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
苏-30SM机载电子战吊舱
苏-30SM是最先抵达叙利亚的战机之一,当人们从卫星图片看到苏-30SM出现在叙利亚时,或许有很多人会感叹这款飞机从首飞到实战仅用了2年多的时间。但也有细心的人从卫星图片看出,4架赴叙利亚苏-30SM的略有不同,其中一架苏-30SM的翼尖上挂载了自卫电子吊舱。
苏-30SM出现在叙利亚战场上,图中最右侧为“希比内山”-U自卫系统
内置与外挂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非常重视自卫电子吊舱的发展,在各类展会中陆续出现各种各样的型号。但有意思的是,苏联时期我们还能看到一些苏-27在翼尖挂载L005“索勃契亚”(Sorbtsiya),但苏联解体后我们很难再看到训练中的苏-27,包括其他战机挂载自卫吊舱的情况,其中一个原因是俄罗斯的苏-27采用了内置电子设备设计。但与之相反,在出口的苏-27/30系列中,国外客户则频繁挂载此类吊舱,如中国苏-27/30更是L005吊舱从不离开翼尖。
俄军战机很少使用吊舱的情况在苏-34飞机开始试验后发生改变,1995年起,L175V“希比内山”自卫系统开始和苏-34一起接受试验。“希比内山”由无线电子技术集团的下属企业研制,被定义为“多功能反导系统”,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侦察系统,主要用于感知敌方飞机和防空雷达的电磁信号;二是对抗系统,即通常我们看到的自卫吊舱,主要功能就是打出假回波,让敌方导弹或探测平台在解算飞机方位时出错,最终挫败导弹攻击。无线电技术集团表示,装备该系统后飞机的生存能力将“提升25~30倍”。
苏-34服役后,“希比内山”也几乎与其形影不离,成了前者的标配。显然,对于苏-34这种低空突防的飞机而言,强大的电子自卫能力是提升生存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在苏-34上的成功使用,“希比内山”逐步确立了自己成为俄罗斯空军新一代机载电子战设备的地位,它的改进型陆续出现。
苏-35S作为俄罗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力战机,也使用“希比内山”-M作为自卫电子对抗系统,这是该系列的较新改进型。和苏-34使用的“希比内山”不同,“希比内山”-M采用内置形式,因此我们一般看不到苏-35S挂载吊舱。目前,苏-35的内置对抗系统主要针对的是通常使用的高频波段(H和J波段)。当然在必要的情况下,苏-35S也可以挂载吊舱,进一步增强自卫能力,其外挂吊舱后则可覆盖中频波段(E-G波段)。
叙利亚战场上的苏-34,其翼尖处挂载有“希比内山”自卫系统
2013年,也就是苏-35S开始服役之后不久,在这一年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罗斯国防部和无线电技术集团签订价值4438万美元的协议。根据协议,无线电技术集团将为俄军前线战斗机研制“创新”的机载电子战系统,也就是“希比内山”-U。无线电技术集团称,新系统将超越俄军现有的所有此类系统,且新系统将首先在苏-30SM战斗机上进行测试。
出现在叙利亚的苏-30SM在翼尖处挂载的是“希比内山”-U自卫系统
进行实战测试
显然,本次赴叙利亚苏-30SM挂载的吊舱就是“希比内山”-U,从外形来看它与早前的电子吊舱在外形均有不同。其中,编队航行灯在吊舱外侧尤为明显,种种新元素显示这是一款全新的吊舱,而“希比内山”-U则是唯一的解释。至于“希比内山”-U重点有哪些改进还不得而知,厂家曾表示,“希比内山”系统可持续进行模组的更新,藉由模组的微型化技术,使其在尺寸、重量、能耗不变的情况下能拥有更多功能。
在叙利亚战场上,苏-30SM并非“希比内山”的唯一使用者。作为标配,苏-34也携带着“希比内山”冲锋陷阵。
就在“希比内山”系统还在叙利亚进行实战测试期间,俄罗斯无线电技术集团副总裁对媒体表示,2015年年底前,该公司将向军方交付首批用于苏-34的腹部拓展电子战吊舱。吊舱是对目前苏-34翼尖挂载“希比内山”-10V的补充,加装新吊舱后,苏-34将从原来的单机自卫转而具备编队护航的能力,并且不牺牲飞机的战斗能力。
(编辑/万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