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在“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的实践与反思

2016-03-05 08:26蒋春洋李秀天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方法

蒋春洋,李秀天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研究性教学在“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的实践与反思

蒋春洋,李秀天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针对传统的“三中心”教学模式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有必要开展研究性教学。基于此,得先明确该教学的基本范式,即由“引导——准备”、“指导——实施”、“展示——评价”这三阶段构成,在此基础上设计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而后通过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布置课程设计与大作业、专业文献阅读选择等措施将其付诸实践。但实践中由于教师评价制度、课程时间及资源以及教师和学生观念等方面存在问题,制约了此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

研究性教学 指导教师 “教育科研方法”

研究性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选择研究方向,并主动获取、应用相关知识,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是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新探索,对提高教学实效性有积极意义。

一、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动因

通常,人们将知识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两种类型。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看,前者主要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有什么的知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后者主要是关于改变世界要怎么做的知识,属于操作层面。“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以让学习者掌握研究的方式方法为教学目的,属于操作层面的程序性知识,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研究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真正有能力去“做研究”[1]。

这门课程的总论部分侧重于理论讲解,对各种研究方法一一概述,而其后各章侧重于知识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以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为重点,同时包括文献研究、观察研究、质的研究、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这些都是在教育研究中运用较为广泛的研究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还要会使用这些方法,将各种研究方法的知识转化为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要想让学生真正有能力做研究,需要从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运用,从最初的查阅资料、确定选题,到设计并实施研究,再到研究过程中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以至最终形成研究成果,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学生自行去完成,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要形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一个学习——训练——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了三个阶段:一是对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的学习;二是教育研究操作技能的形成;三是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对研究方法的概括性、系统性和个性化学习,转化为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并形成自己的研究特点和风格。因此,“教育科研方法”这门课程同其他知识类课程相比,对任课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课程效果滞后等,从而导致学生对此门课程学习兴趣不高,教师难以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实效性得不到保障。

现行的教学方式主要为接受式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只在意知识灌输而忽视思维培养,只在意教学结果而忽视研究过程,只在意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实践,只在意理论记忆而忽视方法运用,只在意教材框架而忽视其他阅读,不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主体,存在严重缺陷,甚至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因此,为改变接受式教学存在的弊端,并提高“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实效性,有必要实施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实践性较强,对教育学专业研究生而言,“教育科研方法”这门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研究能力[2],实施研究性教学,面向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能为其以后承担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工作奠定基础。有研究者发现,在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提出“研究性问题”和介绍“研究性方法”两个环节都非常重要,只有两者并重方能提高研究性教学的质量与效率[3]。

“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课程,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研究意识,并掌握科研方法的知识和能力。从操作层面看,选择课题、撰写课题计划书、论证课题、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都是进行科研工作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在“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中实施研究性教学,能有效提升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和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

二、研究性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性教学基本范式

范式通常被认为是处理某一领域中某种现象或问题的基本原理。在教育学中,范式被用来描述研究方法论的基本类型以及研究问题和方法的归属。研究性教学范式注重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放在首位,关注教学活动中动态因素的作用,引导学生以研究的态度处理问题[4]。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范式可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引导——准备阶段。这是研究性教学实践的第一阶段,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其中并促进认知矛盾冲突的发生,进而对研究性教学实践产生兴趣,并调动自身知识储备和全部才能,主动参与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在学生拥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其确定可行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并组建课题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制定研究性教学实践的实施方案。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课题的选择,要求选择有时代性、与学生自身生活学习相关的课题,且课题的研究范围不宜过大,以免出现研究重点的偏差,失去选题最初的意义。这一阶段,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不干涉学生的选题过程,但当学生的选题出现明显偏差时,也需要及时提醒。

指导——实施阶段。这是研究性教学实践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研究性教学实践的中心环节。该阶段具体实施了之前设定的研究方案,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分析和探索,最终完成研究任务。自主性贯穿于这个阶段的始终,学生需要自主思考、设计、参与、探索和实施研究性教学,而不是单纯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知识的灌输。在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获取资料方式要多样化,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获取所需要的资料;第二,在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在逻辑,把握其中存在的关联性;第三,在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时,要对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第四,充分发挥课题小组的资源优势,在小组内对信息进行交流讨论,集多方智慧对资料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这一阶段,教师主要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对科研方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更全面、准确地收集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和判断,从中整理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式、方法,以保证最终结论的科学性、可靠性。

展示——评价阶段。这是研究性教学实践的第三阶段,此时研究性教学实践已基本完成,提出的问题也获得了相应的结论。在研究性教学实践实施之后,需要对这一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和反思。在这一阶段,学生需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对已完成的研究任务进行汇报,分享实践成果,组内、组间相互学习借鉴,让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交流中碰撞,使参与研究性教学实践的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得到增强。这是一个学习反馈阶段,主要包括四个环节:表达成果,即将材料和结论整理成口头或书面报告,交给指导教师;交流成果,在提交报告之后可以召开研讨会,以沙龙或辩论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评价成果,包括组内互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既要关注科研实践的成果,又要考量科研实践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反思过程,进一步领会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反思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当然,研究性教学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不可忽视展示与评价这一阶段。

(二)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

在确定研究性教学方案后,便进入教学方案的实施阶段。教师可根据具体需要,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有重点、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教学方案的实施。具体如下: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在确定课题后组建研究小组,组建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其具备的资源优势,即要考虑到学生各自的专业优势、技能特长,在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条件下,组建3-5人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一经确定,便可组建相应的课题小组,指导教师可以启发组内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在交流中寻求创新,在发现问题基础上解决问题[5]。每个课题小组都要围绕具体的选题进行讨论与实践,且最终确定的选题需由指导教师进行确认。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组建这样的课题小组有助于调动学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培养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课程设计与大作业。除了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课程设计与大作业也是研究性教学方案实施的重要方式。实施研究性教学主要目的在于革新思维方式、培养科研能力,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科研案例,并模拟一些实践场景,将要求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究性教学相关训练。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课程设计与大作业是适用于研究性教学的训练形式。课程设计由指导教师提供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选题,并示范成功的案例,让学生参考成功案例的实践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实践,并在规定时间内解决选题中提出的问题,以正式的书面材料交由指导教师进行评价。课程设计只是大作业的一种,还可采用开题报告、项目书、实践体会、研究论文等形式,但是必须由学生自己亲自完成。同时,需提供原始资料,严禁照搬照抄。对于课程设计与大作业,指导教师应坚持“赏罚分明”的原则,鼓励认真对待、仔细完成的学生,同时警告应付教师、不去实践的学生,发现有大量复制他人资料与文章的,一经查实一定严惩。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端正学生的科研态度,形成良好的科研风气。

专业文献阅读选择。实施研究性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还要多浏览专业文献。专业文献包括相关的书籍、期刊论文与科研报道等,扩大阅读面是为了扩大专业的知识面,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到专业领域的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在很多专业领域,由于我国的科研水平还不够先进,需要阅读国外的相关文献。为此,指导教师精选其中相关内容,交给课题小组进行翻译、整理,而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统一点评,展示高质量的翻译作品,并对相应的小组给予表扬。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外文的能力和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

三、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反思

(一)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评价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对教师考核方式正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但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长期未得到解决。这些问题有思想上的、体制上的,也有技术上的[6]。

从思想层面看,教师的评价制度并未考虑教师的思想情绪。评价看重教学质量,看重教师在教育教学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变化,不关注教师的科研成果对社会、对大众的效益,单纯以教学作为评价指标,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体制层面看,教师评价制度只注重组织目标的实现,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这种强调群体、轻视个体的评价制度,势必会影响教师的个人发展,降低教师的参与热情。从技术层面看,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对教师的技术职务进行了分级,并有相对应的评价标准与岗位要求,而且教师的薪资和奖励都依照这个标准进行发放,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追求级别而忽略研究性教学等弊端。

从短期效益看,接受性教学比研究性教学的成绩更为明显,更有利于展现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其通过固有的标准获得更高的评价、更多的收益。所以,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制约研究性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课程时间及资源的限制

课堂学习时间的局限。受长期的接受性教学影响,教师和学生都更注重课堂的学习时间,但学科的学时与每堂课的课时都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研究性教学任务难度很大。要教授完一门完整的课程,教师的讲解需要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剩余的可用于研究性教学的时间就很少了,而不熟悉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学生需花费大量时间去适应,将精力投入到相关科研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题小组内的分享和交流、科研课题的完成和汇报中,不免要占用许多课余时间。

研究性教学所需资源的局限。与接收性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耗时较长,投入的人力、物力也较多。从确定选题,到收集资料,到组内讨论、完成汇报、展示反馈,一系列环节需要有大量的科研资源提供支持,而有些地区、学校的科研资源有限,有时计划好的研究性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所以,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三)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改变存在阻力

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转变的困难。对学生而言,研究性教学是机遇也是挑战。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观念很难转变,很难适应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有相对自主的学习权利,但也要求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交流能力以及对所开展的研究持有兴趣。总之,知识储备和交流能力的缺乏都会影响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兴趣不持久、参与积极性不高也是制约研究性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教师的极大挑战。受现行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对教师而言,研究性教学更是极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自身缺乏从事研究性教学的经验和信心。大多数教师只有自己做科研的经验,没有从事研究性教学的经验。对于教师而言,研究性教学是新的,其教学理念和操作方式与传统授课方式也有明显的差别,并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适应了大班学生授课的教师,需要面对自己指导的几个自主学习的研究小组,并随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复杂而陌生,使很多教师没有信心去尝试。其次,教师个体很难独立承担研究性教学实践课程的教学与管理。平时,教师在自己的科研、备课工作上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同时还要抽出更多时间来应对并不熟悉的研究性教学实践课程,觉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研究性教学并不能为教师带来直观的、明显的收益。再者,教师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引导、指导、评价作用,更多自主权掌握在学生手中,教师个体很难独立完成研究性教学与管理任务。

[1]王根顺,吕成祯.“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资源开发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7):79-82.

[2]冯锐,张君瑞.高校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9(6):73-77.

[3]张伟刚.大学研究性教学与科研方法[J].高等理科教育,2009(2):65-68+103.

[4]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37-38.

[5]刘艳.复杂性思维视阈下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8):96-98.

[6]王光彦.现行大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的反思与改善[J].中国高等教育,2009(8):20-23.

(责任编辑:赵淑梅)

Ractice and Introspection on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ar with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JIANG Chunyang, LI Xiutian

(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teaching in graduate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three center” teaching mode, so firstly, we should clear the basic paradigm of the teaching which includes three stages: leading—preparation, guidance—implementation and demonstration—evaluation. Secondly, we should design implementation plan of research teaching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by the measures to set up the research group,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major work, and the professional literature reading. But the problems of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curriculum time and resources as well a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cept may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mode.

research teaching; instructor;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2016-06-12

蒋春洋(1979-),女,辽宁沈阳人,教育学博士,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技术教育。李秀天(1993-),女,辽宁丹东人,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原理。

G642.0

A

1005-5843(2016)11-0066-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11.013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题方法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用对方法才能瘦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