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214000)顾云峰
“千变”数学,变从何来
江苏无锡市蠡园中心小学(214000)顾云峰
[摘要]变式教学是通过改变原有命题中的条件、概念、形式等,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变式教学可以发展学生探究能力,提升数学思维,是培养学生双基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变式教学教学方法
变式教学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与技能,通过改变数学概念的非本质特征、数学问题的条件与结论、转化问题的呈现形式等来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那么,变式教学从何而变?变什么?如何实现变式?笔者现对变式教学策略谈谈思考和体会。
数学概念的呈现,大多是通过语言叙述来展示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换语言叙述的方式来描述概念,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拓展概念的深度,实现概念广度的延伸,凸显概念本质。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改变语言表达方式问学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三条边能组成三角形吗?”“三个角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最稳固的图形是三角形吗?”学生认为,这些都是三角形的特征,由此深入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本质。当学习“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学生从教材中获得认知,认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教师再改变叙述方式问学生:“两个角的和是90度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样说对吗?”“其中两个角是45度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样说对吗?”学生的思路由此被打开,有学生提出一个角是30度,另一个角是60度的三角形也是直角三角形。通过这种多样化的表述方式,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本质有了广度和深度的理解。又如,教学“69-45=”算式题时,教师可以变换多种叙述方式:“45比69少多少?”“45和69相差多少?”“69与45的差是多少?”“69比45多多少?”“被减数是69,减数是45,差是多少?”五种不同的表述,让学生明确了算式的本质是要计算两个数的差。
在教学中,通过语言变式的训练,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凸显数学的本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坦尼菲林曾经指出:“分析能力是思维腾飞的一双翅膀,能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增强。”因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和教学本质。教师可以借助变式教学,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典型问题,改变问题中的条件,重新组合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两辆汽车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为65千米/时,乙车的速度为55千米/时,两车行驶5小时后相遇,求AB两地的距离。教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思路,然后改变问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变式:(1)已知AB两地相距600千米,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向而行,行驶5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的速度为65千米/时,求乙车的速度。(2)已知AB两地相距600千米,甲乙两车相向而行,甲车的速度为65千米/时,乙车的速度为55千米/时,两车行驶多久后相遇?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不同条件进行对比和分析,认为解决路程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已知和未知,如果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只需用速度乘以时间;如果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只需用路程除以时间;如果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只需用路程除以速度。
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学生找出了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和途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计算是一个重点内容,但由于学生对算理理解不透彻,常常容易出现混淆。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从变式入手,通过改变数字表征,帮助学生巩固简算技能,培养基本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形如(a+b)×c=ac+bc的简算规律,教师在此基础上改变数字表征,展开变式练习:(1)(46+35)×2;(2)18×2+18× 98;(3)77×(20+5);(4)95×101-95;(5)(48+64)÷16;(6) 18÷()。以上练习中,题目(1)~(3)都是非常基础的简便算法练习题;题目(4)则有了变式,需要学生从变化中找出不变;题目(5)则需要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便计算;题目(6)为什么不能运用简算呢?学生根据这一算式的变化,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发现除法算式并不能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而是要将除法算式转化为乘法算式之后,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以上环节,教师改变了数字表征,让学生在变式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感知能力,让学生发现变式中存在的隐形条件,从而有效把握简算规律,实现思维的变通。
总之,变式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责编李琪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6)14-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