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翠妙
(蕉城区第三中心小学 352100)
情感浇注了我的课堂百花园
翁翠妙
(蕉城区第三中心小学 352100)
课文中语言文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语言文字离开情感,便失去了生气和灵性,只是一个个标志性的工具而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是情感体验不断升温变化的过程,教学中应注重“情感”这一隐性因素激发引导。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应积极发掘教材情感因子,用情感唤起学生的体验,让情感在体验中感悟,在多层对话中升华,碰撞出心灵之花。
“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李吉林语)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的学习?我们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善于唤醒和培植这潜在资源,用我们的语言、我们的眼神、动作,用我们的深情、真情、热情、激情,打开学生心门,以情激情。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苏教版第4册)这是一首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用儿童的眼光想象世界,用儿童的笔描绘世界,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的诗歌。教学时,为了能唤起学生亲近大自然情感,走进文本的欲望,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诗歌的意境,过渡语的精心设计及富有感染力语言是至关重要的。欣赏完夏天课件后,“夏天悄悄的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穿着绚丽多彩的衣裳来到人间。她飞过高山,山峰变得更加苍翠,她飞过小河,河水流得更欢快了,她飞过树梢,知了乐得唱起了歌……”随着它,学生已悄然进入文本而全不知。“我是个爱美的诗人,谁愿意带我去花丛中走走?”好一个走走,引来了一群“蝴蝶”,闯入老师的“圈套”,引进了意境,体会了美。因此教学要点燃学生的情感,我们要先有一份自己对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对于自然的感悟,从而才能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找学生的共同感受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旁征博引。如《奶奶的白发》(苏教版第2册),奶奶的一句话 “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我故意说:“奶奶为什么这么说?我不明白,你们明白吗?”这一质疑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关注,抓住契机让学生说说平时奶奶是怎样关心他们的,为他们操心的?有的学生说:“有一天晚上我生病,爸爸妈妈送我到医院,奶奶年纪大行动不方便,不能一同去。可她老人家不放心,打电话又怕影响爸爸,在家整整等了我一夜。”还有的说:“平时奶奶最疼我,从不打我,有好吃的都留给我。可我有时还因为奶奶拿不出钱给我零花而不搭理她,我真是不应该。” 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生活中的事,虽朴实,却真切,因为这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学中只有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调动学生已有的体验,言语作品才能在学生心灵中获得新生。
课堂不是一个进行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学中,老师应让学生与教材、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对话,视阅读教学为师生共同经历、共同生成的重要生命活动。“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如:《孔繁森》(苏教版第三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优秀援藏干部的感人故事,没有优美的语言,但却情真意切。因此教学时,我牢牢抓住情感这条线,这样引导: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吗?能和大家说说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纷纷谈自己的感受。生: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孔繁森收留他们,我特感动。师:为什么呢?能说说吗?生:因为他家里并没有很多钱,而且还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女一样。生:我被“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感动了。师:能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了吗?生:他献血是为了给孤儿上学读书。生:孔繁森爷爷不顾自己的年纪和身体,还再三恳求医生让他献血。师:恳求?生:对,一次又一次的要求、请求。生:一个年纪这么大的老人,一次又一次地请求医生,为什么医生不答应?如果是我,我就答应了,因为那是一个老人家的要求?生:那你想过他老人家的身体吗?师:可医生还是答应了。为什么呢?生:我想医生肯定是被孔繁森爷爷感动的。生:是的,医生知道如果不答应他的话,这位善良的老人家肯定会非常地难过。医生不希望孔繁森爷爷难过。生:医生是没办法才答应的。生:所以医生才勉强答应。师: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老师也被孔繁森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能把你们的感受读读吗?(学生深情地朗读着课文)课堂上,我不再是主导者、控制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启迪者、聆听者。时而与学生一起沉思,时而与学生一起感动,时而在学生疑惑处轻轻点拨。在这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平行交谈、平等沟通、真诚互动,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语言形式,同时也是双方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语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生命意义的载体,只有当阅读主体对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我们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用心灵拥抱语言,用情感去融化语言,才能真正使语文这一充满趣味、丰富多彩的百花园焕发其百态之美。