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胡秋香
(山东省 莱州市人民医院 261400)
[DOI编码]10.3969/j.issn.2095-9559.2016.03.105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病人的赖以生存的“生命通道”,由于透析方法的进步,透析病人可以存活20年以上。因此,血管通路应该能维持更长时间。而且前动静脉内瘘使用3年成功率为65%~75%,其维持时间的长短与病人动静脉条件外,还与内瘘术后护理和使用是否恰当有关,现就我们对内瘘护理的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1 临床资料
我们自2015年2月以来共行动静脉内瘘手术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17~80岁。其中原发性慢性肾炎、肾病病人12例,糖尿病肾病4例,痛风性肾病3例,高血压肾病5例,上述病人均行碳酸氢盐血液透析。
2 护理体会
2.1做好卫生宣教 教会病人配合保护自身内瘘,应做到透析前保持手臂清洁,透析后穿刺部位要避免当天接触水,瘘侧手臂避免提负重物或重压,每天2~3次自我检测瘘管有无震颤或血管杂音,以免感染及瘘管闭塞,发现瘘管震颤或血管杂音消失或疼痛应立即来院诊治,若有假性动脉瘤者,应用弹性绷带加以保护,避免持续扩张及意外破裂。
2.2 功能锻炼 术后第1天起,每天用红外线或频谱仪照射,每天2~3次,每次20min,至内瘘形成折线后1周,术后5~7天,开始内瘘强化护理。方法是:一手紧握术肢的近心端,而后术侧反复交替进行握拳和松拳动作或反复挤压握力球,使头静脉怒张方为有效,每次连续运动20次,每天5~8次,间断热敷怒张方为有效,每次连续运动20次,每天5-8次,间断热敷内瘘以上静脉,每天3~4次,以促进血管扩张,静脉管壁增厚,功能训练时注意动作轻柔,握拳力度由小至大,逐渐增加强度。
2.3 掌握正确穿刺要点
2.3.1 正确选择穿刺点 若血管条件许可,动脉穿刺点应离开吻合口3cm以上,静脉穿刺点应尽量离开动脉穿刺点8~10cm以上,避免与动脉穿刺点在同一血管上,以减少血管通路循环,提高透析效果。
2.3.2 采用正确的穿刺方法 首选绳梯法,即穿刺点不固定,且新穿刺进针点距离上次的纽扣一样,固定几个穿刺点,轮换使用,切忌使用定点法。采用正确的穿刺方法,其目的在于使整条动脉化的静脉血管受用均等,血管粗细均匀,避免固定穿刺或小范围穿刺而造成受用多的血管壁受损,弹性减弱,硬结节疤痕形成,有的甚至形成动脉瘤。
2.4 正确的止血方法 血透结束后,止血方法要正确,拔针时将2块2cm×3cm大小的纱布卷按压针眼将针拔出,压迫时要压住2个点,即皮肤进针点及血管进针点,血管进针点位于皮肤进针点1.5~1cm处,手臂可稍太高,以减少静脉回流助力,加快止血,压迫力度要适宜,以不渗血并能扪及震颤或听到血管杂音为度,时间勿过长,10~15min即可,如拔针后30min仍有出血,要核对肝素用量,必要时应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活性以缩短出血时间。
3 结果
通过我们对内瘘病人加强护理,使用7年以上的内瘘有12例,其中一例男性病人已使用10年,除肾移植死亡外,内瘘使用5年以上病人有9例,血流量达200~260ml/min,且维持通畅,无一例发生感染及形成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可见,只有熟练的穿刺技术,周密而细致的内瘘护理及病人的自我保护,才能真正延长病人的“生命线”。
[中图分类号]R473.55
[文献标识码]B[学科分类代码]320.7120
[文章编号]2095—9559(2016)03—2181—02
[收稿日期]20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