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情感的有效表达与提升

2016-03-06 16:09李旭华
关键词:理论课素质政治

李旭华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情感的有效表达与提升

李旭华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份特殊,情感素质应成为他们教学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感素质的有效表达与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中情感素质的有效表具体表现为对大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对大学生学习的合理期望和对大学生情绪的感染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感素质的提升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挖掘教师素质中的情感素养;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感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感素质;情感表达;素质提升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174

高校教师的素质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从事高等教育活动应该具备的品德、知识、能力、情感、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特质和潜在的发展能力[1]。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各项素质的总和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结构,这就是高校教师的素质结构。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成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归根结底是社会存在的产物,主要是由社会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所决定,即由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的构成要素是相对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而不断优化的。

有人从系统论角度将当代高校教师素质结构归纳为3大部分:认知系统、情感系统和操作系统。情感素质成为高校教师素质的三大构成部分之一,可见情感素质的重要性。高校教师的情感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情感素质是指高校教师在特定的教学中通过表情、语调和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绪,达到与学生的情感交融,实现情感教学的目的。广义的情感素质则是指高校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基于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等综合转化出来的对学生成长的正向影响力。高校教师既要有狭义的情感素质,也必须具备广义的情感素质。

国外对教师情感素质的研究比较早,著名的研究成果有“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倾注,对教育的成效影响很大。国内对教师情感素质的研究起步较晚,对高校教师情感素质的研究是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需要而兴起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史,不难发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当时特定历史条件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比较单一。这一时期高校教师的素质结构主要体现为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等。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高等教育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但教师的情感素质仍然被轻视。到本世纪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各高校对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化办学趋势不可逆转。社会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结构进一步优化。情感素质被视为高校教师教学的必备素质,成为高校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学界开始从整体上探讨高校教师的情感素质课题,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中,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感素质的研究仍未被广泛凸显。例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经典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结构”章节中,也未涉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素质。

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其特殊性,其职责不同于高校其他教师,情感素质在教学中尤为重要。他应该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又是德育工作者;是经师,更是人师[2]。总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他们具有双重使命,既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必须对他们进行道德教化,引导其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而做人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要有情感投入才能取得实效。如果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当成木偶一般说教,那将是十分失败的,不仅不能取得实际效果,还更令人生厌、反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感素质更为重要,情感素质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必备的基本素质。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感素质的研究在理论上对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结构课题的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有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理论研究的深化;在实践上,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结构的完善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立足于实践的研究方法,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情感有效表达的路径,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感素质的提升。本文的研究希冀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服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感的有效表达

(一)对大学生人格的尊重

“人格”一词是由英语“personality”翻译而来,而“personality”则源自古希腊文“persona”。在古希腊语中,其最初的含义是指戏剧演员进行演出时佩戴的面具,类似于我国京剧演出中的脸谱。其后,它的含义演变为演员本身,意指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现代心理学沿袭了这个意思,在心理学中人格与个性成了同义词,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大学生有文化,有理想,有独立的个性。尊重大学生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就人格意义而言是完全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其职责来说具有主动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培育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教,大学生为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学,二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必须相互尊重。

尊重大学生的人格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一颗真诚、热爱和赏识学生的心。首先,对学生要有诚心,能做到以一颗真诚的心善待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必须要以诚待人,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无微不至的关心学生,善于发现、表扬学生的优点,真诚的与大学生交朋友,达到情感交融。其次,对学生要细致、耐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要促使大学生将思想认识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解决他们的信仰问题,其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耐心,要在尊重大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认识、尊重大学生的人格,针对不同性格、气质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二)对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体现为一种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不同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它与对学生的知识关怀相比差异较大。知识关怀主旨是关心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力图以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为学生追求知识提供服务和进行引导。人文关怀是立足于人的尊严、独立、自由的个性,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关注,旨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4]。在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主旨是关注人,尊重人的存在价值,力图在人文关怀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必须源自内心,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表达,是教师基于职业道德和品德修养的真情传递。它绝不是迫于外在环境的“压力”而矫揉造作的虚假情怀,更非言不由衷的道德宣讲或装腔作势的恣意作秀。大学生是有思想、有灵魂的青年人,不是没有思想的玩偶,你的关怀是真情实感还是虚伪做作,他们都有切身的感受。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决不能为了博得学生的“欣赏”、“好评”而在他们面前“装”,表现出近似夸张的“很关心”。但装出来的“人文关怀”毕竟是假的,假的真不了,必然会被识破。其结果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扭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灵魂,令人反感和不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目的是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他们整体性生命的关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动态过程,与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整体性生命的关怀,就是要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身心发展营造积极的、充满关怀的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中实现对他们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方式的正确引导,激发他们实现全面发展的潜质。在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闯入学生的心灵。发自内心的关心、欣赏,才能真正引导他们感悟全面发展的真谛,体验自主、自由生命的灵性和律动。

(三)对大学生学习的合理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模式,是由教师直接或间接对学生传递主观预测认知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收集、处理来自学生的信息,同时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对学生进行主观预测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期望值,对不同期望值班级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的是教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同的期望。这个过程大多是教师在“不自觉”中完成的,虽然过程不够清晰直观,但却是客观存在的,会持续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行为和对待学生的态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的是全校的公共政治课。一般而言,一所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域,而不同地区中学阶段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差异较大。此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承担文史类专业大学生的公共政治课教学,而且也必须承担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公共政治课教学。文史类、理工类大学生所具备的该课程相关基础知识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关注的重点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确立合理的期望值,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生确立有差异的期望。根据弗洛姆的期望动机理论,对学生确立的目标越有价值,学生学习的动机就越强。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对学生确立合理的学习价值目标,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确立合理的期望值是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的前提,对学生期望值不同,给他们确立的学习目标就不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欲对大学生确立合理的期望值,就必须广泛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用心去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基础、他们对该课程的期望值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期望要适中,对他们的学习期望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根据他们的实际状况合理确定,依据变化适时调整。

(四)对大学生情绪的感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境遇:自己在讲台上津津乐道,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却低着头心不在焉地玩手机、看闲书。本应活跃、互动交流的教学变成教师一个人的布道似的宣讲,这无疑会影响教师的心情,感染教师的情绪,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堂活力,感染大学生的课堂情绪对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感染大学生的情绪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在运用语言、肢体动作的同时,有效融入自己的教态、表情等情感因素,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共鸣。

情绪感染是个体通过捕获环境中他人的情绪变化,在无意识的情绪模仿和有意识的情绪认知及调控下实现的情绪交互过程,具有普遍性、非强迫性、趋从性、同一性及循环强化性等特征[5]。由此可知,情绪感染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学生的情绪会感染教师,教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学生。积极的情绪感染能够达到师生的良好互动,有效实现教学效果。消极的情绪感染则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师生相互反感,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争取实现师生积极的情绪感染,在保证自己良性的课堂情绪的同时,努力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为此,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境面对学生。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培育自己乐观的情绪,努力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严格控制冲动,杜绝过激情绪,严防自己压抑情绪,坚决不能在课堂上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以振奋的精神、高昂的情绪、理性的思维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保持他们的课堂注意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以平和的心绪启发大学生思考人生问题。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尊重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解答,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审视、注意的言行,对大学生的表扬、批评都必须本着为学生着想的原则进行,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理解,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大学生的情绪。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感素质的提升

(一)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挖掘教师素质中的情感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的是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做人的工作,根本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深入挖掘教师的情感素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具有相同学历、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也相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情感素养在教学中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据有关调查显示,“最受大学生喜欢”和“最不受大学生欢迎”的课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结果表明,“最受大学生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授课教师情感素养很高,善于运用情感教学,而“最不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则正好相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情感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反映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厌恶、喜好等态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体差异较大,成长、学习和工作经历不同,人生阅历有差异,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自己独立的看法,这是正常现象。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后,就一定要重视挖掘自己对本学科的情感素养,自觉树立学科归属意识,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归属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自己从事的职业进行深入的理解,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要站在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示范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钻研学术,培育自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奉献精神,努力钻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学术研究促进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反哺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学科热情和兴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俗话说,育人先正己。《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有可能具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对学生真挚、坦诚的情感,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当成自己的追求、当成伟大的事业来做,做到以人格魅力感染大学生。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感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的对象比较特殊。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们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奉献精神,乐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但生活、社会经验不足,思想不够成熟,政治鉴别力不强,易受不良思潮的左右。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中提升自己的情感素质,做到对大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一是要做到理论宣讲与情感投入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理论素养,要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征服学生。在教学中必须把理论讲透彻、讲生动,又要深入浅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努力钻研业务,持之以恒的学习,认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理论要征服人心还必须增加情感投入。要在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己的情感,融入教师对本学科、对全体学生的热爱。久而久之,教师的情感素质就被逐渐的提升起来了。二是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技术提升教师的情感。实践表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够帮助教师时时进行知识的更新,吸收新的信息,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启发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成为激发师生情感作用的催化剂[6]。三是将授课内容与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大学生普遍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如果能将理论宣讲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以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在理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想资源,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热情高涨了就必然感染教师的情绪,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灵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感素质。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也日益受到诸多不良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当代大学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泛,思想越来越多元,个性十分鲜明。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任务更加艰巨,对教师的情感素质要求十分强烈。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情感素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自身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必备素质。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情感素质的研究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情感素质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的常态内容。打造一支既具有渊博知识,又具有高度情感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值得我们高度期待。

[ 1 ] 周瑞枝.试论21世纪高校教师的素质结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45-46.

[ 2 ] 刘双.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及增强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51-52.

[ 3 ]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 4 ] 胡平波,甘国华.论高校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大学生的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1(4):35-37.

[ 5 ] 刘晓峰.情绪感染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39-144.

[ 6 ] 仇月娥.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缺失及改进方法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7):27-30.

(编辑:刘伟霄)

2016-10-09

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SSK07);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编号:16JDSZK031)资助。

李旭华(1980-),男,江西吉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G642.0

A

1008-6927(2016)06-0106-05

猜你喜欢
理论课素质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