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主持: 《软件和集成电路》杂志总编辑 郭嘉凯(左)
对话嘉宾: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副总信息师 张根周(中)
国网信通产业集团北京中电普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杨宁(右)
2015中国软件大会“对话CIO”环节,主持人邀请业内嘉宾共同围绕“能源行业如何创新发展”的主题,就传统电力行业如何在“互联网+”的形势下,探索最佳实践提出了新的思路。
互联网基因正在贯穿电力的各个环节。电力网络架构将发生变化,通过通信的全覆盖和运营商的合作,在线上支持各种应用。未来,“互联网+电力服务”会催生新的服务模式,电力服务模式将产生明显变化,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方式将得到普及,客户与电网双向互动即变为现实。随之而来的是,电网发展理念将发生变革。
Q:怎么理解和看待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定义呢?
张根周: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个定义,第一是智能电网,第二是特高压电网加清洁能源。所谓全球能源互联网,这是在“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上,结合全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来进行资源配置。目前资源分布非常不均衡,涉及到太阳能的量非常大。如果开发5%,就够地球人使用。实际上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是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也是以特高压电网为基础,加上现在的传感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之后形成的新型电网。目的是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和实现资源的配置,能够为我们保证安全、经济、可靠、绿色的能源输送。
智能电网的含义包括:第一,三流合一,实现电力流,业务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第二征就是实现自动化,互动化和信息化。从内涵来讲,一是“坚强智能”。二是广泛互联,广泛互联就是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的规划,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全国联网,下一步洲际联网,最后实现全球联网。
杨宁:回顾一下电力行业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应该说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但互联网是近二三十年才有的事情,但他们的一些理念或者说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是相通的。比如说从最开始原始的发电机,逐步发展到电网,智能电网,以及互联网,这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在不断地强化这种互联互通的精神,不再以单个个体自转,而是更多地围绕全面的整体公转。所以才会有电网出现,才会有能源互联网出现。互联网也是这样,有了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是信息的分享、共享、交换,这是相同的地方。
当然不同的地方很简单,非常容易理解。电网主要是输送电的,互联网+电力,这会对电力行业带来很多变化。传统的模式和新兴的模式完全不同,如智能电网,其中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是海量的,且能形成互动。包括电网的检修人员、维护人员的互动,也包括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这个互动也变得更加频繁,甚至是从单向变成双向。
Q:在电力和互联网结合的过程当中,大数据、云计算能发挥怎样的价值?
张根周:国家电网公司目前服务了全国将近90%的领域,有11亿用户。从国家电网公司十年来信息化发展来看,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从规划建设到生产营销,包括交易到财务物资所有核心业务全部信息化覆盖。已经积累了约5个PB的数据,这对企业管理甚至社会管理也能起到作用。第二个层面就是在企业管理层面,公司建立了三级运营监控中心,职能是对企业进行监测,分析调控和展示,也运用了大数据技术。第三个层面是风险控制,企业通过ERP建设实现流程化,我们通过监测流程的核心节点,有风险的节点,把有用的信息抽出来进行风险预警。
Q:“互联网+”与电力行业的结合,带来了什么机会?
杨宁:当初我们在构建智能电网时,就考虑把智能电网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完善结合起来,智能电网作为基础支撑,构建一个更大的公共服务平台,这个服务平台可以为社会大众服务。从我们自身来看,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从市场的拓展上,和国内很多城市,包括一些园区管委会都有大量的接触和交流,已有自成体系整套的智慧园区,包括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的落地。这背后依托的是我们自己的一些科研技术、产品,包括芯片、通信装置等。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整体的解决方案,从基础建设到工艺、到搭载在上面的软件平台,到最底层的应用软件,一整套云的数据中心建设。当前,我们既可以服务于国网这样的大型企业,同样也可以服务于政府,这从技术层面来说都是相通的。
张根周: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对于电网企业,特别是在用户服务方面,我们也推进了很多工作,比如掌上电力。原来客户缴费要到营业网点,现在通过手机即可完成,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互联网+”社会服务,通过这个服务,就能精准了解到客户的电表在什么线路上,线路上客户是谁,同时还可以给客户发短信,对客户进行精准服务,当然,在这个基础之上还有很多可增值的业务空间。通过这方面的探索,也给未来电力行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据现场对话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