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就是从无到有创造文本的过程

2016-03-05 14:29边建松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写作者文本文章

◎边建松



作文就是从无到有创造文本的过程

◎边建松

关于作文,我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个是,作文是写作者从无到有地创造文本的过程。

一个是,好文章是写作者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的完美文本。

对于“什么是作文”,历来有很多说法。远的且不说,就说说两位老先生的看法。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的一系列论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他说:“作文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件事情。”突出人有作文能力的重要性。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要学会作文。他又说:“关于作文的讨究似应在有了写作需要之后。”意思是写作文有一个过程,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需要”,其次才可以讨论作文。张中行先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期,撰写过一本颇受欢迎的小书《作文杂谈》,集中阐释了他的作文教育思想,其中关于作文本质的看法颇发人深省:“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成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明确表明作文就是一个行为过程,中间的主要环节是“构思”和“组织”,最终才能呈现出“书面形式”。这也是我思考作文问题的一个起点。

回顾最近几十年来关于写作教育的论述,我们发现,写作研究专家对作文有一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上世纪一批学者喊出了“建设写作学科”的响亮口号,并在1980年成立了“中国写作研究会”(“中国写作学会”前身)。但那时人们对写作研究对象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比如有人提出“建立文章学学科体系”的理论主张,并以此作为中国写作研究会的“宗旨”。但是这个观点也引发了另外一些研究者的质疑:以“文章”为研究对象的是“文章学”,“写作学”应该是以“写作”为研究对象的呀。1983年6月,李景隆先生的《作文法概要》一书,在借鉴、吸收日本的写作工艺学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作文过程”的概念,并以此展开全书。但是“作文过程”这个观念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还未深入人心。

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我读到马正平先生的专著《高等写作学引论》和《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之后,才对作文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当时有专家在传统的“物——意——文”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递变论”。认为在写作行为过程中,起点就是“知”(主题、立意),为了表达这个“知”,就必须生成写作的“行”,即依据主题选择材料;而这个“行”的结果则是生成新的“知”(作为文章未成品的结构),这个新的“知”又要进行新的“行”(试思),而这个新的“行”又要生成新的“知”(文章基调),这个新的“知”又要进行新的“行”,而这个开笔行为又要生成新的“文章开笔”……写作过程就是这样不断地知行递变,直到文章的最后完成。马正平先生简化了这个过程,提出“能力是个空无”“操作来自模型”的新观点,提出将“构思写作”转变为“非构思写作”。在马正平先生的启发下,我有了自己的关于写作的两个基本观点。

下面先阐述第一个基本观点,也就是:作文是写作者从无到有地创造文本的过程。关于这个认识,我想分两点来说。

一、作文是写作者创造文本的过程

什么叫文本呢?

20世纪60年代利科尔开始集中研究解释学,并建构了自己的文本理论。他的文论博采各学派之长并加以综合改造吸收,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又独具特色。利科尔将“文本”定义为“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通过对这一概念系统阐述,完成了从语义学到诠释学的转变。前苏联符号学家洛特曼指出,文本是外观的,即用一定的符号来表示;它又是有限的,既有头又有尾。罗兰・巴特阐述文本一方面是“能指”,即实际的语言符号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词、句子和段落章节;另一方面是“所指”,即固定的、确定的和单一的意思,为表达这种意思的正确性所限定。以上从技术层面中性地对文本做出基本界定:书面的、连贯的、有意义的。这些“书面的、连贯的、有意义的”文本呈现,有可能是完整的,也有可能是不完整的。要注意,不完整的作文也是作文,不完美的文章也是文章。当然,我们要追求的是“完整的作文”“完美的文章”。

写作者凭借什么创造文本呢?用文字,用思维。

对语言学家来说,文本指的是作品的可见可感的表层结构,是一系列语句串联而成的连贯序列。文本可能只是一个单句,例如谚语、格言等,但比较普遍的是由一系列句子组成的片段和文章。这些外在形式如何通过书面形式体现出来?用文字,用思维。一般都认为作文的体现形式是语言,但有人认为语言和思维是一币两面。如美国语文专家唐纳德・奎德说:“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张伟明教授明确指出:“作文就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活动。”这句话简洁而正确地帮助我们理解写作尤其是高考作文的两个重点:一是文字,二是思维。我们看到,优秀作文往往是文字与思维的比翼双飞,失误作文往往是文字与思维的马失前蹄。因此,从应试的角度看,高考命题就是按照这个总纲来实施的,从文字和思维方面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但是我们发现,如今教师几乎没有写作思维的教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扭转这一局面,重视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

二、什么叫从无到有

我们知道,文本呈现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时间过程。当代德国美学家玛克斯・德索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关于创作过程的思维模型。他认为,艺术创造的过程首先是产生艺术创作的“创作情绪”,然后是“艺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个“艺术概念”,就是克罗奇所讲的“被表达的直觉”,相当于写作过程中的立意主题,接着是“草样”(草稿、起草)的形成阶段。他认为,“当艺术品涉及的范围最小时,这种草样会结束创作过程,因为草样在此处会意味着完成的东西,意味着既不需要又不能需要改进的东西,而且它就是艺术家艺术能力的特定结果。但是对于宏伟作品来说,紧接着就是其‘制作’——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内心的完成。这样,全部的形式就出现在创作者的心目中了。”从写作感思开始,就进入了作文的过程。作文就是在一定时间里完成一个文本的过程。文本尚未出现之前,我们不知道这个文本的呈现形式;文本呈现之后,我们才知道到底是怎样的文本。

与此类似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文艺理论家杜书瀛先生受屠格涅夫的文学“生成说”的影响,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的“生长”的过程。他认为:“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例如,首先是主体和客体相结合而‘受孕’,产生艺术胚胎;其次,是艺术胚胎长成文学意象;再次,文学意象外化为文学物象;最后,文学物象在读者接受中完成。”这里用比喻形象地呈现出写作过程,即“受孕、胚胎、长成、完成”,显示了文本成型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里的“有”,就是“文本呈现”。学生往往在一定时间里(一般在一个小时里)完成一个独立文本。自由作文虽然不做时间限定,但一般总有一个时间跨度。所以,作文就有一个相应的时空架构。时,就是时间;空,就是空间,主要体现在文本上。本来是一个“空无”的意念(观念、立意),现在有一个“时空框架”下的文本呈现,这个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有审题的操练,但是具体涉及到“受孕、胚胎、长成、完成”,也就是感思、文本构架、文章升格等方面的环节,教师几乎没有具体的教学实践,学生也很难有实际收益,这里也是作文教学的重点。

接下来说第二个基本观点:好文章是写作者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的完美文本。我多次提过:从应试角度看,完美包括有得、有序、有料、有文,四个“有”。有得,就是读者在思想上有收获;有料,就是作文里呈现的素材;有序,指的是文章思路要清晰;有文,就是有文采,句子有意蕴。若泛论之,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完整,一个是美丽。

完整,就是完篇。好文章的第一直观形式就是完篇,其余的还涉及文体规范、语体统一、结构顺畅等等。马正平先生说:“作家与常人的区别就在于作家能把常人的立意展开、演绎成一个书面语言的整体——文章。”整体是重中之重。是的,一个片段怎么能算是文章呢?不完整的文本呈现,体现出写作者在思维展开过程中,在文本呈现的时空构架中存在断裂、缺损,使从无到有的写作过程变为从无到缺的写作过程。在思维展开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思维发展的可能性,像陆机《文赋》里所言:“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或龙见而鸟澜。”但是因为不完篇的、片段化的呈现而打断。平时教师批阅作文也有一个常识,凡是不完篇的作文,得分会很低。这里还要提到另外一种状态,那就是有些文体如散文诗和诗歌,作者有意设置句行的跳跃以形成空白,有些如行文过程中故意设置悬念或者留白,那是一种作者有意为之的艺术技巧,和我们这里讨论的不完美是有区别的。

美丽,就是在完整篇幅基础上有美好特点的文本,包括文面和意蕴。文面包括文字书写和卷面有无涂改痕迹,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主要讨论文本的意蕴之美,最简单的说法就是“文质兼美”。冯友兰先生曾经将人生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四种境界,这是中国哲学的精华所在,也不妨看作文章意蕴最大的“意”所在;写作的任务就是将“意”通过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去体现,呈现出一个有“意蕴”的文本。如果只重意轻蕴或者轻意重蕴,就容易导致叶圣陶先生说的“手之所写非即心之所思”,容易说出“虚妄不诚的话”,会产生如下种种弊端:(1)内容虚假,影响文风和人格;(2)内容雷同或接近,没有闪亮点,缺少创新精神;(3)内容和中心联系勉强,缺少必要的联想和想象;(4)材料干瘪,语言乏味,或者辞藻华丽,思想单薄。自然,这样的文章意蕴就不足了。

刚才提到的两个基本观点,都符合写作思维的品质要求。现代写作学认为,写作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思维贯穿整个写作过程,没有思维的展开就没有写作。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对思维的当代品质要求是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我们说,作文是写作者从无到有地创造文本的过程,好文章是写作者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的完美文本,其核心就是“从无到有”;而“从无到有”,思维品质无一遗漏。从作文教学的实践来看,我们务必重视作文的思维教学,重视感思、文本构架、文章升格等方面的实践,重视文体规范、语体统一、结构顺畅,重视表达方式和表达效果。

(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311812)

练兵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学琴时,最大最致命的毛病是力度上不去,因此,声音立不起来。学生怨自己身体太弱,力气太小,而老师却说:没有力量是因为不放松。老师说,要将全身的力蓄聚到肩膀,由肩膀传到大臂,大臂传到小臂,小臂传到手腕;再由手腕传到握弓的手指;最终力量落在了弦上。要使力量顺利地传达到终点,必须要放松,任何一个部位有任何细微的紧张,都会抵消这力量,妨碍这力量直达目的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猜你喜欢
写作者文本文章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写作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