特定地区的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基础上与文化市场需求相结合发展成为产业形式,生存土壤非社会文化主流,生存空间也远离城市中心,具有边缘化特点。其产品生产以技艺为依托,以工作坊形式展开,规模与产量均受限。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与地方旅游业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出现不同产业类别集聚发展形式,一定程度弥补其个体发展规模小的劣势。如哈尔滨关东古巷以东北地方传统文化为依托将各类民族、民俗艺人集聚,吸引大量游客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2.非物质文化传承特色突出。传统文化产业以技艺传承为媒介,以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理解及个人创意思想为文化传承核心。此传承具有口传心授特点,师徒制为主要传授方式,文化与技艺传承中非物质文化特征显著,是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需保护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网络辐射作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出现融合趋势,并具有广阔开发潜能与空间,同时也为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多元文化创意元素。

(二)传统技艺型设计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特征决定其人才培养应将独特技艺与文化传承力放在首位。其中,独特技艺是根本,对文化、历史的传承能力是发展根基,二者构成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1.技艺性与独特性。技艺性是将传统文化物质化的一种能力,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物质性体现,也是传统技艺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属性。而独特性在技艺性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包括创作过程中操作技艺、加工工艺以及表现手法的独特性,是对技艺性的有益补充,也是创造特色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的必要条件。

2.传承性。传承性是指对传统文化发展脉络的理解与传承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益于创意生成的独到见解与思想,是文化、历史、传统传承能力动态表现,也是思想层面非物质性能力体现。为适应时代发展,此传承性还具有创新能力,即在传承现有传统基础上实现与当代主流文化融合的创新能力。

(三)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传承策略

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依靠传统文化与工艺,科技发展无直接影响。因此,传承传统文化与加工工艺的从业者和产业创意人才是影响其发展的主体因素,同时如何将传统文化创意产品与大众生活融合也是主要问题。

1.工作坊与创意体验融合发展策略。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是实现产业持续发展必经之路。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过程中,从业者以工作坊为平台,展卖产品与技艺,同时将创意产品引入受众日常生活,即以从业者创意为核心的生产产业与受众体验相结合,使人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传承,促使创意自然融入生活。一般而言,以创意体验为媒介使人们在享受精神产品同时,提高传统文化理解,培养传统文化自觉,进而提升社会传统文化品位。如我国台湾陶瓷业即为传统文化产业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并成功发展的典型实例。台湾陶瓷业以保护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核心,将优秀原住民文化、中华文化等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创造出独特风格与品牌,经营上以“体验”为核心,接近大众生活,成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拳头产业[8]。

2.资源共享发展策略。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与设计院所结合是改变其人才短缺、实现创意人才资源整合的必要途径。对传统文化产业而言,与设计院所资源共享,利于拓宽选拔优秀传承人才途径,同时设计院所成熟人才培养方案也为产业发展提供规范化、系统化、体系化人才培养模式。设计院所与产业间可通过网络平台,互相交流、交换创意理念,相互提升。设计院所可根据产业发展方向设置相应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课程,一方面尊重学生艺术创作个性发展,更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使传统产业传承性在学生中得到发展。而且,师生共入工坊,利于提升操作技艺水平,实现职业实践能力提升。通常情况,学生经过产业实践训练,可直接进入市场,独立完成创意工作,缩短传统产业创意人才培养时间,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实现产业与设计院所人才培养双赢。

如英国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创建文化创意产业与高等院校联系,利用高校资源为产业培养优秀创意人才[9]。我国台湾传统陶瓷业发展也体现与教育结合的创意人才培养策略。目前台湾60%~70%大中专院校均开设与传统陶瓷相关课程,莺歌高职是台湾第一所结合地方物产资源特色的学校,采用师徒制学习模式传承陶瓷制作手艺[8]。

二、基于创新型艺术人才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策略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主要指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以文化为原动力、大众传播网络为平台、信息交互为手段,科技性与创造性交融发展的多元化业态形式,包括动漫、数字娱乐、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信息等产业,产业间交叉发展、相互影响。因此,与其产业发展相适的人才诉求核心即适应信息化数字技术背景的创新能力人才。

(一)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以数字媒体及信息交互技术为核心,是社会发展主流产业,表现出信息社会强大传播力,因包含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多种业态形式,并以信息交互为媒介构成多元交织网络,体现出多种业态越界交互发展特征。

1.传播力强。信息社会背景下,网络技术与传播手段高度发达,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强大信息传播媒介与载体,传播环境数字化缩短创意者与受传者间信息交互过程,促使创意者思维融入创新元素,生产创意产品,传播空间得到延伸与拓展。并且,创意传播者与受传者间在信息传播中呈交互性和开放性特征,二者界限模糊,或可相互转换,即受传者可成为创意传播者,创意传播者也可成为交叉信息传播中的接受者,即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网络交互平台呈现强大传播力特征。

2.创新与越界交互发展。新兴多种业态交互融合文化创意产业,“越界”发展是其主要存在方式。在发展中,创新是多种业态交织、融合的润滑剂,也是发展动力。越界与创新互为依存,交互发展。如我国动漫产业,虽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与庞大消费市场,但由于缺乏创新性逐渐成为美国、日本动漫产业加工厂,进而失去大量本土受众群,严重制约产业发展[10]。

(二)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依存数字化、信息化、高科技的信息交互网络平台决定其人才培养要具有适应科技发展水平的前瞻性视野。科技性是人才培养重要部分,创造力是培养核心,同时,还要具有适应信息化网络传播的前沿技术能力。

1.创造力。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群体、创意城市及创意经济共同特征,是信息社会发展动力。鉴于创造力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重要作用,欧盟将提升全民创造力作为其产业发展规划重要部署[9]。一般而言,创造力是指产生新事物或以创新方式更新现有思想,以解决问题并拓展机会的能力[11]。由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生命周期短、更新迅速,因此对创意人员将创意产品推陈出新的创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越界”发展特征,创意人才创造力还体现在跨界创新能力上,即基于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这也是创造力发展途径,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必然产生创新性思想与产品。

2.科技性。高科技信息背景下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科学技术支撑,表现在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优势上,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科技意识与能力。包括覆盖图像、电视、网络和音乐等的数字化娱乐产业的数字交互技术、电子娱乐技术等,是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要环节。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创意产业将更加重视科技在创意产品与消费者交互中的重要作用。

3.传播性。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传播为目标,文化创意产品需要通过传播媒介向外界与受众扩散,人才是传播核心。从业人员传播能力及传播意识直接影响创意产品传播途径与传播技术选择,尤其对新兴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创意产品创造及生产平台自身具有强大传播特征。因此,传播性是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突出特征,人才培养也以文化传播为核心开展。一方面要求从业人员掌握数字化网络传播技术;另一方面也需要其具有多领域合作与沟通技能和国际化传播视野以及以创意产品为媒介的创意思维传播能力。

(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策略

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以多种业态“越界”与交互发展为生存基础,构成多元交互网络平台。因此,产业建设与发展关键即维护此网络正常运转,其中创意人才群体化发展及各专业多元化融合是发展动力。

1.创意人才群体化发展策略。创意人才群体化将成为信息社会背景下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生存与发展主要形式。策略核心是通过人才聚集,吸引包括企业投资在内的各类资源,随着创意人才群体化发展,构建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群,即以人才群体化为核心带动多种业态形式并存的整体文化创意产业群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如北京798艺术区就是通过创意人才群体化策略成功构建中国著名文化艺术园区。798艺术区聚集150个画廊,同时兼具娱乐休闲空间,形成由艺术创作者、经销商、艺术评论者群集,艺术馆、博物馆、艺术展会交织发展的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生态园区,年均吸引300万游客,带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与798园区相似的产业园区还包括上海M50创意园区、广州信义国际会馆、广州太古仓码头、广州T.I.T创意园、广州红砖厂艺术区等。美国纽约硅谷新媒体商业圈形成也是以下曼哈顿区创意人才群体化发展为核心,以纽约新媒体联合会为依托组成包括技术工人、专业设计人员、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的多元化人才群体。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探索文化产业新形式,将技术、艺术和商业相融合,将硅谷打造成著名文化创意产业中心[12]。

2.专业多元化融合发展策略。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就是多专业融合业态形式,各专业多元融合是其存在与发展基础。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产业形式多元化。是指各业态形式应具有开放发展视野及交叉发展意识。如动漫产业,以动漫设计为核心融合数字技术、影视技术、传播技术等多专业,形成开放、交叉发展的产业形态;第二,专业人才多元化。是指与新兴创意产业相关的多种专业人才融合发展,有利于打破专业间界限,实现不同专业间交叉与融合;第三,人才技能多元化。是指新兴创意产业人才应具备多种专业技能,包括其产业发展核心技能与外延技能。如广告产业创意人员不仅要具有广告创意与设计专业技能,还要具有相关数字技术处理、传播、管理、沟通等技能;第四,创意产品及表现形式多元化。是指能够充利用数字技术信息化网络平台,开发、创作具有多元表现形式的文化创意产品,如电影产业从业者在数字技术支撑下创作3D、4D电影,丰富电影表现形式和大众感官体验。

英国伦敦霍斯顿是文化创意产业多元融合的代表[13]。从边缘地区发展成为文化艺术中心,即充分利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戈德史密斯学院艺术创作者对艺术市场的需求,以英国艺术创作者在霍斯顿及其周围建立工作室与生活区形式构建多元产业形式,包括音乐工作室、电影院、酒吧和俱乐部,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当前霍斯顿集聚500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容纳多元创意人才,霍斯顿从老街区转变成伦敦最具影响力、创造力的新兴文化区域。

三、基于地域特色艺术人才的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地域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根植于某一地域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产业。地域特色文化是生存根本,地域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创造是发展方向。因此,与其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诉求核心即培养具有文化特色品牌创造能力的产业人才。

(一)地域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文化凭借传播场所推动地域经济发展。地域文化创意产业以地域文化为核心,打造独特地域识别性品牌,进而扩大地域影响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此过程中,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呈根植地域文化识别与地域特色品牌消费特征。

1.根植地域文化识别。各地域具有独特文化识别。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在根植地域文化基础上,通过梳理地域历史脉络、探究文化内涵,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与符号,依靠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实现地域文化信息传播。根植地域的文化识别利于地域声誉传播,为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竞争优势。如美国纽约作为艺术文化之都,即以艺术文化创建驰誉并始终保持艺术文化地域特色及识别性特征。

2.地域特色品牌消费。文化识别与传播以场所为媒介并与地域密切相关,然而地域经济与文化发展又离不开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特色品牌依赖地域场所,以意识与物质形态形式服务大众。首先,存在于象征与精神层面,生活中人们喜欢寻找各类文化氛围与环境,并融入其中。如喜居北京、上海者因其富有地域文化气息,这些人需要消费地域文化,也需要寻找地域文化场所,并融入其中[14-16]。其次,文化消费与文化产品、文化品牌紧密相关。文化产品、品牌生产场所对文化消费至关重要。如美国纽约集聚大量艺术创作者及大量画廊。画廊呈现艺术产品根植场所及其产生、发展、成熟过程,艺术创作者、艺术产品及地域文化场所共同构成地域特色品牌识别标志,并成为当地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定形式[17]。

(二)地域特色设计艺术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地域文化创意产业以地域文化识别与消费为特征,地域文化是产业生存核心。因此,文化性是人才培养重要内容,而创意人才技术与审美能力是实现地域品牌识别与消费的必要条件。

1.文化性。文化是创意产业发展原动力。对地域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地域文化是产业特色标志,文化性是从业人员重要能力,也是生产地域特色文化产品的必要条件。即在充分理解地域历史基础上,以知识与智慧为核心,以文化产品为媒介传播地域文化的能力。文化性也是地域创意人才、从业人员意识形态体现,创意人才对地域文化理解直接反映在设计文化产品上,并对大众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情感等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地域乃至社会文化环境。

2.技术性与审美性。科学与技术是传播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创造文化产品的必要手段,地域文化产品的生产,依赖特殊技术对特定地域资源的加工。审美性产品形式特征又是对技术操作手法与形式的规约。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与影响,是表达特色地域文化产品的必要条件,也是产品设计与创意人员的必备素质。因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性与审美性是评价设计与创意人才素质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培养本土创意人才立足点。

(三)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地域文化创意产业以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为核心,而地域品牌塑造又是文化创意产业链上多产业聚集作用的结果,其中设计与创意人才是促使整体产业链协调运转的关键因素。

1.以设计与创意人才为媒介的地域文化集群策略。文化创意产业以地域文化、地区资源为主导,是产业间地理集聚的环境集合,构成以地域为核心,各产业间集群化发展基础,而设计与创意人才在此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设计与创意人才团体化是发展关键,是形成集群核心要素。地域文化集群策略即以地域文化再生与延伸为目标,地域经济发展为中心,通过地域文化基础建设以及地域特色艺术文化节,构建以设计艺术创意人才与艺术创作者为核心的各产业聚集的文化环境,使其相互作用与影响,促进地域文化发展。

如深圳大芬村将地方文化历史融入地域产业,在发展“老工厂、老村落、老城区”理念下,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以文化为中心,吸引艺术人才,以艺术创作者和设计与创意人才群体化发展带动城市边缘区域。如今4 km2的大芬村已成为汇聚5 000多艺术产业从业人员,800多间艺术商铺、画廊,涵盖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雕塑的文化产业园区[18]。

2.以设计与创意人才为主导的地域文化品牌策略。地域特色文化品牌是地域识别性重要因素,是地域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核心。创造有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关键是拥有挖掘地域文化创意内涵及特色创意理念的创意人才。以地域资源为基础建立文化品牌发展战略,是以人才为主导,在挖掘与塑造地域文化内涵同时,打造包涵领域归属感、区域认同感、荣誉感的品牌文化。以文化品牌带动地域经济发展,以地域经济发展吸引资源,实现品牌延伸与拓展,进而将地域特色品牌以艺术创意人才为依托引入国际市场。

如哈尔滨冰雪文化体现的冰雪艺术创作者及相关创意人员在品牌构建中的主导作用。冰雪文化是哈尔滨地域文化品牌,在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冰雪资源基础上,通过举办冰雪文化艺术节、国家和国际级冰雕、雪雕大赛,充分发挥艺术创作者及艺术团体在冰雪文化创作中作用。在品牌传播中,以艺术创作为核心,通过推出优秀冰雪文化作品扩大哈尔滨冰雪文化品牌影响力,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地理、资源、信息、传播、管理等多专业、多行业相互作用、交织的网络系统,发展以时间为维度,是社会、历史、时代背景的映射;以空间为维度又与地域、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以设计艺术创意人才为节点,形成各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群,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系统各环节交互协作与良性循环。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网络交互发展,各产业将出现越界、融合发展趋势,加大人才培养定位研究难度,同时以何种人才培养模式支撑相应人才培养定位方可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将是后续研究重点。

[1] 范长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2] 郑洪涛.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08.

[3] 田冰.传播学视野下的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4]Zhang Huishu,Zhang Jianing,Li Xiumei.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eir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J].2010 IEEE,2010.

[5] 刘卷.基于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艺术与设计,2009(9).

[6] 黎铮.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创意人才培养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7] 华正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齐旭.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9]Dagmar Veselá,Katarína Klimová.Creative Industries and the Place of the Arts in University Interpreting-translation Programm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5).

[10]朱贵杰.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1] Kent T.Creative Space∶Design and the Retail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7(9).

[12]Michael Indergard.What to Make of New York’s New Economy?The Politics of the Creative Field[J].Urban Studies,2009(5).

[13] Andy C Pratt.Urban Regeneration∶From the Arts‘Feel Good’Factor to the Cultural Economy∶A Case Study of Hoxton,London.[J]. Urban Studies,2009(5).

[14] Florida,Ric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Leisure,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M]. New York∶Basic Books Press,2002.

[15]Clark Terry N.The City as an Entertainment Machine[M].Oxford∶Elsevier,2004.

[16] Lloyd,Richard.Neo-bohemia∶Art and Commerce in the Postindustrial City[M].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5.

[17] Elizabeth Currid.Bohemia as Subculture;“Bohemia”as Industry-art,Culture,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2009(4).

[18]Li Siming,Cheng Hungha,Wang Jun.Making a Cultural Cluster in China∶A Study of Dafen Oil Painting Village,Shenzhen[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3).

F21;J12

A

1672-3805(2016)03-0045-06

2016-04-24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以设计艺术人才为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2014 B009);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设计艺术视阈下黑龙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14BG03723)

刘杨(1978-),女,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设计学与建筑学。

猜你喜欢
人才传统艺术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纸的艺术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