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舜
(吉林警察学院教务处,吉林 长春 130117)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策略
姚舜
(吉林警察学院教务处,吉林 长春 130117)
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被视为缓解其群体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在逐年增大的就业压力和政府日益强化的政策引导之下,各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越来越多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打造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台。但当前各高校所实施的创业教育并不尽如人意,难以满足指导学生创业的需要。以对高校创业教育所面临困境的分析为基础,探讨在新时期完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策略,对推动高校自主创业教育良性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 课程 实践 创业意识
自20世纪80年代起,各国高校先后开始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机会和实践平台,旨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日益受到重视。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及“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发展战略后,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探索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等成为国内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4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以稳就业惠民生、助发展。会议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的优化。尽管如此,我国高校内部现有创业教育体系尚处于初创阶段,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创业实践的衔接仍差强人意,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仍欠系统化和规范化。因此,认清严峻就业形势的长期性,认真领会、把握党和政府的创业政策,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快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步法,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创业教育又称为创业精神教育。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的人,对提升个人薪酬、待遇等有着重要意义。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具备在特定时期内完成自主创业活动的能力。创业教育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人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并希望借此满足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技能的要求,为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铺平道路[1]。
我国目前的大学生群体有着相对特殊的成长经历,他们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享受着家庭的宠爱与关怀,家长更是忽视了对其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培养,甚至是在意志、人格、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也有所欠缺。而就是这样一代人却面临着严峻就业形势,如2016年2月29日国新办针对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今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2015年年增加了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 500万左右。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应运而生。但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家长、高校、社会对创业理念的理解产生了大量的偏颇,如从学校领导、就业主管部门到普通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还存有不少误区:有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有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等等。这导致高校当前开展的创业教育并不成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于创新的需求[2]。笔者认为,高校作为人才培训的基地,应该首先明晰创业教育的本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本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以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大学生修习创业课程,鼓励所有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在明晰创业教育本质的基础之上,如何规范创业教育,如何完善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就成为创业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我国创业教育已有研究表明,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有着充分的必要性:第一,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是扩大就业的需要。构建一个相对完整、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将有助于高校、政府、社会等多层面资源的优化配置,将高校外的力量,包括企业、政府、社会等对创业、就业有着积极影响的因素引入高校,增大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能够从本质上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扩大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第二,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创业教育体系可以为高校提供一个校际间的创业活动、创业资源共享平台,能够将企业、政府、社会等方面的力量结合起来,提升创业的成功率。第三,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分析,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只是单纯地满足了人在生存层面和归属层面的需求,并未达到相对较高的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创业活动本身正是实现人生价值、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绝佳途径。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突破教育的单纯视角,将创业行为纳入到由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环境之中,将为个人在就业过程中体现人生价值提供多重便利。第四,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是改善创业教育质量的需要。纵观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史,高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特点是高校开始开设相关创业课程、帮助学生设置创业方向,仅仅是为了达到让学生掌握创业理论的目的。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特点是高校在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多样性,有的学校侧重课堂教学,课程呈现向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发展的趋势;有的学校则侧重实践,为学生加大创业实践的机会、成立更多的创业园区等,以至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创业教育模式。第三阶段是成熟完善阶段,特点是高校形成了统一的创业教育模式,只在创业类型上有所不同。这种统一实施的教育模式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育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为目的的,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体验教学分阶段、有次序地融为一体。 具体来讲,以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案例讨论等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以编写创业计划、创业特色小班培训和创业实训基地建设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以进入孵化园、听取企业家讲座等形式培育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创业教育能否由起步阶段尽快上升到成熟完善阶段, 关键在于认清创业教育的本质。但是,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查方式等方面仍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企业、政府以及社会的创业配套活动也很难开展,导致创业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3]。因此,有必要在高校内部加快创业教育的系统化建设,以改善创业教育质量。
(三)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高校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勇气、创业技能、创业精神、创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的责任。伴随着教育部《鼓励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对创业教育认识有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漏洞、创业教育的校外支撑体系不完备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创业教育存有误解。通常意义上来说,教育研究领域对于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有两种认识方式,其一为功利性的认识方式,其二为非功利性的认识方式。功利性的认识方式源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大增,促使高校不得不在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培训就业技能等方面加大实施力度,注重向大学生传授创业知识。非功利性的认识方式则将注意力集中于“创业”本身,专注于培养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意识、能力与素质。我国创业教育起步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这也导致社会和部分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出现偏颇,采取了功利性的认识方式,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鼓励更多的学生创业,并以之提升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业绩,忽视了对学生创业意识、精神、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大学生所进行的创业活动仅出于解决个人生存、归属等动因,而非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努力。
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漏洞。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高校按照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纷纷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供全校各年级学生修习。但从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来看,总课时一般设定在12~24课时,教学内容更多地停留在基本理论层面。通过诸如此类的教育,大学生确实能够受到一定程度的启发,但却不能引导大学生针对创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来看,大部分学校的创业教育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均不能保障创业教育本身对教学的要求。从具体授课形式来看,创业教育的开课形式多为全校公选课,班额相对较大,无法保证师生间的互动,更不能保证教师有机会激发每位学生的创业意识。从创业教育任课教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从事此类课程讲授的教师并没有具体的创业经历,只能将授课重心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创业教育的校外支撑体系不够完备。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发展历程来看,创业教育绝非高校自身的任务,与包括企业、政府、社会等在内的校外力量密切相关。目前,虽然高校在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结合自身条件给予了大学生必要的政策扶持,但是真正影响大学生创业活动效果的场地、资金等要素却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高校开始寻求建立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校外支撑体系,由校外力量提供资金、场地、实践实训环境等实施创业教育的必要条件[4]。
(一)正确理解创业教育的实施方式
高校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为毕业生扩展就业机会,目的并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而是要真正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就业之路更为宽阔。因此,高校在实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尽量摒弃功利性的认识方式,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从创业教育的内容上看,高校不应仅满足于对创业基本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不应该仅以基本理论与实践案例为主,要融合进更多的创业经验和实践环节。从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上看,高校不应将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与其他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同看待,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更多地采用取导师制的方式,帮助学生将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行动。从创业教育的考核方式上看,高校不应仅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识记水平,应侧重于考查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是我国高校普及创业思想与创业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创业教育课程的内容、授课方式等均应体现“创业”这一思想内核对教育的要求。以省属普通高校为例,大学生通常在大二期间开始接触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直至毕业离开学校。按照循序渐进的授课要求,大学生应依照“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顺序将创业理念内化于心,即各高校应在大二期间开设如“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培养”等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并使之熟悉基本的创业理论和创业流程;在大三期间开设关于创业技能的专题课程,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平台,帮助其了解创业过程中的团队建设、企业运营、资本运作、风险控制等实际操作问题;应在大四期间开设创业教育的实践实训课程,与学生的毕业实习相结合,并要求教师与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创业导师的身份带领学生到合作企业学习,实际观摩运营模式,指导学生根据所见、所闻、所感思考创业问题[5]。
(三)完善创业教育师资体系
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是实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保障条件。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同时具备较好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完善创业教育师资体系势在必行。具体要求有四点:第一,教师应向专业化发展。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具有相同的专业化素养,将教学重心完全倾向于创业教育,并在实践、技能培养等方面拥有特长。第二,教师来源应多样化,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创业实践方面的需求,积极聘请校外兼职专家,诸如企业管理者、创业精英、投资人等到校举办讲座,进行创业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理想。第三,鼓励教师在职研修。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应充分考虑到教师更新知识、拓展眼界的需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研修机会。第四,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各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从事创业教育的研究工作,总结创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国际比较研究总结先进教育经验,创设符合我国实际的创业教育科学理论体系。
(四)完善创业教育的校外支撑体系
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创业教育的经验来看,单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实施创业教育是不够的[6]。如何将校外力量,如企业、政府、社会等相关创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势整合,形成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是创业教育发展不得不直面的重要问题。因此,高校要搞好同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经济合作组织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为有意创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培训、实践机会等,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1]张天华.成功创业教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1-2.
[2][4][5][6]刘万兆,西凤茹,李学东.创业教育本质与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1):96-100.
[3]刘影,赵志军.论构建与实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83-84.
(责任编辑:刘新才)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AO Shun
(Officeof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JilinPoliceCollege,Changchun,Jilin130117 ,China)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self-employment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way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in our country. Under the increasing pressure of employment and the government’s increasing policy guidance and in order to raise the employment rate,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pen more and mor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urses and build a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 but the curr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satisfactory,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s of guiding students to start a business. Basing on analyzing the predica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our college enterprise educ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period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ystem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rse; practice;pioneering consciousness
2016-09-12
2016年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5);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少年问题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吉林省青年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6Q1)。
姚舜(1986-),男,吉林长春人,教育学博士,吉林警察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G640
A
1005-5843(2016)11-0070-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