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敏,傅慧芳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当代公民意识培育的传统脉络与根基
林晓敏,傅慧芳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当代公民意识中带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印记,通过厘清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当代公民意识的传统脉络,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公民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辩证分析中为我国创造性地借鉴、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培育公民意识提供理论依据与方向指导。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公民意识;培育;传统脉络
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传统文化而重新开始[1]429。为了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既需要延续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基,又需要在传统文化和当代公民意识培育中寻找契合点,创造性地筑牢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
(一)统一性与延续性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延续性。在中国,统一是主流,动荡和分裂是局部的、暂时的。政治统一为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可能,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伴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国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上的总体特征体现为“儒学一统”[2]8。作为国家正统文化的儒家学说,以其礼乐制度、宗法传统、等级观念、伦理规范等作为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承袭前人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反映民族心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本身得以存在和流传具有合理性。
(二)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
中国的人文精神、民本思想渊源深远,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人文精神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天人合一”思想体现着自然与人文相融合、道德与宗教相联系、内在与超越相统一的人文精神。另外,“民是邦国的基底”“君为民主”“‘固本’与‘宁邦’”这些“民本”思想作为阶级矛盾调和的工具,始终以君为本位。同时,民本主义也强调用“德”来约束君主的行为,把国家长治久安的希望寄托在贤明君主身上,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集体主义与社会责任
儒家文化突出强调个体在群体社会中所承担的无限道德责任。然而,其理论主张发展到后来趋于绝对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的个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第一,家族本位思想。在古代中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在政治上把家庭作为国家直接统治的对象。家庭成员个体在社会群体之中完全没有行事权利和行为自由,附属于家庭。第二,宗法集体主义思想。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尊崇共同祖先以维系亲情,在宗法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3]107。宗族贵贱有别,血缘亲疏有异,宗法集体主义下所形成的宗族复合体将社会成员牢固的维系在一起。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宗法集体主义下的社会个体也缺乏独立性。第三,追求社会价值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为人的社会价值,以社会标示个人[3]107。传统文化强调人对于国家统治的绝对服从,主张人的价值要通过社会价值加以体现,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一)公民意识形成的特点
1.历史前进性
中国封建社会无论是在社会环境、人民素质还是实践机会方面都无法直接催生公民意识。直到辛亥革命,在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之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才对公民意识给予真正的保障。新文化运动则进一步发现了公民的个体性,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在抨击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带上了传统文化印记。“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4]16
2.文化传承性
在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影响下,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当代公民意识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公民意识发展虽然经历过阻断,但是此时公民意识的前进浪潮已无法阻挡。西方公民意识培育中的精华部分值得借鉴,同时,也必须重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底蕴对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影响。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当代公民意识培育也是以改造价值观为核心而展开的,二者具有内在相关性。
(二)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
1.世代相传,稳固延续
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我国封建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虽然不能直接滋生公民意识,却可以间接地对当代公民的意识转化和公民意识培育产生助力作用。“任何传统都带有一定的文化预制的性质,这种预制在世界的发展走向一个全面开放的时代,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制约作用。”[5]118
2.包罗万象,无处不在
所谓“当代”即是“传统”的现代化;离开了“传统”这一主体“现代化”根本无所附丽[6]18。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固化下来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形式与精神产品,包罗万象,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知、情、意、行”各个领域,存在于成长在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身上,只是存在的方式、影响力的大小有所不同。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决定了公民意识的重塑工作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在梳理和改造中创造性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推动当代公民意识的培育。
(三)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1.在历史传承中前进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7]192马克思唯物地肯定了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是在继承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实现的新的发展,现有物质条件也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公民意识的发展培育同样符合这一规律。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公民意识培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如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神境界的提高,才能更好地推动民主社会的进步。只有有效地传承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才能使公民教育具备良好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才能培育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公民。
(一)传统文化对公民接受新知识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传统由来已久,经过历代先贤、哲人和人民群众的丰富和改造,形成了比较完备成熟的教育系统。中国传统社会以道义为教育目标,官学与私学相结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承,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也主张通过主动学习来提高自身修养,强调一种学习的内在动机和自觉性,以此来达到“乐学”“好学”的地步。当代公民更是很好地继承了这种教育学习心理,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与传播,注重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传统教育观念促使人们总体上对知识抱有开放的态度,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特定情境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
(二)传统文化对公民情感认同的影响
人是理性动物,会在理性的思考下作出决定,却也时常为情感所左右。首先要使公民在情感上认同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自觉地接受新知识的影响。亚当·斯密指出,“在什么该被谴责和什么应受赞扬的问题上,为什么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普遍存在许多不同意见的主要原因”是“习惯和风尚”,“它们也影响到我们对各种美的判断”[8]215。这种习惯和风尚则是在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人们容易在习惯和风尚的影响下轻信或排斥一些观念和想法。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公民情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道德内省的人生观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道德建设,对于人伦关系传统中长幼有序的认同则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三)传统文化对公民意志培养的影响
公民意志培养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土壤中才能真正地生根发芽。公民意志培养是公民意识培养的着力点,是公民能够长期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认同我们的公民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我们顺利开展公民意识培育的可靠保证。中国传统文化为公民意志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微观上来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使命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勇刚健精神,“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态度对公民意志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公民意识培养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影响。
(四)传统文化对公民行为养成的影响
在我国的当代公民意识培养进程中,接受新知识的自觉性和情感上的认同是前提,坚定的公民意志是保证,然而,只有真正地在社会生活中践行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公民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义务意识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实现公民的全面发展。如今,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应该与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相结合,在创新和转化中促使公民行为发生相应的改变。
[1]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M].北京:三联书店,2004.
[2] 檀江林.中国文化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田光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6]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翔)
Traditional Context and Foundation of Cultivation of Citizen Consciousness
LIN Xiaomin, FU Huif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 China)
China’s citizen consciousness has a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mark. Clarifying the traditional context of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contemporary citizen consciousness, we can understand the intrinsic link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civic consciousness. In the dialectical analysis, we can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irection for our country to draw lessons from and utiliz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cultivate citizen consciousnes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itizen consciousness; cultivate; traditional context
2016-03-0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民意识培育的时代性与本土化研究”(12CZZ004)
林晓敏(1992—),女,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傅慧芳(1974—),女,福建浦城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D621.5
A
1008—4444(2016)03—0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