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德水
要适时引入社会公众第三方监督机制,让社会公众知晓巡视的过程和情况,参与评价巡视组的工作绩效。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权力监督体制主要由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组成,其中党内监督居于整个监督体系的核心。党内监督是一种自我纠偏纠错机制,是执政党的自我净化和提升。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我们党不断探索完善巡视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运用巡视工作来推进党内监督日益成为一种新的反腐常态。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新常态
截至目前,中央巡视组已开展8轮巡视,巡视149家单位党组织,实现了对31个省区市、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全覆盖。在巡视55家央企期间,中央巡视组累计与干部群众谈话11000多人次,涵盖了整个央企所有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人员以及下一级主要负责人;在涵盖领导干部的同时,中央巡视组还深入接触群众,共受理了各类信访举报件11万件次,下沉到500多个单位深入了解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中纪委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中,50%以上是根据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查处的。
十八大以来,中央创新巡视监督的工作内容和方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巡视监督机制。其中,2013年实行巡视组组长、巡视地区和单位、巡视组与巡视对象关系三个不固定,建立巡视组组长库,一次一授权;抽查核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下沉一级”到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了解情况。2014年全面铺开专项巡视,不断深化巡视监督内容,针对具体人、具体事、具体问题开展工作,指向明确,机动灵活。2015年实行“一托多”模式,每轮一个组巡视多个单位,深化巡视工作定位,紧扣“六项纪律”和“四个着力”;创新组织方式,巡视组实行模块化管理。
从成立之初,巡视监督的核心职责就定位于发现违规违法线索,为中央了解掌握地方政府领导班子及其廉政状况提供信息来源。这些改革措施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纪律要求,而是一项政治设计技术,要求巡视组明确工作重点,重视发现问题,而不是去处理具体问题。这样,既让巡视组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不致陷入信息过载的境地,又让巡视组理顺工作关系,不致发生职能越位。
巡视是加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
受具体体制机制影响,党内监督面临着一些困境,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一把手”的权力监督制约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即使有一些监督手段,也是流于形式,较难有效实施。破解和补足这块监督短板,必须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有效途径,用好巡视监督这把“利剑”。
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巡视监督在不同时期都取得标志性发展成果。一是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央和省区市党委可以根据需要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4月,中央纪委开始派出巡视组。2001年,中央纪委与中组部联合派出巡视组开展工作。二是2003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开展巡视监督作出明确规定;中央批准设立巡视工作办公室,作为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工作联席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三是2009年7月出台专门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初步实现巡视监督的制度化;2009年12月,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进一步完善了巡视领导体制。四是2010年期间,中央先后出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中央巡视组工作规则(试行)》以及《关于被巡视地区、单位配合中央巡视组开展巡视工作的暂行规定》四个法规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巡视工作。五是2015年8月颁布实施新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把巡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重要创新成果加以固化。
在“点”上,巡视监督能够抓住“关键少数”。要强化党内监督,抓住“关键少数”是一个关键。大量腐败案件表明,“一把手”是腐败的高危人群。据中央纪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接受组织调查的37名中管干部中,担任正职“一把手”的占13名,超过落马总数的1/3。巡视工作经验表明,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是整个权力监督体系中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可以对下一级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形成震慑,让党内监督动真碰硬。
在“面”上,巡视监督能够形成反腐态势。在探索实践中,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力度、强度、效果大幅提升,明确了巡视工作方针,要求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巡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震慑作用持续增强,巡视全覆盖、全国“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巡视监督是目前党内监督体系中最具权威性的监督方式,虽然不直接处理具体的腐败问题,但却可以广泛地收集违纪违法线索,所发挥的基础性监督作用是其他纪检监察工作所不能代替的。
充分发挥巡视监督的利剑作用
要贯彻落实新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这部条例是十八大后修订的第一部关于党内监督的规则。经过修订完善的巡视工作条例是对全党的要求,不仅对中央巡视适用,对各省区市,被巡视单位的党委、纪委也同样适用。巡视监督要始终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紧扣党的“六大纪律”,深化“四个着力”,既解决巡视内容过于宽泛问题,又做到严格用纪律衡量规范党员干部行为,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具体相衔接,让巡视真正成为政治巡视和纪律巡视。
要强化专项巡视的监督作用。盯住重点人、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注意把握被巡视对象特点,精准发现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黨员干部;监督资金管理、资产处置、资本运作、工程项目等方面反映突出的具体事项,着力查找行政审批权、执法权、人事权、国有企业“三重一大”等方面的权力腐败问题,强化管党治党责任,推动解决共性问题。
要尽快形成全国巡视监督“一盘棋”。巡视监督不是中央纪委一家的事,而是各级党组织的管党治党事业,发挥巡视监督作用是各级党委领导班子的主体责任。要以上下联动为导向,通过示范传导、检查传导、制度传导等机制,形成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全国“一盘棋”的巡视监督态势。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亲自部署巡视监督工作,健全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向党委“五人小组”汇报机制,“一把手”在“五人小组”听汇报时的讲话要报上级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巡视机构要突出巡视重点,落实监督责任。
要加强对巡视成果运用的监督。巡视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报告层面,而应有一个规范的成果使用机制。加强对巡视移交问题的监督检查,对履责不力的领导干部及时约谈,推动强化管党治党意识,切实把“两个责任”落实到位。对巡视移交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开展约谈、函询、诫勉谈话等工作,促使党员干部及时警醒。对被巡视单位存在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突出问题,要督促其及时开展专项治理,迅速整改落实。整改情况既要在被巡视地区、单位进行通报,又要向社会公开,接受党内和社会监督。
要建立巡视问责机制。巡视权力说到底是一种公共委托权力,必须对社会公共意志负责,承担起相应的公共责任。巡视权力的授予、行使、制约和终止等每一个环节都应符合党内监督要求。巡视问责的核心应该是绩效问责,让巡视组工作人员树立绩效观念,明确权责利之间的关系,避免产生“只巡不视、只视不查、只查不报”等问题。要适时引入社会公众第三方监督机制,让社会公众知晓巡视的过程和情况,参与评价巡视组的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