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利
《风筝》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极富儿童气息,充满情趣的文章。文章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活,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童心、童趣、童真,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
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要让同样的情一起飞,让孩子们披文入情。教学设计时,我抓住三条线,一是课文写了与风筝相关的几件事(事情线),二是课文如何写孩子们的动作和心情的(写法线),三是孩子们心情变化的(情感线)。通过三条主线的品析,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抓住关键词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将课文内容的学习巧妙地融于情感的交流之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我让孩子们拓展写话:最后,找到了“我们”的“幸福鸟”了吗?如果找到了,心情怎样?会说什么?如果没有找到,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我在此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瞧: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也许找到了:
我们来到水磨坊前,把每一面墙,每一寸地,每一个角落都用眼睛仔仔细细找了一遍,还是没找到。我们既伤心又失望,正准备回家时,突然有一个人激动地说:“看,‘幸福鸟在那么儿呢!”大家抬头一看,果然,“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心花怒放,立刻把风筝取了下来。大家喊呀跳呀,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幸福鸟”回来了!(陈炫霖)
我们来到了水磨坊,继续寻找“幸福鸟”。
我们在草丛中东找西找,找不到,在芦塘里认真地找,还是找不到。我们灰心丧气地坐在芦塘边。突然,小林抬头一望,看见了一只风筝挂在树梢随风飘动,兴奋地喊了起来:“啊,我找到‘幸福鸟了!”大家一听,都激动地往树下跑去,你蹦一下,我跳一下,争先恐后地去抢,可怎么也拿不到,最后大家搬来梯子,两个人扶着,一个人爬上去把“幸福鸟”拿下来,紧紧抱在怀里,激动的泪在眼里滚动。(胡曦元)
我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向水磨坊冲过去,多么想能马上找到“幸福鸟”。可是大家找遍了水磨坊的每一个角落,还是没有“幸福鸟”的踪影。正当大家心灰意冷的时候,突然看见不远处的一棵树上,“幸福鸟”正在向我们招手呢。大家顿时心花怒放。可是树有点高,大家伸手是拿不到的,怎么办呢?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最后,几个强壮的男孩子搭成了人梯,站在上面的男孩子用手轻轻一拽,风筝就拽了下来,大家欢呼雀跃。美丽的夕阳下,我们的欢呼声久久不能停歇。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意犹未尽的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王薏霖)
含着泪水的我们东找找,西看看,终于在一棵高大的树上找到了风筝。我们的眼睛顿时明亮得像颗宝石,激动地拿起梯子往上爬。呀,“幸福鸟”没有摔坏,我们欢天喜地、心花怒放,甚至,我们的心就像吃了十罐子蜜还甜呢!我们都提议换根风筝线,于是,在路上说说笑笑,还哼着歌呢!我们回到了家,装了根最牢固的线,又放起风筝来。天很快就黑了,我们就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郭文瀚)
也许没找到:
我们兴奋地跑到水磨坊,想:“幸福鸟”肯定在那!可是过了一会儿,我们兴奋又激动的心情一下子就没了,我们已找遍了每个角落,每个细缝里,每棵大树上……还是没有找到。我们伤心极了!泪水已经流满了整个脸面。月亮升到了高空,我们愁眉苦脸地回到家里睡觉了。在梦里,我们找了一天又一天,希望它快快回到我们的身边。(刘效铭)
我们跑到水磨坊前,认认真真地把每个角落都找了个遍,可是连一个影子也没有,我们非常苦恼。我们又继续寻找,每一棵大树上,每一簇草丛旁,每一条泥泞的小路上……“幸福鸟”,你在哪里,你在哪里?我们快要没了信心,灰心丧气地坐在芦塘边。望着天空,看着太阳慢慢地走下山,听着黄昏有节奏的歌吟……
不过,明天的太阳会再次升起,我们还会有新希望。明天,只要是天晴,我们又可以继续做风筝,放风筝,我们的“幸福鸟”会再一次回到我们身边,我们的幸福也会再次被点亮!
(徐开颜)
是呀,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意味深长,我还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这句话:他们仅仅在找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什么呢?学生在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其实,孩子们之所以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他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他们是在寻找“幸福鸟”带给他们的快乐、幸福和憧憬。
最后我总结:我们知道,不管“幸福鸟”找没找到,只要孩子们希望不灭,憧憬还在,即使失去风筝很难受,但孩子们可以重新做,再次放飞他们的理想、希望。孩子们一定能找到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并深深地感受到——童年是最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