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珊珊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前街道中心幼儿园 山东泰安 271000)
学前儿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性研究
陈珊珊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泰前街道中心幼儿园 山东泰安 271000)
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其能够提升儿童对世界的主观认知,促进儿童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高尔基曾说过:“儿童通过游戏,非常简单、非常容易地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有效的学前儿童游戏,对于儿童的成长有显著的辅助作用。在传统幼儿教育中,常规的学前儿童游戏虽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其活动的类型、开阔性等对教学内容也有一定的局限,其对于儿童的成长并没有明显的意义。
学前儿童游戏 幼儿园教育 实践
学前儿童游戏主要是让幼儿在一起以某个教育主体为核心进行游戏,从而起到对幼儿的教育目的。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重要的不仅仅是幼儿的身体发展,更是幼儿智慧的启迪、人格的成长,只有正确开展学前儿童游戏才能够真正培养幼儿的身心素质,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人的身体发展包括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运动能力的发展和适应能力,游戏对幼儿的身体发展大有好处。游戏既有全身运动,也有局部运动,使儿童身体的各个生理器官和系统都得到活动,促进了骨骼和肌肉的成熟,也有利于呼吸、消化、循环、排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运动练习。如在“钓鱼”游戏中,可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性;在“轮滑”游戏中可练习幼儿的躲闪能力和动作协调性;而户外游戏可使幼儿接触充足的阳光,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了幼儿对外界环境各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幼儿在游戏中心旷神怡,富有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这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游戏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促进幼儿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如在“滑滑梯”时,幼儿可感知高低上下的关系。在玩“过家家”时,幼儿可商量情节、分配角色、选择用具,不断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由此可见,游戏在想象空间的创造、思维型品质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培养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幼儿在涂鸦作画时所表现出的丰富新奇的想象力往往让大人叹服。0-6岁是学习口语和文字的最佳时期,因此,需要想方设法让幼儿练习说话。而游戏则为其提供了绝佳的练习机会,使幼儿在具体的动作情境中通过具体的语言的运用加入对事物的认识,在提高语言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智力的发展。[2]
游戏是幼儿融入社会的起点,有助于幼儿“去中心化”、学会关心理解他人,有助于增强幼儿社会角色的扮演能力,还有助于幼儿掌握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并能锻炼幼儿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大大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一般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中都少一个“儿童的群体”,这对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是不利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融入群体。游戏可以让幼儿在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时学会相互帮助、协商交流等社交能力。比如在“开火车”游戏中,幼儿要扮演列车长、乘务员、各种类型的乘客等,要互相协作,遵守生活行为秩序,保持良好的通行状态。另外,在游戏中的孩子可以获得在家中所没有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勇气,更加乐观自信、开朗活泼、友爱团结、有责任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3]
学前期是幼儿情感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因为作为早期经验的重要内容,幼儿在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情感情绪体验,如友好、同情、责任心、爱憎分明等,对长大以后心理生活的健康以及人格的完善程度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游戏的主要特点便是轻松、愉快、充满乐趣,这无疑给幼儿以快乐和积极的情感情绪。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地笑、真诚地哭、愤怒地狂叫、欣喜地欢呼,他们既能在充满情趣的游戏中体验快乐,又能发泄心中不快,既能在游戏中发现真善美、假丑恶,又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可见游戏在丰富幼儿情感体验的同时,又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理智感。另外,在幼儿受到挫折和困难时,游戏还可以宣泄儿童的害怕、焦虑、气愤和紧张等情绪,从而减轻或克服不良心理。例如,儿童一般都害怕打针,但却喜欢玩“打针”的游戏。玩“打针”游戏通过再现痛苦的体验使幼儿减退了害怕的程度,并体验到战胜恐惧的愉快。同时在游戏中还可扮成“医生”给别的幼儿打针,通过这种转换角色减轻了对医生和打针的恐惧。总之游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往方式,它有利于各种情感类型的产生。[4]
建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游戏活动的本质一般需要具有以下基本要素:幼儿游戏的过程要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游戏活动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游戏诱发幼儿内在动机,在游戏行为中自愿遵守游戏规则。另外,在设置幼儿园游戏活动时要以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具体活动与反省抽象相结合、自由选择与全面参与相结合。其中最主要的要素就是游戏要面向全体,即要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切忌在每次做游戏的时候只让少数的幼儿参与,而让大多数幼儿旁观,尽量让全部幼儿一起参加集体游戏。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价值,使游戏成为学前儿童的重要活动。科学的游戏本质和目的是充分体现幼儿主体性和创造性,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游戏的主要动力。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发挥,强调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肯定儿童内部主观体验是构成儿童游戏活动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能充分驾驭和控制游戏活动的进行。[5]
游戏不仅是幼儿成长的阶梯和最基本、最喜欢的活动,同时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形式,游戏对儿童的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应支持有益的游戏活动,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游戏材料,让学前儿童在快乐和谐的游戏环境中健康成长。
[1]胡晓月,唐立宁.推进游戏理论研究提高游戏实践成效——全国幼儿游戏论坛综述[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0(3):13-14.
[2]王喜.学前儿童汉语二语习得中的模仿策略研究——以菲律宾Clayton幼儿园教学实践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4(4):60-66.
[3]周金元.陶行知幼儿艺术教育思想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168-170.
[4]王小英.学前儿童的游戏与学习:内在的连结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3(7):3-7.
[5]朱丽娜.学前儿童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性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