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舆情危机与破解策略

2016-03-05 08:26汤松萍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舆情危机大学生

汤松萍

(萍乡学院,江西 萍乡 337055)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舆情危机与破解策略

汤松萍

(萍乡学院,江西 萍乡 337055)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仍要面对无先兆性、长期反复性、周期性等三种类型的舆情危机。高校舆情危机具有目的单纯性、无行为暴力、群体性等特性,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高校对舆情的管控力度相对不足、师生的群体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学生思想与心理状态不稳定、高校舆情伦理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等方面,应采取加强舆情管控引导力度、畅通校情民意表达渠道、提高舆情伦理道德修养等策略予以破解。

高校舆情危机 新媒体环境 网络伦理道德

一、高校舆情危机问题的类别与特质

高校舆情危机问题是指在高校新媒体环境中传播的社会热点、焦点、敏感问题经大学生吸收消化后而产生的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与矛盾问题。舆情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人意见与社会矛盾之间的交互扩展以及舆情偶发事件的诱惑,其症结根源往往指向现实存在的社会矛盾[1]。

(一)高校舆情问题的类别

1.无先兆性舆情问题。此类舆情形成速度较快,属突发性舆情。舆情发生前,无预兆、也不可预测,参与者不受任何组织策动,属于一种自发性的群体行为。此类舆情事件一般由国内外突发事件或校内热点事件引发,诱因具有偶然性。笔者对江西省内3所高校舆情问题的调查显示,无先兆性舆情问题的受关注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台湾问题、南海问题、涉日问题、校园安全、学费问题、膳食宿管等。由于此类舆情问题具有突发性特点,一旦形成则迅速密集传播,易在高校师生群体中产生影响力。

2.周期性舆情问题。此类舆情呈周期性爆发态势,具有周而复始的循环性特点,通常以学年为循环周期。这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规律以及大学生流动规律基本相吻合,反映了高校决策、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的矛盾和问题。相关调查统计表明,周期性舆情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科发展、课程改革、教学科研、后勤服务、各类奖惩、就业待遇、考试收费及高校典型人物与事迹等领域。

3.反复性舆情问题。此类舆情指高校师生对一些舆论事件保持长期的关注度,关注的强度虽在不同阶段可能会出现反复震荡,但不容易消失。反复性舆情危机与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诉求有关,如毕业就业、恋爱与情感、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网络空间自由表达、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等问题。

(二)高校舆情问题的特质

高校是个特殊的舆情阵地。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情危机问题更具其特殊性和社会引领性。这不仅因为高校是文化的高地,还因为大学生是个特殊、年轻的群体,拥有一流的网络资源和张扬的个性,其所反映的舆情问题既是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显著区别于其他社会舆情[2]。

1.目的单纯性。校园内大多舆情突发事件往往是由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突发事件引发的,大学生直面有关舆情危机事件的出发点有两点:一是维护自身的相关权益,二是彰显祖国未来建设者应有的责任感和对国家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大学生作为高校舆情的主体,参与目的单纯,即无明确的诉求利益——既无主观恶性,也无明确的计划、目标与复杂的政治背景;他们群体关系松散,行动方向往往因受制于群体行为而表现出多变的态势。因此,高校舆情具有初始目标不确定性、过程目标转移性和终极目标不一致性的特征。

2.无行为暴力性。尽管有少数高校在舆情危机问题突发与演变过程中会出现打砸与破坏学校公共设施的极端行为现象,但总体来看,发生这些情况并非大学生真正的行为目的,他们或许是受新媒体环境下某些网络气氛的感染,或许是受网络从众心理的驱使,或许是受某些网络舆情的欺骗和误导,导致其相关行为的模仿和升级,使其逐渐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高校舆情问题不具备其他社会舆情问题的破坏力,不会造成其他社会舆情问题那样严重的后果。况且其破坏行为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会较为短暂。

3.群体性。由于大学生群体文化背景的一致性、生活空间的相近性、年龄的相似性、价值观点的趋同性、相互情感的依赖性,致使高校舆情危机一旦出现就极易形成评判一致的群体性意见,因而使舆情在校内的传播阻力变小,传播速度加快,甚至于在短时间内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行为非理性。高校舆情危机问题发生时,尽管大学生的言行相对理智而不具暴力性,但有时也会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一是舆情问题出现时,大学生会在无群体意识情况下做出和自己平时性情或做法不同的选择;二是有少数大学生会认为在自由性与匿名性相统一的网络空间无需承担过失和责任,群体中的参与个体在网络互动中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会出现非常规的短暂兴奋与异常,因而造成了主体行为失范与相关责任分散。

二、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问题的成因

高校网络舆情问题成因较为复杂,它既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也有网络传播、大学生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基于高校网络舆情问题的类别与特质分析,可以把其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群体利益的诉求表达机制不健全

许多高校的管理工作缺乏学生的广泛参与。尽管学生的自由表达空间很大,但在某些关键问题上,仍然缺乏表达诉求机会,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在正常合法利益表达渠道不畅,或即便表达亦难以解决的情况下,网络就容易成为学生发泄情感的渠道。加之社会转型期的不正当、不公平竞争等现象的影响,以及权力崇拜、金钱崇拜、道德伦理模糊等社会不良思潮的错误刺激与误导,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面临学业压力、经济地位窘迫、就业不顺等实际困难时,会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失衡等情绪。当他们对现实有所不满,又缺乏适当化解渠道之时,网络就成为他们发泄的场所。一旦遇见风吹草动,便失去判断与理智,会狂热地加入到网群中,将各种原生态的情绪、意见、态度不断地发泄出来。因此,网络舆情危机问题并不是孤立出现的,它根植于现实生活之中,反映着学生因受某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倾向和态度,是正常表达渠道不畅通情况下学生情绪的流露或爆发。而高校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往往表现在校园网络媒体中对学生言语的控制上。当舆情危机问题发生时,有的高校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于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猜疑、推测而进行不当的谈话批评;部分高校不注重采用民主与科学的教育方法,面对舆情危机惯用“冷”“封”“堵”“信息纠正”等手段来应对;有的高校为达到抑制某一意见表达的目的,甚至于采取“单元性猜测”与大范围网络技术干预,充当民意的“控制者”,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3],甚至是适得其反。

(二)高校的管控力度相对不足

当前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而高校的网络舆情危机监控、预警手段却相对滞后,致使以高校为源头的舆情危机激增,呈愈演愈烈的态势。高校对舆情危机问题管控力度相对不足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主体不清晰。当前,众多高校对网络舆情危机问题的管控均采取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鲜有高校成立了专门的舆情危机问题管控分析机构,舆情管理职责主要由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兼任。由于主体不明、职责不清,造成了舆情监测不到位、分析研究表面化、引导反应不及时等现象的大量存在。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理论界尚不能在网络教育、网络安全管理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现有法规体系不能对网络服务供应商、网络用户、网络管理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及网络责任主体作出明确规定,致使高校网络管理规章制度普遍存在问题。三是管理机制不完善。学者的调查表明,我国至今仍有部分高校没有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起健全的网络舆情危机问题预警、监控、应急与引导联动机制,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管控的现实需要[4]。

(三)网络舆情伦理道德建设相对滞后

高校是文化思想的高地,具有一流的网络资源优势,但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至今仍然存在着重视知识与技术传授、轻视网络道德培养的倾向,致使网络道德建设相对滞后,师生依然缺乏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空间是一种虚拟化的社会,它强调具体行为模式的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社会角色固有伦理规范的培养,导致网络参与者的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规范的严重脱节。因此,虚拟网络世界中更需要伦理与道德的自律,建立健全一种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此外,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对网络行为主体的约束力日渐减弱,这也是网络行为主体失范行为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5]。

(四)学生对网络表达诉求的偏好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高校生活普及了网络化,校园基本形成了交互开放的公共网络空间,为大学生创造了表达自我话语的平台。高校各类校园网、网络论坛(BBS),各种网群、学生网站等虚拟空间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表达利益诉求,或寻求声援、帮助,或发表评论、组织某些活动,这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问题的监管与处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大学生群体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对社会现实问题反应敏感,且敢于维护自身利益,但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与思想价值观时有波动,容易受不当情感误导或煽动,一旦遇到涉及切身利益事件就会投入同情和关注,甚至是引发罢课、上访等群体非理性事件[6]。

三、高校舆情危机问题的破解策略

(一)建立畅通的校情民意表达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既要对校园舆情表现出最大的宽容和理性,又要为师生个人权益的表达与实现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如以“参议制”形式积极引导师生利用各种社团、组织表达各自的权益与诉求,每月组织学生专题参议会,积极配合校内有关单位,开展对学风、党建、后勤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的献计建言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学生情绪的疏导及转化工作,使其不良情绪能在校园有关渠道得以及时释放。此外,还要建立更宽松、更人性化的学生生活环境,尊重学生的需求,培养他们的抗挫折和负面情绪转化能力[7]。

(二)提升对舆情危机的监控引导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避免舆情危机发生,或将舆情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是最成功、最经济的舆情危机管控办法。而在新媒体环境中发生的舆情危机最适宜在同一媒体环境里进行解决,即以媒体手段对付媒体危机,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和网络技术构建局域特点明显的舆情监管体系。如从信息提取、分析挖掘、研判和预警等三个层面构建监控体系,就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引导,从而达到提高舆情危机预警能力的目的。二是建立舆情危机管理机制,将舆情危机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三级”和“一般”四个级别,事先预备不同的资源力量来应对、化解不同级别的危机。三是完善舆情危机问题管控体系,健全监控、预警、应急与引导的联动机制,如有高校通过软件建设提高技术含量,转变了舆情危机问题管控反应迟缓的局面[8]。

(三)加强对学生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不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努力将网络打造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矛盾与问题,要以开展社会调查的形式,组织学生走入基层,走进社会,了解矛盾与问题的本质,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意识。要坚持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辩证分析各种网络言论的能力,提高其自身的政治鉴别力与政治敏锐性;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典型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尤其要注重对大学生公众舆论意见领袖的在线教育与培养,使他们成为自律意识强、道德修养高的网络主流、舆论主体,自觉担负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9]。

[1][2][3] 胡杨.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优化理念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241-246.

[4]胡杨,徐建军.校园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分段式处置机制[J].现代大学教育,2015(06):58-63,108-109.

[5]韩成霞,王克婴.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与规范[J].理论观察,2016(05):139-141.

[6]徐元善,金华.话语失序与网络舆情治理危机研究:困境与路径[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5(04):91-96.

[7]夏凤军,丁姗.“主体性激发”: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创新思维[J].传媒观察,2015(12):42-44.

[8]汤松萍.网络文化信息监控与取证的核心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14(17):63-65.

[9]汤松萍.网络在线文化信息监控平台建设与服务机制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4(10):25-28.

(责任编辑:刘新才)

Crisis of Public Opinion and Its Solution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ANG Songping

(PingxiangUniversity,Pingxiang,Jiangxi337055,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faces three types of crisis of public opinion, such as lacking of indication、long-term repetition and periodicity.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s crisis shows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imple purpose, non-violent actions, Group character and so on, becaus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public opinion crisis is relatively inadequate, the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the group interest deman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not perfect, students' mind and mental state is not stable and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ethics construction is lagging behind. So we should strengthen public opinion’s guiding and controlling, open up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channels and improve the ethics of public opinion.

crisis of public opin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media environment; network ethics

2016-07-29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C1450);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项目编号:YG2015190);江西省新一轮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521);萍乡学院思政课题(项目编号:2014-01)。

汤松萍(1964-),男,江西萍乡人,萍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G641

A

1005-5843(2016)11-0023-04

10.13980/j.cnki.xdjykx.2016.11.005

猜你喜欢
舆情危机大学生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危机”中的自信
舆情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