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中心学校(530031)黄志前
浅谈如何依托绘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石头汤》为例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中心学校(530031)黄志前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有机渗透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想象空间,促使学生养成爱阅读、乐阅读、会阅读的良好学习习惯。《石头汤》一课的教学可以依托绘本,有机渗透阅读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绘本阅读能力语文教学
我们调查发现:学生到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借阅图书时,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文字较多、篇幅较长的书籍很少“问津”,而对图文并茂的绘本读物却情有独钟,绘本成了学生争相借阅的“香饽饽”。这种现象在我们农村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依托绘本,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以我校一位教师执教的《石头汤》一课为例谈谈做法。
要想大量阅读,没有阅读的兴趣是绝对行不通的,而兴趣靠教师激发。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说过:“一个人读书的兴趣应该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中你没见到好书,你一生很难培养好真正的读书兴趣。”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小学生喜欢绘本读物的这一心理发展特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以问激趣
绘本故事极为简单,但意境却很深远,如何让学生读出乐趣呢?这需要我们教师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学生能轻松愉悦地阅读绘本故事。教学《石头汤》绘本时,课伊始,教师就问学生:“你们煮过汤吗?”学生有的说煮过鱼汤,有的说煮过骨头汤,有的说煮过冬瓜汤,有的说煮过番茄鸡蛋汤……唤起学生原有的经验后,教师又接着问:“煮过石头汤吗?”这时学生便心生疑问:“石头能煮汤吗?石头做的汤能喝吗?石头怎么能煮汤呢?”在这一连串的疑问下,学生就会带着几分好奇、几分惊喜,走进阅读的内容中。因为有疑问要解决,所以他们肯定会好好地去研究,学起来也会更有兴趣。这样,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就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学生阅读的愿望和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故事、理解故事。如:“三个和尚边走边说什么?小女孩的妈妈会不会借锅给和尚呢?这些村民的表情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解读故事大意,深入感悟人物内心的变化,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猜读激趣
讲到精彩之处,学生很想往下读的时候,教师又安排学生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猜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在记忆里,他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聚在一起享用过大餐。盛宴过后,他们说故事、唱歌,一直到深夜。他们不再锁上门,而是纷纷热情地邀请和尚们到家里去住,让他们睡得非常舒服。一个温暖的春天的早晨,大家依依不舍地送别阿福、阿禄和阿寿。分别时,你觉得村民会怎么说呢?
生1:我觉得村民会感谢和尚。
生2:谢谢三个和尚煮了石头汤,让邻居之间有了友谊,敞开了心扉,能勇敢地和别人交流。
生3:我觉得村民会很羞愧,和尚来了,让他们明白了分享的快乐。
师:听了村民这么说,和尚会说什么呢?
生4:和尚也会感谢村民的热情款待。
师:你们要说的就是村民要说的,你们要说的就是和尚要说的。(出示原文)
学生猜读的积极性非常高。猜读后,学生感到自己说的竟然能和作者写的一样,心情自然会非常兴奋,读起来也更投入了。在猜读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个故事的内涵,分享了阅读的感动,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而来;在猜读中,学生利用文本中的已知信息,推出未知信息,理解文义,从而有效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推理能力,也使他们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观察阅读
绘本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它以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的画面,共同为孩子们描绘着美丽的阅读新世界。图画书那种天真的趣味是从它的文字里来的,也是从它的图画的神情里来的。教师应抓住绘本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读图画里的故事,读图画里的神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再指导学生观察画面。
师:(出示画面)村子里有农民,有茶商,有读书人,有女裁缝,有医生,有木匠……他们有同样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表情呢?
(学生看不清楚)
师:来。孩子们,最后一排的到前面来,看清楚一些,看不清楚的都可以上来。看到什么样的表情?
生1:严肃,没有笑容。
生2:目光呆滞。
生3:板着脸,很冷漠。
师:他们都很勤劳,但是都只是为了自己,所以不快乐。当和尚们出现时,他们早已躲进家中,没有人欢迎阿福、阿禄、阿寿,家家的窗户都关得紧紧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到村民的表情是没有笑容、冷漠严肃、目光呆滞的。由看到的表情学生再去想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他们自私、冷漠、傲慢,虽然也都工作,但都只是为了自己,相互间很少来往,一点也不快乐。这样,把观察与分析结合起来,学生们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知道了作者是如何用画面来表现内容的。
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书的护封,问学生它可以告诉大家什么信息。然后教师介绍封面,引导学生仔细琢磨:“一个小女孩站在一个圆圆的东西上,小女孩低着头,为什么?”并提醒学生读图画书一定要仔细看图,猜猜故事发生在哪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看图画书的扉页:“扉页告诉我们故事的名称、作者和出版社。”教师一一引导学生去了解这些信息。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学生,读图画书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些信息,这就是阅读方法的渗透。
2.对比阅读
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对绘本进行回放,抓住几个关键的细节,让学生细细品味,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联系,学会了表达,对内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师:我们再来看一些细节,这个小女孩出现了几次?前后有什么不一样的?如果把第一、第二、第三幅图放在一起,你会感觉到什么?
生1:从这几幅图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心胸很宽广,不是那种心胸狭窄的人。
生2:我觉得小女孩是故事中除了和尚之外的重要人物,她每次出现都离和尚最近,她借锅给和尚,她为和尚送行。
生3:前后两幅图,前面小女孩把手放在大腿上,后面打开手代表心灵的放飞。
教师抓住小女孩前后动作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前后联系,发现小女孩的变化藏着作者的想法,是想告诉读者一些信息:小女孩由原来的自我封闭变成了能敞开心扉、敢于表达的人。学生把几幅画面进行对比观察后,又进一步发现小女孩一直贯穿着整个故事,小女孩在故事中的出现,最初是离和尚比较远,后来越来越近,从中学生体会到小女孩是故事中和尚之外最重要的人物,她每一次出现都是离和尚最近的,是她把大锅借给了和尚,才会使故事发展下去,她是村子里心灵最纯真的,也是和尚们把村民心门打开的钥匙。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知道了如何抓住事物的联系来观察图画,从而发现了绘本的信息,这是阅读绘本的一个重要方法。
3.想象阅读
孩子天生就是幻想家,喜欢想象。而绘本中的绘画与文字配合互动,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是发展学生想象力不可缺少的表现形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透过绘本的文字与画面的对比,进入不同的世界中,让学生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大胆透过一些细枝末节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再富有个性地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从而全面促进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教学《石头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想象。
师:灯笼像什么?
生1:像种子。
师:你认为是什么样的种子?
生2:我认为是幸福的种子。
生3:我认为是快乐的种子。
教师引导学生对灯笼进行观察,让学生想象灯笼像什么,并指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想象,从而更好地感悟了画面的深刻含义。学生在想象中学会了观察,在想象中学会了阅读绘本图画,发挥了语言组织能力。想象使学生走进了绘本之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
在阅读指导课上,教师把自己对东方文化的热爱,融入这个故事当中,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力的传播。《石头汤》一书主要讲的是三个和尚阿福、阿禄和阿寿,行游在一条山路上,他们想要弄明白什么使人幸福。当他们出现在一个村子时,惊恐的村民立刻关紧了门窗,熄灭了灯火。这些村民长年在艰难岁月中煎熬,心肠变得坚硬,不愿接纳任何人。可是,和尚们巧妙地诱使他们用石头来煮汤,让他们懂得了付出才会得到快乐!指导学生阅读《石头汤》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三个和尚的名字:阿福、阿禄、阿寿。福禄寿在中国有特别的含义;三块叠起来的石头像一尊佛;抛起来的面条是个“教”字;杨柳的出现意味着分别;饺子、皇帝、灯笼等是中国特有的……这些中国元素让学生在阅读中、在观察图画中去了解,把文化有机渗透到这个古老的故事当中,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成为有文化、有品味的人。
长此以往,学生课外阅读的体验逐步增加,获取课外知识的冲动也会逐渐增强,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教师要多关注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需求,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设法依托绘本,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责编刘宇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