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才勇
今年各种新名词风起云涌,年初的时候是“互联网+”,年尾的时候已经是大数据了。从我们的角度而言,这里面是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简单区分。
前些年推动两化融合,传统方法就是用软件的方式,把我们规范化的管理用信息化的手段来体现。“互联网+”就不一样了,更深地涉及到研发生产甚至是整个商业模式的重塑、改造或者说跨界的颠覆。
当我们真正跟用户接触时发现,许多用户只是听说过软件,有“互联网+”这些概念,但从来未做过信息化,甚至不知道如何把流程规范起来,用软件的方式表达出来。
但这些传统产业,正是我们“互联网+”的主力。在全国信息化领域中失败的例子非常多,往往满足自己当初设想的信息化项目成功率是非常低的。这里面基于信息化失败理由非常多,举一个20年前碰到的例子,这个例子现在在我们传统企业中依然会碰到。
20年前,我和几个小伙伴提出帮助一个屠宰厂解决生猪屠宰过程中信息化管理问题,这个信息化实际上非常简单,我们完成了,但执行一段时间后就不值钱了。
原因是过去在屠宰厂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屠宰的猪是不同养猪厂送过来的,两个养猪厂送过来的猪用一个栏杆拦着,这会发生这边猪跑那边去,那边猪跑这边来的情况,用信息化手段后,发现问题来了,比如说A养猪厂送过来100头猪,这个猪栏宰完之后发现有99个猪头,有一个猪跑到另外一个栏里面了。过去很简单,把另外一头猪拿过来,一头猪产生100斤肉,把100斤肉加上去就行了。
传统企业遇到最大的问题是,自身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还未规范化就直接上信息化。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因为要让一把手来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所以在“+互联网”过程中,简单的理解就是让传统企业管理规范化,用软件的手段来实现。
到了“互联网+”后,这个问题就更加麻烦了。因为这涉及到思想改造,涉及到整个生产模型的改造,这个过程更加复杂。
在信息化过程中,这些问题不是由我们来解决,而是由软件厂家解决。我们软交所聚焦在交易环节,就是“互联网+”碰撞的开始环节,这里我们总结了普世性的四大问题。
第一是交易信息。我们真正有一个企业要信息化的时候,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反过来现在具备这个能力的企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批量用户进行信息化。
第二,交易价格。这是软件领域中老大难的问题,定价难。这个软件到底卖多少钱?在软交所里面遇到大量的问题是最原始的问题,同样的解决方案,有人报15万元,有人报50万元,有人报100万元,对每家来说到底应多少钱,这是很大的问题。
第三,技术门槛。在软件信息化过程中,曾经有一个专家说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软件信息化过程中有文盲和科学家的对话,可是不巧的是这个文盲有钱,我们想让他掏钱,如果他对这些东西,对技术充满畏惧,他也很难下决心进行信息化。
第四是交易过程过于复杂,尤其是信息化的过程,从签合同到最后的交付完成,基本上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的时间,这个过程中如何掌控,变成了他们共性的问题。所以我们软交所聚焦于这四个问题来提出一些共性的解决方案。
从2014年开始我们的主要定位是,站在甲方的角度,为每家企业解决问题,我们希望软交所能够成为公共的CIO。我们是交易过程中的中立的第三方,我们软交所的所有交易过程要规范化。在软件交易过程中专业服务支撑的能力是我们跟技术管理相关的一点,但许多时候我们又会依赖于我们的软件企业来解决。
我们软件交易所的主题词是“交易所不是软件公司,是为软件交易服务的。”我们只是用户实现用互联网思维高效完成信息化的保障者。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们发现,既然是软件交易所,我们还是要用交易所的模式来做。在这个过程中有很痛苦的论证过程,因为软件是典型的非标准化的交易,交易所是标准化的交易所,所以今年在做一件事,尝试软件非标准化的交易。
现在我们软交所主抓三个标准体系,一是价格的标准体系,二是采购标准,三是交互标准。我们正在制定大数据的交易标准和大数据交易的通用功能的标准,这是国家标准,我们在牵头做。现在包括最不标准化的项目招投标交易,我们也在制定标准。
我们软交所希望从甲方需求的角度制定标准,最后能够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使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让大家方便地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
(根据演讲内容整理,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