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辛福 李剑锋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青岛科技大学 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黄孝纾《劳山集》之文学价值探析
吕辛福李剑锋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青岛科技大学 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266061)
[摘要]黄孝纾是民国以来少有的全才型学者,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中文系“五岳”之一,诗、词、文、画样样俱佳,《劳山集》是他毕生创作的崂山题材诗、词、文的精华,出版后长达几十年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直到近年来才开始为学界所关注。《劳山集》全力歌咏一座山,集中的诗、词、文质量上乘,在形式、文体、内容、数量、成就诸多层面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全面丰富和提升了崂山文学的内涵和水平,在当代山水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黄孝纾;劳山集;崂山;崂山志
黄孝纾,字公渚,号匑庵,福建闽侯人,1900年8月生,1964年去世。黄孝纾是民国以来少有的全才型学者,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中文系“五岳”之一,与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齐名,诗、词、文、画样样俱佳,他“能书能画,能诗能赋,尤其是写得一手好骈文”,“其成就方面之多是少见的”。*董治安:《怀念黄孝纾老师》,载《山东大学建校五十五周年特刊》,山东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页。《劳山集》(按,劳山即崂山)是他毕生创作的崂山题材诗、词、文的精华,《劳山集》出版后长达几十年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直到近年来才开始为学界所关注,本文就其文学价值作一综合评论,以引起方家重视。
一、《劳山集》的创作及流传
黄孝纾在青岛居住时间最长,他留下的诗画作品也多与崂山有关。1963年,他积累几十年的崂山诗词作品在香港结集出版,名为《劳山集》,由其学生王则潞自费刊刻,印量很少,由于受到国内政治运动影响,大陆很难见到这本书,1966年,台湾文海出版社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四辑中,收录了成惕轩所藏黄孝纾《劳山集》的影印本,这部珍贵的文集得以公开出版发行,直到今天,我们所见《劳山集》仍是这个版本。*按,笔者本文所用《劳山集》即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本,下文不再一一注明出版社、出版时间。
近半个世纪以来,大陆一直没有正式出版黄孝纾的《劳山集》,即便是在青岛,也很少有人知道,青岛市崂山区方志馆直到2014年才首次收藏韩维湘捐赠《劳山集》的影印本,“填补了崂山区方志馆馆藏空白”*http://www.sdsqw.cn/news/hrnews/2014sxszxx/201408/article_29731.htm。。近年来黄孝纾作为民国时期的重要学者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山东大学王培源教授和青岛大学刘怀荣教授的研究成果首屈一指,分别从黄孝纾的生平交往、学术成就等方面作了一些专题性、综述性的研究*按,具体文章参看,王培源:《一份尘封的〈楚辞研究〉——简说黄孝纾先生的〈楚辞研究〉》,《中国楚辞学(第十辑)》2007年第3期;刘怀荣:《黄孝纾生平、创作与学术成就述略》,《文史哲》2008年第4期;刘怀荣:《黄孝纾先生的诗文创作和治学特点》,《文史哲》2011年第5期;刘怀荣、苑秀丽:《黄公渚与周至元交游考论》,《东方论坛》2015年第2期。,有筚路蓝缕之功,但囿于史料缺乏,对于黄孝纾还有许多待解之谜,现有研究成果对黄孝纾《劳山集》关注不够。笔者认为,《劳山集》在崂山文学和当代山水诗词发展史上的贡献,目前还没有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有必要向学界评介《劳山集》的文学价值,以铭记黄孝纾对崂山题材文学创作作出的突出贡献。
二、《劳山集》的文学价值
(一)首先,从文集收录的作品数量和作品反映的崂山人文景观的丰富性方面来讲,黄孝纾《劳山集》在当代崂山诗文领域中首屈一指,他对崂山历史、人文、地理的熟悉程度,目前学界还无出其右者
关于崂山题材诗歌的创作渊源,从现存文献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崂山地处东海一隅,远离中原,交通不便,在古代不如泰山、庐山那样知名,“罕见唐宋诗人记载”,“文献阙佚,名不能与五岳争雄长”*周至元:《崂山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从《万古崂山千首诗》的收录情况看*按,该书收录自汉历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325位诗人的1200多首与崂山有关的诗歌作品,虽还有阙疑和遗漏,但应该算是目前收录崂山诗歌较为完整的辑本。青岛市诗词学会编,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元代以前涉崂题材诗歌仅有20多首;元、明以来胶东、即墨地区一些文人开始创作崂山诗,数量开始逐渐增多;近代随着青岛知名度提升,尤其民国时期大量文人来青岛避暑或居住、讲学,崂山开始进入民国文人的视野,崂山题材文学作品数量开始大幅上升。依《万古崂山千首诗》所收录崂山诗词看,自唐代至民国时期,单一诗人创作崂山诗歌数量超过10首的共有20人,这20人中诗歌创作数量最多的是明代诗人蓝田,共有49首崂山诗歌,作为对比,黄孝纾《劳山集》中仅诗歌就有137首*黄孝纾:《劳山集》,第139页。,是蓝田诗歌数量的两倍还多。不过,由于《万古崂山千首诗》的编者在编选之初并没有发现这本尘封的经典,故黄孝纾整部《劳山集》中无一首诗词入选。
《劳山集》中的作品不仅数量多(按,黄孝纾凭一人之力创作词135首、诗137首、文13篇),而且创作时间跨度长。黄孝纾这些作品不是为某一次崂山游玩而作,而是作者几十年间游崂山诗词创作成果的积累。在《劳山集》“自序”中,黄孝纾说自己“性好游”,“少长山麓,日对三标、石门诸峰,神游焉”(按,三标、石门皆崂山景点),后来在“甲子丙寅间”,“始偕友就力所胜,间一游焉”,也就是说,黄孝纾是在1924年至1926年间开始游崂山,这个时期开始写作崂山诗,即《劳山集》中第一篇,《青房并蒂莲·甲子夏日偕依隐、毣弟登劳山绝顶巨峰》。
“自序”中介绍,后来“乙亥夏,养疴九水”(按,九水也是崂山主要景点),在北九水景点休养期间,黄孝纾有机会多次深入崂山一些景点,“穷极幽隐”,写成《劳山百咏》。“嗣后游渐数,篇章日增”,估计到晚年黄孝纾应该积累了很多崂山诗词,这从黄孝纾的学生、也是他50年代执教山东大学期间的助教郭同文的回忆文章中得到了验证。郭同文回忆称“50年代中期”,有一次课后,“他让我和他一起,像谢灵运那样到深山探奇访胜。我们一起,日游南九水,暮宿崂山饭店。第二天,又一起登上了崂顶”*郭同文:《忆文学史家黄公渚》,《春秋》2015年第1期。。这次与学生同游崂山,黄孝纾作了两首词,在郭同文的文章中写道,“黄先生半夜醒来,望着皓月挂在山峰之上,不觉诗兴大发,作《清平乐·秋日游南九水》词一首”*郭同文:《忆文学史家黄公渚》,《春秋》2015年第1期。,“第二天黎明时我们便登上了巨峰——崂顶”,“我和黄先生站在巨峰的大岩石上,只见碧波万顷的大海就在崂山脚下,这时候,他诗兴大发,作了《浣溪沙·崂顶》词一首”*郭同文:《忆文学史家黄公渚》,《春秋》2015年第1期。。笔者翻查《劳山集》发现,《劳山集》中的确收录了这两首词,题目、内容与郭同文提到的基本一致,于此可见,《劳山集》所收录黄孝纾崂山诗歌作品,应该跨越了30年左右,这在文人崂山诗词创作中也是独一无二的现象。
(二)其次,《劳山集》丰富了崂山文学的内涵和题材
《劳山集》收录诗、词、文三种文体,所咏范围不仅遍及崂山众多景点、时令节气,还包含崂山近郊名胜古迹,部分诗作还涉及崂山风俗人情,创作水平高,覆盖范围广,这是近代以来崂山题材文学创作中的重大突破。
我们通过《万古崂山千首诗》以及几本主要的崂山志书发现,历来崂山文学作品以律诗为主、散文为辅,《万古崂山千首诗》选集中的1000多首诗全部是五言、七言律诗,没有四言、六言诗,更没有一首词;除律诗外,在黄宗昌、周至元、蓝水三人分别著述的《崂山志》中收录了数量很少的崂山游记。黄宗昌《崂山志》卷八仅列有7篇游记,周至元《崂山志》“例言”中提到,黄宗昌的《崂山志》只是选取几篇游记作为卷八“游观”的内容,过于简略,为补此不足,周至元曾经广泛搜集“有关崂山典籍凡六十余种”*周至元:《崂山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7页。,“将有关二崂之文献及诗赋颂赞等,广行选载”*周至元:《崂山志》,齐鲁书社1993年版,第7页。,把搜集整理到的崂山题材文学作品单列一卷“艺文志”,作品数量和体裁样式都大大超越了黄宗昌《崂山志》,共有“游记”、“文献”、“赋”、“颂赞”、“杂咏”五大类,其中“杂咏”部分收录唐代以来83位诗人五言、七言律诗100多首。*按,民国二十三年,黄宗昌的《崂山志》修订再版,附有周至元的《游崂指南》,其中收录“名胜题咏”律诗、绝句共计46首。但周至元所录诗人多数是明清时期即墨的乡贤秀才,知名度不高,诗歌水平也一般,另外,蓝水所著《崂山古今谈》也收录了数量较多的崂山题材诗文,但质量同样参差不齐。
在这个背景下,黄孝纾《劳山集》对崂山诗词创作水平和崂山文学内涵提升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先来看民国著名词人叶恭绰和文学史家钱基博对黄孝纾的评价。叶恭绰说,“综读全卷,以一人之词,遍咏一山之胜至百十阙,昔人无是也。抑模山范水,幽奇峻削,光采陆离,拟之正则、相如、灵运、明远、郦亭、杜陵、辋川、昌谷、柳州、介甫、皋羽、铁厓、友夏、石巢之文与诗,殆一炉而冶之,词中亦无是也。余诵古人之词至万余首,不得不推此为苍头异军,不但于沤社拔戟自成一队而已,山川有灵,定惊知己”*黄孝纾:《劳山集》,第9页。。
叶恭绰说黄孝纾全凭一人之力,遍咏崂山之胜景至一百多首,这是前无古人的成就,把黄孝纾与历史上的著名山水词人比较后,不由得发出感叹,“余诵古人之词至万余首,不得不推此为苍头异军”,而学界称黄孝纾为崂山“知己”的说法,也最早出现在这里。“苍头异军”和“山川知己”的评价值得注意,这是学术界首次分别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积极评价《劳山集》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指出,黄孝纾能做到“融情于景,而抒以警炼之词,效鲍照以参郦道元;夹议于叙,而发以纵横之气,由庾信以窥范蔚宗”*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73页。,钱基博把黄孝纾放在与两晋南北朝名家同列的背景下观照其诗词创作成就,提到了黄孝纾创作的两大特点,融情于景与夹议于叙,这并非溢美之词,通过与历史上的其他词人比较,我们细读《劳山集》中的一些诗词作品就能发现,黄孝纾所写崂山诗词确实比前人更高一筹,我们结合两首具体诗作的比较,看黄孝纾的创作特点:
下清宫(黄念昀*山东即墨人,道光年间举人,《万古崂山千首诗》收录其诗歌作品21首。)
芝术芬芳石气浓,万山深处客扶筇。
寻幽时有沾衣藓,美荫常悬偃盖松。
翠巘四围初转屐,琳宫一簇不闻钟。
地偏浑欲忘长夏,犹自嫣红发耐冬。*青岛市诗词学会编:《万古崂山千首诗》,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下清宫夜宿迟袁道冲不至(黄孝纾)
阅世堂堂一耐冬,迟来花事负芳秾。
心光明共月千里,诗意深于山万重。
泉脉自穿枯涧石,岭云不隔上方钟。
翛然长啸知谁和,涛卷前峰百尺松。*黄孝纾:《劳山集》,第100页。
两首诗同为七言律诗,韵脚相同,诗中所出现景物也大致相同,都有耐冬、松、钟,以及山、岭、石,但在《下清宫夜宿迟袁道冲不至》中,黄孝纾起笔就写眼前的耐冬,物我交融,“迟来花事负芳秾”,接着又从眼前的景物延伸开去写胸中的诗意,“心光明共月千里,诗意深于山万重”,最后又落脚在景与人的互动合一上,长啸谁和,只有“涛卷前峰百尺松”,黄孝纾的诗作,意境空灵而悠远,并不滞于眼前景色,融情于景,物我合一,别有一番韵味,直追东晋南朝人的山水诗。反观黄念昀的诗,在整体上并没有摆脱寓目辄书式的纪游诗窠臼,诗中兴寄也不明显,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在扩大崂山诗词的表现范围方面,黄孝纾对崂山景点的全方位歌咏,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举。黄孝纾在《劳山集》“自序”中提到,“劳山天下之壮观也,峰崮、河流、瀑布、涧谷以及精蓝、洞府、浮图、亭观,可指名者以百数”*黄孝纾:《劳山集》,第13页。,面对如此众多景观,黄孝纾也叹息历来“游者惮于登陟之劳,罕涉其境”,所以“山之全力受自天者未尽宣泄”。崂山景观众多,道路险滞,部分景点人迹罕至,并非三两日游观便可尽览,历代更是少见崂山篇什,崂山如此胜境,有养在深山人未知之憾。黄孝纾发力为之,希望“能尽山之秘”、“能尽耳目之奇”,让这座海上名山逐渐为更多人认识,从而让崂山美景能“尽泄天壤间”。
为此,他在《劳山集》中几乎是对崂山进行了全景式的文学再现。在《劳山集》“东海劳歌”部分,收录黄孝纾的135首词,基本上是每首词歌咏崂山一处景点,或咏崂山景点之四时变化,几乎没有重复,仅词牌名就有60多个,具体景点近百处,如华严寺、巨峰、太和观、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白云洞、天门峰、蔚竹庵、鱼鳞峡、王子涧、美人峰、华楼宫、明霞洞、八仙墩、石门峡、外九水、内九水、北九水、南九水、狮子岩、仰口等。在137首诗中,作者所咏内容不仅涵盖崂山主要景点,而且部分景点是135首词中所没有写到过的,如《柳树台》、《一气石在三茶山》、《舟中望劳山》等。无论诗或者词,即便是对同一处景点,也着重写四时节气变化,从不同视角去写出独特面貌,给人全新感受,如《闲中好·劳山四时歌》写崂山春夏秋冬四时景色,《春日招同张子厚、沈治丞、金祝君驱车至少山观花》、《戊辰秋日与螴弟过观川台小憩洪氏别业》、《山中大雪宿九水饭店》等分别写了春天、秋天和冬天大雪后崂山的景致,在《十六字令·劳山八忆》中,写出了晴、阴、朝、昏、风、花、雪、月八种气象条件下的崂山景色变化,发人之未发。总体而言,《劳山集》对崂山的全景式书写,在文学作品中再现了一座完美的崂山,称黄孝纾为崂山“知音”,甚为恰当。
(三)再次,从文学创作形式方面看,《劳山集》中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形式特点
整体上看,《劳山集》按文体分成了诗、词、文三大部分,围绕共同的创作主题——崂山——合而为一,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又多用组诗、组词,《劳山集》中律诗、绝句、五言、七言、歌行体、乐府体诸体皆备,词牌名多且大多是长篇,展现了作者灵活的体裁驾驭能力和娴熟的遣词造句才能。此外,《劳山集》中的作品,大都在文后汇集了当时名家的精要点评,字字珠玑,恰如其分,犹如画龙点睛,对读者理解具有导引作用,这种编排形式新颖独特,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可见黄孝纾对读者阅读接受的重视。
1.《劳山集》对崂山主要景点的描写多采用组词、组诗形式。组词、组诗更便于在同一题目下对景点作集中描述,凸显共性,形成联动效应。如《春去也》*按,《春去也》即《忆江南》,唐代刘禹锡曾作《忆江南》,有“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句,因又名为《春去也》;白居易也曾作《忆江南》三首,第一首《江南好》,第二、三首为《江南忆》,故该词牌又名《江南好》、《江南忆》。,词前有序曰:“胶东人呼峰为崮,崮读若个,山中峰以崮名者,不可一二数,口占二十二解”,这里的“二十二解”即22首词,分别写崂山各具特色的22座山峰,如第五首:“凤凰崮,昂首俯华阴。慧炬钟鱼禅呗起,福堆灯火市声沉,日暮一登临。”第八首:“那罗崮,卓立石门山。俯瞰中心云四面,长河如带月如烟,钟梵出云间。”第十九首:“龙泉崮,俯视苟树台。天外苍虬长剑倚,日边青鸟小槽回,万壑起风雷。”这22首词句式、字数一致,都用了同一个词牌“春去也”,是典型的组词,这样的作品还有《梦江南·北九水樵歌》与《外九水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桂殿秋》和《劳山纪游百咏》。《桂殿秋》也是特色鲜明的组词。历来崂山诗词创作,所咏内容大都集中于佛院道馆、九水大崂景区,对崂山近郊景色几乎没有涉及,《桂殿秋》则专门选取了崂山近郊的一些景观,如丹山、少山、李村、月子口、法海寺、石门庵、财帛涧、霸王台、海神庙、烟台顶、慧炬院等,在同一词牌下作了集中呈现,其中部分人文景观今天因为市政建设或人为破坏已无法再现,这组词的出现,为我们了解崂山近郊景观保存了部分往日风采,这组词的存在,也为黄孝纾游历之广、对崂山了解之深作了最好的注脚。在诗之部——劳山纪游集中,也有组诗呈现,规模最大的当属《劳山纪游百咏》,收录黄孝纾七绝100首,集作者数十年间游崂诗作,几乎将崂山天然、人文景观一网打尽,这100首七绝诗,没有任何重复歌咏之处,诗中呈现出自然、人文、地理、历史、掌故、传说,以及山中特产、珍稀动植物,琳琅满目、包罗万象,信息量极大,可以算作是一部小型的诗歌版的“崂山志”。
2.除了组词、组诗的形式特点,《劳山集》中的散文部分,尤显黄孝纾的骈文成就。钱基博曾盛赞黄孝纾的骈文写作,认为与古代优秀的骈文大家不相上下。在《劳山集·辅唐山房猥稿》中,黄孝纾精选骈文《登巨峰记》、《石老人游记》、《外九水游记》、《内九水游记》、《白云洞记》等13篇,篇篇都是精华,前人评价甚高,认为可以比肩郦道元《水经注》、柳宗元《永州八记》、欧阳修《岳阳楼记》以及姚鼐《登泰山记》,试看《石老人游记》:
石老人在浮山所东二十里许。一石岿然出海中,高可寻丈,如佝偻老者,上丰下约,腹当脐处有孔,石色黝黑,半身以下苔侵藓蚀,间以牡蛎、蜃、蚌、珂贝,五色斑驳,如披破衲。俯视溟渤万顷,一碧无际,柴立中央,不知其几千亿年也。石性贞寿,不迩于俗,物亦莫能伤。风晨雨暮,迎潮送汐,清静自守,翛然以全其天,类士之有道者。师乎?师乎?吾将相泛于寂寞滨焉。(按,石老人为崂山景区一处著名景点,在今石老人海水浴场东)
全文不到两百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意,写景和写意两方面都极为精炼。开篇交待石老人位置,接下来就详细描述其形状,写景部分紧扣“老人”之特点,连用拟人手法,逼真地写出了海中巨石的显著特征,身体佝偻、上丰下约、脐处有孔、肤色黝黑、半身以下被苔藓覆盖,又间杂了一些白色贝壳、牡蛎,像是披了一件僧人的破衲衣,文字简约,生动传神,“遒练有兴会”(陈苍虬评语),读来如见其形,历来写石老人之文字未有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
《石老人游记》后半部分并没有停留在写景层面,而是转向写意,从巨石形状延伸开去写时间意识和宇宙意识,巨石几千亿年来一直柴立中央,俯视碧波万顷之海面,坚固贞寿,不受外物之伤害,因而能“翛然以全其天”,这让作者联想到人世间有道之士的人格修行,巨石能“风晨雨暮,迎潮送汐”,不改其本性,做到清静自守,世间君子的人格修行也应参照如此,向巨石学习,拜巨石为师。从外在的形似,到内在的神似,完成了石老人由“石性”到“人性”的境界升华,词约义丰,虽只有短短160余字,题为游记,但不徒以写景为主,而是物我合一、情景相融,由天然之奇石写人生之修为,深谙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之内在旨趣,的确有味在言外之效,堪称崂山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之作。
3.文后附评,是《劳山集》在形式方面呈现出来的另一鲜明特色。在“词之部——东海劳歌”135首词中,共有63处点评,少则三两字,多则几十字,评点者有数十人之多,其中不乏民国时期知名文人,如况周颐、夏敬观、龙榆生、朱彊村、叶遐庵、瞿蜕园等,多数评点都慧眼独具,发现黄孝纾文字之美、意境之奇,对于读者准确理解黄孝纾崂山山水词的内涵是有帮助的。如况周颐评价《青房并蒂莲》“萧旷空灵,神游物表”,龙榆生评价《宝鼎现·白云洞与丛碧同游》“葱蒨奇肆,无垂不缩,倚声家之绝技,岂特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已耶”,朱彊村评价《青玉案·雕龙嘴观海》“意境高浑,笔力奇肆”,程子大评价《解佩令·养疴劳山饭店赋答亲知》“兴会淋漓,语极其自然”。《劳山集》中文字古奥典雅,再加上初版是作者手写影印稿,这对理解文意带来一定困难,文后所附这些言简意赅的评点,无疑成为理解黄孝纾诗词内涵的重要媒介,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词的一部分。
文后附评点文字的做法在《劳山集》的135首诗中没有出现,但在13篇游记中又再次呈现,共出现了30处评点文字,每篇至少有两人点评,其中《玉鳞口潮音瀑记》“初稿”文后附有陈散原、陈苍虬、刘经庐、周至元四位文人的评点。如果不看点评文字,只看黄孝纾的游记文字,对没有一定古文功底的现代人来讲,是很难发现其文章价值所在的,正是这些点评,帮助我们走进了黄孝纾崂山山水游记的优美境界。如陈散原点评《玉鳞口潮音瀑记》“初稿”:“胎息柳州,词旨老洁。”陈苍虬评曰:“刻画物态,善达难显之情,如读《永州八记》。”刘经庐曰:“前半摹写湾状潮音,体物极细。后阐命名意,语亦透辟。”周至元评曰:“如聆仙梵,发人猛省,禅心人独处有妙解。”这四人的评点从立意、文风、结构、语言、境界等方面指出了文章价值所在,对今人理解作者文意大有帮助。
三、《劳山集》的地位及意义
从黄孝纾的一生来看,他是民国以来在诗、词、画、文以及金石文物鉴赏领域难得的一位全才型大家,既有文学创作,又有文学理论,寓居青岛期间,穷其一生心血创作的《劳山集》,诗、词、文汇聚一体,全方位歌咏崂山,在崂山文学创作方面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对黄孝纾及其作品的研究,学界虽有一些理论文章和回忆文章,但还远远不够,时至今日,知道黄孝纾和《劳山集》的人毕竟还是有限,黄孝纾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文集的整理工作,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
即便是这部在崂山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劳山集》,也只是在近十年来才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引起学界重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劳山集》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还没有完全彰显,目前学界还没有一篇完整解读《劳山集》的研究文章,它的价值不止体现在对崂山题材文学创作带来影响,还可以从民国山水词的创作角度进行阐发。另外从今日崂山文化旅游角度看,《劳山集》的利用价值也有极大空间,尤其是对崂山景点的全方位歌咏文字,完全称得上是一笔极为珍贵的文化资源。
笔者对《劳山集》文学价值的解读,虽涉及了诸多层面,但受能力和水平所限,有些阐发不一定能接近作者原意,也有不准确之处,唯望借此抛砖引玉,期待看到学界继续对这个课题作深入研究,挖掘整理有关资料,奉献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彰显黄孝纾的独特学术价值。
(责任编辑:陆晓芳)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6]03-0056-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QDSKL150466)和2014年青岛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XB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吕辛福,山东莱芜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青岛科技大学传播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5-10-20
李剑锋,山东沂水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